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棠

(晚唐詩人)

鎖定
許棠(822年-?), [1]  字文化,宣州涇縣(今屬安徽涇縣)人,中國唐代詩人。 [3] 
許棠屢舉進士不第。曾至太原謁馬戴,一見如故,與張喬等三人時號“九華四俊”。 唐懿宗鹹通(860年-874年)年間,有詩名,與張喬、鄭谷、喻坦之等人號為“鹹通十哲”。鹹通十二年(871年),登進士第。劉鄴鎮淮南,闢為淮南館驛官,授涇縣尉,後任虔州從事。僖宗乾符(874年-879年)年間,任江寧丞。後辭歸,閒居涇縣陵陽別業。 [3] 
許棠工於詩,頗有詩名。他在對洞庭湖“驚波常不定”的描寫中,抒發人生倏忽、命運無常的深沉感慨,流露隱逸閒話的心情,極能打動人心,流傳其廣,時人多取以題扇,致有“許洞庭”之譽。許棠平生所作多寫“遠役與歸愁”,詩中融入坎坷人生、有志難成的不平之氣,雖屬苦吟一路,而性情深望,得到士林稱賞。以五言律詩見長,除《過洞庭湖》外,《將歸江南留別友人》《客行》《雁門關野望》《秋江霽望》等俱為佳制。七言律詩不多,然《親仁裏雙鷺》《成紀書事二首》《過分水嶺》等皆擅隱括題旨,沉鬱頓挫,哀感深切,在晚唐足以名家。《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許棠詩》1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錄《許棠集》1卷,《全唐詩》存詩2卷。 [4] 
文化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徽涇縣
出生日期
822年 [1] 
本    名
許棠

許棠人物生平

許棠(生卒年不詳),字文化,唐代詩人,鹹通十二年,進士及第,曾為江寧丞。後辭官,潦倒以終,為“鹹通十哲”之一,著有《汝州郡樓望嵩山》《失題(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第二首)》《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三首。 [2] 
許棠出身寒微,苦心詩文,但性格孤僻不合羣。他年輕時就進京趕考,可是考了二十多次都沒被錄取。在長安多年,他以詩歌結交名儒仕宦,與鄭谷張喬任濤李昌符張蠙李棲遠喻坦之周繇號經常唱和,人稱“鹹通十哲”,又稱,還一度和張喬到廬山隱居。
許棠的詩名在當時非常大,同時代的詩人林寬説他“日月所到處,姓名無不知”。他的兩首寫洞庭湖的詩被人題在扇子上,時時欣賞,遍傳海內,以致人們就稱他為“許洞庭”。其《洞庭湖》寫道:“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青草浪高三月渡,綠楊花撲一溪煙。情多莫舉傷春目,愁極兼無買酒錢。猶有漁人數家住,不成村落夕陽邊。”《過洞庭湖》:“驚波常不定,半日鬢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鳥高恆畏墮,帆遠卻如閒。漁父時相引,時歌浩渺間。”胡震亨竟把“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與杜甫的“乾坤日夜浮”相提並論,評價極高。
許棠久困考場,落魄潦倒,到處依附舊友新交,不少賢人惜其才華,憐其不遇,對他以禮相待。但許棠內心深感壓抑,寄情詩酒,筆下多自憐身世,感時傷懷,令人唏噓。許棠曾投奔河東節度大同軍使府掌書記“詞宗”馬戴,馬戴與許棠一見如故。當時詩人賈島也在軍使府幕下,彼此意氣相投,竟日飲酒論詩,流連累月,馬戴從不問許棠有什麼要求,這讓許棠頗覺安慰。一次馬戴大會賓客時,取出一封家書給許棠,許棠驚愕不已,不明白怎麼回事。打開後才知道他到大同不久,馬戴就暗中派人專門到涇縣許家,賙濟銀兩衣物,因此家人給他帶信。許棠很受感動,想“古人温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皆絕異之姿也”,馬戴確實具有古代高賢的遺風。
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已半百的許棠再入考場,正好主考官是詩人李頻,李頻知道他的詩名,同情他老於場屋,首選許棠進士及第。許棠悲欣交集,遍告朋友説:“自得一第,稍覺筋骨輕健,愈於少年,則知一功名乃孤進之還丹也。”許棠先被授為淮南館驛官,再調任涇縣縣尉。上任時貫休、鄭谷等老友作詩歡送,鄭谷寫道:“白頭新作尉,縣在故山中。高第能卑宦,前賢尚此風。”這首詩被傳為趣話。
許棠由文入仕,因難改孤傲的個性,經常受到排擠打壓。後來他曾擔任虔州從事,僖宗乾符六年(879)前後任江寧縣丞;最終還是辭官回鄉,隱於宛陵別業和敬亭、九華之山。他的詩以五律見長,存詩及句近200首,輯為《文化集》,《全唐詩》錄詩二卷,計150餘首。 [1] 

許棠作品簡介

渭上送人南歸
[唐]許棠
遠役與歸愁,同來渭水頭。南浮應到海,北去阻無州。
楚雨天連地,胡風夏甚秋。江人如見問,為話復貧遊。
滿國賞芳辰,飛蹄復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
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
過洞庭湖
驚波常不定,半日鬢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鳥高恆畏墜,帆遠卻如閒。漁父閒相引,時歌浩渺間。
寫懷
汩沒與辛勤,全鍾在此身。半生為下客,終老託何人。
兩鬢關中改,千巖海上春。青雲知有路,自是致無因。
汝州郡樓望嵩山
不共眾山同,岧嶢出迥空。幾層高鳥外,萬仞一樓中。
水落難歸地,雲籬便逐風。唯應霄漢客,絕頂路方通。
日暮江上
孤帆收廣岸,落照在遙峯。南北渡人少,高低歸鳥重。
潮回沙出樹,雨過浦沉鍾。漁父雖相問,那能話所從。
春暮途次華山下
他皆宴牡丹,獨又出長安。遠道行非易,無圖住自難。
離城風已暖,近嶽雨翻寒。此去知誰顧,閒吟只自寬。
寄黔南李校書
從戎巫峽外,吟興更應多。郡響蠻江漲,山昏蜀雨過。
公筵饒越味,俗土尚巴歌。中夜懷吳夢,知經灩澦波。
遣懷
此生何處遂,屑屑復悠悠。舊國歸無計,他鄉夢亦愁。
飛塵長滿眼,衰發暗添頭。章句非經濟,終難動五侯。
送李左丞巡邊
狂戎侵內地,左轄去蕭關。走馬衝邊雪,鳴鞞動塞山。
風收枯草定,月滿廣沙閒。西繞河蘭匝,應多隔歲還。
五原書事
西出黃雲外,東懷白浪遙。星河愁立夜,雷電獨行朝。
磧迥人防寇,天空雁避雕。如何非戰卒,弓劍不離腰。
塞下二首
胡虜偏狂悍,邊兵不敢閒。防秋朝伏弩,縱火夜搜山。
雁逆風鼙振,沙飛獵騎還。安西雖有路,難更出陽關。
徵役已不定,又緣無定河。塞深烽砦密,山亂犬羊多。
漢卒聞笳泣,胡兒擊劍歌。番情終未測,今昔謾言和。
渭上送人南歸
遠役與歸愁,同來渭水頭。南浮應到海,北去阻無州。
楚雨天連地,胡風夏甚秋。江人如見問,為話復貧遊。
出塞門
步步經戎虜,防兵不離身。山多曾戰處,路斷野行人。
暴雨聲同瀑,奔沙勢異塵。片時懷萬慮,白髮數莖新。
寄趙能卿
我命同君命,君詩似我詩。俱無中道計,各失半生期。
素業滄江遠,清時白髮垂。蹉跎一如此,何處卜棲遲。
東歸次採石江
東下經牛渚,依然是故關。客程臨岸盡,鄉思入鷗閒。
雨漲巴來浪,雲增楚際山。漁翁知未達,相顧不開顏。
經八合坂
躡險入高空,初疑勢不窮。又緣千嶂盡,還共七盤同。
下辨東流水,平隨北去鴻。天然無此道,應免患窮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