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村大刀燈

鎖定
許村大刀燈是一種民俗,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中文名
許村大刀燈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俗
非遺批次
第五批

許村大刀燈歷史淵源

大刀燈流傳於歙縣西北古鎮許村,是當地的一個傳統民俗活動,為歙縣具有特色的一項活動之一,源於許村人對先祖唐代忠義公許遠的追念。據《唐書·忠義傳》記載,許遠智勇雙全,精通兵法,並自創了一套"許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猶如龍蛇之舞。五代時,許遠之孫許儒為避戰亂,舉家由河南遷至徽州,不久定居許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漸興旺。為緬懷忠烈,教育後人,不讓"許家刀法"失傳,同治三至四年,大刀燈習俗形成,許氏後人將每年正月十五定為忠義公許遠的紀念日。當天晚上,許氏所有宗祠得派出一支舞刀隊,摯着兩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長街,來回舞個通宵。 [1] 

許村大刀燈文化特徵

大刀燈的製作材料主要是毛竹外加杉木,手工將竹剖成11股,紮成大刀形狀,內點蠟燭,外糊棉紙,在棉紙上畫上人物、花鳥、亭閣等圖案,融工藝、文化於一體。在表演方面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手、眼、身、法、步"統一協調。 [1] 

許村大刀燈傳承保護

當前,由於年青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參加此活動的人員年齡均在50歲以上,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組織舞燈很是困難;又由於大刀燈以竹製為主,竹易蟲蛀,每3-5年必須重新再扎,必須要有經費投入。現在隨着民間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大刀燈已後繼乏人,現在也還處在的瀕危狀況中。近一兩年,許村一些鄉賢為了挖掘傳承這一民俗,自籌經費組織村民製作大刀燈,自發成立的大刀會,但是杯水車薪,無法確保連續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