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景澄

鎖定
許景澄(1845年-1900年7月28日),原名癸身 [29]  ,字竹筠,浙江嘉興人。 [26]  中國清朝末期官員、外交家。
同治年間進士。1880年開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為駐法、德、奧、荷4國公使。1890年改任駐俄、德、奧、荷4國公使。許景澄曾寫《外國師船表》,疏清朝廷,建議加強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侵佔中國新疆帕米爾地區,他曾作為中方談判代表,據理駁斥沙俄侵略行徑,俄軍拒不撤退。1898年,許景澄代表清政府與沙俄議定,在邊界未劃定前雙方軍隊維持現狀。1897年,許景澄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併兼任中東鐵路公司督辦。中東鐵路由沙俄興建,公司設在哈爾濱。許景澄往來於彼得堡、哈爾濱之間,為簽訂協議奔波。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當時清政府利用義和團力量,並派出官兵同時攻打外國使館,對外宣戰。許景澄極力反對,被慈禧以“任意妄奏,語多離間”的罪名處死,享年五十六歲。
許景澄是晚清早期駐外使節之一,曾先後擔任駐德、法、荷、比、俄、奧等國家的公使,時間之長,國別之多,在晚清諸多使臣中堪稱獨樹一幟。 [15]  在他擔任使節期間,經歷了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以及義和團運動,參與了中俄帕米爾交涉、三國干涉還遼、中俄四釐借款等事件的交涉。著有《許文肅公遺稿》《許文肅公外集》《出使函稿》。 [6] 
全    名
許景澄
別    名
許文肅
竹筠
諡    號
文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嘉興
出生日期
1845年
逝世日期
1900年年7月28日
主要成就
協助李鴻章創辦中國近現代海軍
主持中俄帕米爾交涉
成功抵制了意大利侵佔浙江的圖謀
主要作品
《外國師船表》
《帕米爾圖説》
《西北邊界地名考證》
最高官職
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左侍郎,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等
本    名
許癸身

許景澄人物生平

許景澄科舉入仕

許景澄出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26]  他少年時隨鄉人趙銘學習詞章,工於駢文、詩畫,尤重研習經世之學
許景澄十五歲時入縣學學習。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舉人,翌年(1868年)入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登第後,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 [1]  [26]  [31] 
光緒元年(1875年),許景澄出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光緒五年(1879年),又任四川鄉試副考官。 [1]  [26]  [31] 

許景澄從事外交

許景澄
許景澄(2張)
許景澄從政之時,正值洋務運動興起,學習西方,實現近代化以自強求富,成為當時的進步潮流。由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以及對外交往的頻繁,從19世紀7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派遣外使節。而許景澄入翰林後,有感於時事方艱,開始留心時政,逐漸受到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的器重,被作為“使才”推薦。 [1] 
光緒六年(1880年),許景澄奉詔出使日本,因父喪丁憂,未能成行。三年後,守喪結束,補授翰林院侍講。當時法國侵略越南(參見詞條法越戰爭),並窺視中國西南邊境,許景澄提出加強台灣防務、緩練廣東水師、注重陸軍等八條拒法之策,受到清廷的注意。不久,擔任文淵閣校理 [1]  [26]  [31] 
光緒十年(1884年),許景澄被任命為“出使法德意荷奧五國大臣”,次年(1885年)又兼任駐比利時公使。出使期間,主持勘驗接收在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定遠”“鎮遠”等戰艦;在德國等處親赴造船廠調查,撰成《外國師船表》,呈選朝廷,供建設海軍參考;疏請加強海防,在大沽口設置鐵甲炮船,以膠州灣為海軍基地。 [1] 
光緒十三年(1887年),回國,調任翰林院侍講。不久後,因母親去世丁憂歸鄉。 [1]  後應其座師兩廣總督張之洞之邀至廣州,商討時政,曾幫助張之洞起草蘆漢鐵路的“章程”。 [26] 

許景澄力抗沙俄

光緒十六年(1890年),許景澄服喪期滿,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光緒十七年(1891年),升太僕寺少卿,轉通政司副使,次年升光祿寺卿。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更升為內閣學士。在此期間,他留在俄國,為帕米爾問題,同俄國政府進行了長期交涉。 [3]  [26] 
中俄兩國在帕米爾地區的國界早在光緒十年(1884年)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中就已經劃分完畢。但沙皇政府不遵守這一條約,從19世紀90年代起不斷派軍隊以“巡邊”“遊獵”為名,違約越界,引起邊界糾紛。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俄軍以“遊獵”為名,進入帕米爾中國界區。九月,許景澄到俄國外交部抗議,嚴厲向俄國外交副大臣基斯敬(希什金)指出:俄兵進入中國“喀什噶爾內地界內,顯系違約越界”。迫使基斯敬承認“此番俄武員帶兵竟到中國界內,是其錯處”。但到了光緒十八年(1891年)夏,俄軍更加囂張,竟然侵佔薩雷闊勒嶺(薩雷庫裏)以西共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3]  [26] 
為此,許景澄按照清政府的訓令,於光緒十八年(1891年)十月十七日會晤了俄國外交部官員。俄方官員強詞奪理,聲稱《續勘喀什噶爾界約》“過去寬混,難以作準”,要求沿薩雷闊勒嶺山樑重新劃界。許景澄當場反駁説:“兩國所定之界約,如果不能作據,則更有何據定斷何為中國何為俄國之地?”次日,正式照會俄國,再次闡述清政府對帕米爾劃界的基本立場,即“將此界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為底子,然後將中國餘地商量勘分”,並指出:“按歷來書史以驗,各帕地實屬中國。”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他毫不退讓,相持三年, “專恃辯論,競有筆舌兩窮之勢”。但沙俄政府拒絕從已經佔領的中國領土上撤軍,企圖以實際軍事佔領線為劃界根據,並於光緒二十年三月初七日(1894年4月12日)照會清政府,建議在帕米爾地區雙方維持現狀、兩不進兵。清政府當時忙於應付即將爆發的中日戰爭,無力西顧,只得對沙俄讓步。三月十二日,許景澄照復俄國外交部,同意沙俄政府的上述建議,但同時申明:這並不意味着中國放棄“對於目前由中國軍隊所佔領以外的帕米爾領土的權利。它認為應保持此項以一八八四年界約為根據的權利,直到達成一個滿意的諒解為止”。鑑於帕米爾地區地理記載不詳,許景澄還細心地編著了《帕米爾圖説》和《西北邊界地名考證》,這些都成為以後中俄交涉的依據。 [3]  [26]  上述照會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文件》。

許景澄奔波圖存

許景澄半身像,取自民國初刊本《庚子辛亥忠烈像贊》 許景澄半身像,取自民國初刊本《庚子辛亥忠烈像贊》 [2]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結果中國戰敗,於翌年(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並引發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許景澄身在俄國,關心中國局勢的發展。他認為“國際強弱,自昔恆有,唯人心不可死。”為挽救國家危亡,他上疏光緒帝,提出改革兵制的主張。為了減輕馬關條約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他積極邀請俄國聯合法、德脅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即著名的“三國還遼事件”。許景澄在給表弟的信中稱:“去年俄國約法德二邦脅勸日本歸還遼地,皆兄所商量接洽。”
甲午之戰後,清政府國力衰竭,決定結一強援而立,產生了“聯俄拒日”的外交方針。然而許景澄對沙俄的兇惡本性早有認識,並預見三國還遼以後,“俄人懷自便之謀,德人挾責報之意,從此事更多矣”。不出他所料,俄德充當了瓜分中國的先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德國以兩名傳教士在山東鉅野被殺為藉口,派遣艦隊強佔膠州灣,沙俄遂藉口協助清政府抵抗德國,派艦隊進佔旅順,繼而索租旅順、大連灣。時許景澄赴任德國不久,又受命為頭等專使赴俄,會同駐俄使臣楊儒與沙皇政府交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見許景澄,許景澄要求俄艦撤出旅順、大連灣,尼古拉二世對此避而不答。二月,許景澄、楊儒向俄國外交部表示:俄國所擬的租借方案,“兼包金州全境,又添公地界線,殊駭聽聞”。經過反覆交涉,俄國放棄了租借金州灣的要求,但是強行租借了旅順和大連灣。 [3]  [26] 
許景澄深深痛惜於早年“外交救國”理想的破滅,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請病假離職回國。“使俄至是事,八閲春秋,公鬢髮蒼然白矣。時事日非,一身將老,每一念之,悽然泣下。” [3] 

許景澄拒意管學

主詞條:三門灣事件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許景澄回國後,清廷命他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兼禮部右侍郎,後調補吏部右侍郎,轉左侍郎。 [26]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意大利窺伺浙江省,向中國提出租借三門灣,欲將浙江變成它的勢力範圍,意大利派軍艦6艘來華恫嚇,並遞呈“哀的美敦書”(即最後通牒),以示決絕。許景澄對此嚴詞駁斥。後經時任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部下“海天”艦管帶劉冠雄等將相關時局軍力報告陳於朝廷,終將意哀的美敦書退回。意大利見中國態度強硬,未敢再動。這是列強瓜分中國以來,清政府第一次拒絕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這類要求。 [4] 
同年春,許景澄建議在北京設立俄文學堂,培養俄語人材,並捐贈兼任東省鐵路公司總辦的薪俸,作為學堂經費。秋,許景澄以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兼管理事務(即管學大臣)。這時的京師大學堂學生雖然稍習科學,但“大都手製藝一編,求獲科第而已”。許景澄對此現象時有助正,曾委婉批評前任管學大臣孫家鼐:“公辦學堂,太偏於理學。” [26] 

許景澄庚子五忠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次年(1900年)春向京畿地區集中,列強以保護使館和教堂為藉口組成聯軍大舉侵華。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一些人企圖利用義和團向列強宣戰。 [26] 
五月二十日(6月16日),慈禧太后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和戰問題,許景澄力陳“無論是非得失,萬無以一國盡敵諸國之理”。會議結束時,太后命許景澄、那桐前往楊村,勸阻聯軍勿入北京。當晚許景澄、那桐出城,次日行至豐台時為義和團阻截,只得返回。 [26] 
五月二十三日,慈禧太后召開第四次御前會議,決定向列強宣戰,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命許景澄等前往通知各國使臣,限其二十四小時內離京,由清政府派兵護送到天津。光緒帝反對與各國宣戰,拉住許景澄的手,要他“更妥商量”。許景澄一時慌亂,競忘記君臣之禮,拉住光緒帝的衣服痛哭,遭到太后怒斥。 [26] 
從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二十七日,許景澄和太常寺卿袁昶聯名上《請亟圖補救之法以彌巨患疏》《請速謀保護使館維持大局疏》和《嚴劾大臣崇信邪術請旨嚴辦疏》等三道奏章,他認為春秋大義,不斬來使,圍攻使館,殺害公使,不合國際公法,絕不可採用激怒各國的做法。結果以一國而敵各國,是關係國家存亡之大事。力主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誅殺祖護義和團諸臣,以使列強息兵。 [26] 
許景澄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對身邊的人留言道:“各國聯軍行將入都,事不堪問矣,日後和約之苛不待言,君等當預籌之。”他深深為國家前途擔憂,“數日之內,鬢髮盡白”。
許景澄的反戰言行遭到載漪等的忌恨,一時交章彈劾,終被冠以“勾結洋人““任意妄奏,且語多離間”等罪名。七月初四日(7月28日),與袁昶同時被殺於北京。許景澄、袁昶和之後被殺的立山聯元徐用儀被稱作是“庚子被禍五大臣”。 [26] 
相傳許景澄被判時,猶以京師大學堂經費為念,取來存於俄國銀行的四十萬兩辦學經費銀子的存摺,交給當局,囑咐防止外國人賴帳,然後就刑。 [5] 

許景澄死後昭雪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3日,清廷為許景澄等五人平反,官復原職。同年,許景澄靈柩護送南下,沿途出現萬眾瞻仰的動人局面。到江蘇上海時,“江督以下官吏,及士大夫識與不識,皆往助執紼,祭奠成市,哀輓盈途,所謂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者。” [31] 
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清廷追賜許景澄諡號為“文肅”。 [17] 

許景澄主要影響

許景澄外交

  • 帕米爾問題交涉
關於帕米爾問題交涉,許景澄爭得了“兩不進兵”的交涉結果,粉碎了沙俄侵吞全帕的陰謀。但是在交涉中,在俄國佔領蘇滿卡倫之前,“以夷制夷”變成“依夷制夷”,結果為夷所制,是許景澄外交策略中的缺陷。中國國力不強、清政府缺乏精確的地圖以及對邊疆概念模糊是許景澄在邊境交涉中失利、是未能徹底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因。 [6]  [14] 
  • 經辦“中俄四釐借款”
許景澄經辦的“中俄四釐借款”,其數額之巨,是此前清廷外債史上所沒有的。從息扣上看,無論是同以前還是同以後的借款相比,相對而言都是扣少息低。四釐借款緩解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局面,為後來借款提供了扣少息低的先例。 [14] 
  • 交涉修建中東鐵路
許景澄在交涉修建中東鐵路過程中,維護中國主權,為清政府挽回了部分權利:首先,許景澄在查訪俄國鐵路的情形和估算中東鐵路的修建基礎上,提出中俄共築中東鐵路的具體方案。得到清政府認可,負責與俄交涉修建中東鐵路事宜,並負責有關公司、合同的談判。其次,簽訂《華俄道勝銀行合同》,通過合夥入股的方式迅速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基本解決了修建中東鐵路的所需資金。《東省鐵路合同》表明中國政府對於中東鐵路修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提供了一切可能,並減免了很多税釐,大大便利了中東鐵路的建設。再次,謹慎細節,防止侵吞。為防止俄國妄圖利用修建中東鐵路之機對中國東北進行軍事滲透,防止沙俄以建造南滿支路為由向中國東北南部地區擴張,許景澄都做了細緻周密的規定。作為東省鐵路公司總辦,凡合同中規定由總辦管轄的範疇,他都認真辦理,堅持按約辦事。這都體現了許景澄在處理與帝國主義國家訂立合同事件上謹慎的態度。 [6]  [12]  [15] 
許景澄出任東省鐵路公司總辦,接受俄國的薪水,在頑固派看來簡直是有辱國格,以致在義和團運動中,他被入京拳民視為首先要殺的人物之一。 [6] 
  • 主張“剿拳和洋”,反對同各國開戰
義和團運動中,許景澄等主張“剿拳和洋”,反對同各國開戰,公然支持光緒,遭到慈禧等人的嫉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15] 

許景澄軍事

在出國購買軍艦的過程中,許景澄清楚地認識到了西方軍事力量的強大和武器裝備的精良,通過在德國定購的軍艦和武器為清朝海軍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他還潛心研究各國海軍,編譯《外國師船表》供國內參考,並上疏條陳海軍應辦事宜,提出加強大沽口防衞及在膠州灣建設海軍基地的具體主張,以及改革兵制的建議,為清政府的決策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對創建中國近代海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13] 

許景澄歷史評價

在許景澄剛去法國出任公使之時,總税務司赫德曾説:“這位新任駐法等國公使是個十分聰明伶俐的人,非常有生氣,並且生就一種顯得很好奇的性格,我毫不含糊的喜歡他,儘管他有點粗魯不莊重,我認為他的智力在常人之上。” [16] 
清廷在《諭賜原任吏部左侍郎許景澄碑文》中給出如下評價:“爾原任吏部左侍郎許景澄,致身靖獻,稟性端嚴。早列賢書,旋登翰苑。分校瑣闈之藝,人仰冰衡;嗣乘蜀道之軺,士霑雨化。迨夫皇華妙選,帝簡榮膺,歷八國以將周,使四方而不辱。務持大體,為中朝力任仔肩;雅善外交,俾鄰國免生窺伺。畫界則鴻溝不讓,文軌大同;議和則虎旅無煩,權衡悉當。洊升卿寺,儲茲公輔之材;擢貳銓曹,期以股肱之任,何意奸民煽亂,強敵乘機。曲突誰防,燎原竟兆。爾乃躬遭萋菲,傷貝錦之成文;志切澄清,罹網羅而受阨。實具冰霜之操,伏劍長辭;終邀日月之明,覆盆必照。已蒙湔雪,益可矜原。動節攸彰,堪表人倫而作則;殊榮特沛,庶借天壤以流輝。狀厥生平,諡之文肅。” [25] 
外交部街的《許文肅公贊有序》(拓片)稱讚“曾惠敏(曾紀澤)以後言外交學者,公一人而已”。 [15] 
俞樾:“公起詞苑,雅擅使才。手持英蕩,足偏埏垓。昔公孫揮,周知四國。公久駐俄,而再至德。萬國情實,公具知之。虞虢唇齒,齊秦雄雌。亂之初萌,公曰大誤。誰秉國成,迷而不悟。亂之既成,歸咎於公。謂是和議,梗我戰功。曾幾何時,是非大白。三忠之名,赫然史策。復爾朱紱,焚爾丹書。彼哉戎首,今見何如!一日千秋,死而不死。帝憫尸臣,人尊膚使。主望臣直,身沒名存。敬以此義,表示墓門。” [31] 
陸潤庠:“事君以忠,能臨大節。與人為善,賴有真傳。” [21] 
趙爾巽等:“清代優禮廷臣,罕有誅罰。拳禍既起,忠諫大臣駢首就戮,豈獨非帝意哉?觀用儀諸人所論事勢利害,昭昭如此,乃終不能回當軸之聽,何其昧焉?世傳大節,並號‘五忠’,不數日而遂昭雪,允哉!” [7] 
嚴復:“善戰不敗,善敗不亡,疏論廷諍動關至計;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鑑精忠。” [8] 
蔡東藩:“許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諫而致禍,同罹慘刑。丹心未泯,碧血長埋。誰為為之,以至於此?” [9] 
徐一士:“而景澄又捨生效忠,節概凜然,故徵祥服膺甚至,欽慕無已,其事足傳也。” [21] 
王芸生:“遼東收回以後,中國政府諸人莫不對俄懷有幻想。此時俄人已露強行修路之端,清廷雖聲言自造鐵路,乃恐俄人獨佔鐵路之利,並非拒絕俄國勢力之南侵,且毋寧謂歡迎俄國勢力之伸張也。故中國一經表示自願修路,俄人即認為滿意。此時中國政府方在夢中,不知俄國野心之大。惟許景澄鑑於三國之忮求不已,認為時局日艱,弗勝憂憤之感。在當時親俄狂流中,此人可謂獨具遠見。” [30] 
趙強強:“他受命於危難之時,為清政府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他擴大了視野,感受了中西之間的差距,激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慾望,形成了謹慎、堅韌、理智的思維方式。在晚清的駐外大臣中,許景澄可以説是一位較為開明且又有抱負的外交官。” [15] 

許景澄軼事典故

師生情誼
許景澄任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時,很賞識自己的翻譯陸徵祥,勉勵他要“學習外交禮儀,聯絡外交團員,講求公法,研究條約,冀成一正途之外交官”,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陸徵祥不斷受到許景澄的指點和薰陶,為日後進行外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陸徵祥曾説過:“沒有他(許景澄),我決不會成為外交家,以後也決不會成為修道院修士和教士。” [23]  後來他專門為許景澄的文集作序,也認為自己受許景澄影響,“二十年來,循而行之,獲益匪淺”。 [24]  在晚年的追憶中,陸徵祥感嘆道:“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裁成我者吾師也。” [21] 

許景澄主要作品

許景澄為同治、光緒間的著名才子,不僅通洋務,還以工於古文,尤其是八股文而聞名。他善認題,義舉其要,不枝不蔓,卻能發題理於無餘。他又講究技巧,但用力無痕,手法高妙,走的是晚明八股文的路子、其文簡淡而理足,體方而意圓,於切實講論題旨時顯出樸老古淡的風格,在八股文已趨衰微時,許景澄成為八股文壇的振衰者。 [27] 
著有《許文肅公遺稿》《許文肅公外集》《出使函稿》。 [6]  今人整理有《許景澄集》。

許景澄人際關係

許景澄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原配
沈氏
先於許景澄去世。
繼室
高氏
先於許景澄去世。
許景澄有四子,皆早夭,故以從子許鼎鈞為嗣子
嗣子
許鼎鈞
在清末因許景澄之功被特用為直隸州知州。
以上內容來源 [31] 

許景澄學生

許景澄文學形象

在晚清李伯元的小説《庚子國變彈詞》中。許景澄是忠臣形象,官居侍郎,為光緒朝中之鐵路大臣。他為人忠亮,正直敢言。義和團起事,拆毀鐵路,他曾出面干預。後奏聞朝廷,請款修復,不料被權臣捺住不準。許景澄進京面聖,力勸朝廷不可聽信讒言,致貽後患,要乾剛獨斷,於是得罪了端王載漪。端王乃矯詔,斬他於菜市口。他臨危不懼,怒斥權奸,正氣凜然。 [28] 

許景澄後世紀念

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清廷根據浙江巡撫增韞的請求,在杭州西湖為許景澄、徐用儀及袁昶建立專祠 [18]  ,被稱為“三忠祠” [27]  。十月,據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等奏請,允許為許景澄等人“在京城地方捐建專祠” [19]  。到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又因增韞奏請,將許景澄等人在西湖的專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定期致祭 [20] 
許公紀念碑 許公紀念碑 [11]
1923年,中東鐵路公司在哈爾濱修建“許公紀念碑”和許公路(今屬景陽街南段),以紀念許景澄。紀念碑在20世紀60年代末被拆除。 [11] 
1924年12月,在南崗區郵政街143號(鐵路局大樓後門對過)創建許公紀念實業中學。1925年10月1日,該學校更名為“許公儲材學校”,翌年11月1日收歸東省特別區教育管理局管轄,改稱“東省特別區許公職業學校”。趙尚志曾在這所學校(現為哈鐵的教育中心)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説。南崗通往道外的跨線橋命名為許公橋。 [6] 

許景澄史料索引

清實錄》同治、光緒朝實錄
春在堂雜文·清故吏部左侍郎許公神道碑》 [31] 
清史稿》卷466《許景澄傳》 [7]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卷466《許景澄傳》:許景澄,字竹篔,嘉興人。同治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明習時事,大學士文祥以使才薦。光緒六年,詔使日本,遭父憂,未行。服闋,補侍講。法越之役,條上籌備事宜,上褒納。十年,出使法德意和奧五國大臣,兼攝比國使務。時海軍初創,從德國購造鐵艦,未就。景澄躬歷船廠,鈎稽輯上外國師船表。又言海軍宜定屯埠膠州灣,設鐵甲炮船大沽口。轉侍讀,母憂歸。
  • 2.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許景澄)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4-02-02]
  • 3.    《清史稿》卷466《許景澄傳》:十六年,充出使俄德奧和四國大臣,累遷至內閣學士。先是俄兵遊獵,常越界,侵及帕米爾地,景澄爭之,俄援舊議定界起烏什別裏山,自此而南屬中國,其西南屬俄。俄人則欲以薩雷闊勒為界。相持三載,俄始允改議,其帕界未定以前,各不進兵,以保和好。因著帕米爾圖説、西北邊界地名考證,為他日界約備。擢工部侍郎。是時俄、德迫日人還遼東,景澄曰:“俄謀自便,德圖償報,事故從此多矣!”疏請分遣兩使,從之。
  • 4.    《清史稿》卷466《許景澄傳》:二十三年,調充德國使臣。會俄建西比利亞鐵道,謀自黑龍江達海參崴,朝議拒之,乃更名商辦,許中國投貲五百萬,所謂東清鐵路公司也。詔景澄綜其事,力阻路線南溢,稽察運船毋漏税。已而俄人索租旅順,充頭等公使,會駐俄使臣楊儒定議俄都。事竣,移疾歸,召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禮部侍郎。調吏部,充大學堂總教習、管學大臣。意大利索我三門灣,景澄抗言爭之,事乃寢。
  • 5.    《清史稿》卷466《許景澄傳》:未幾,拳禍作,景澄召見時,歷陳兵釁不可啓,春秋之義,不殺行人,圍攻使館,實背公法。太后聞之動容,而載漪等斥為邪説。聯軍逼近畿,景澄等遂坐主和棄市。宣統元年,追諡文肅。
  • 6.    尹英傑,常徵 編著.近三十年中東鐵路相關問題研究述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11:14-17
  • 7.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六·列傳二百五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9]
  • 8.    名人名家對聯 · 嚴復撰對聯集   .中華勵志網[引用日期2014-08-19]
  • 9.    清史演義: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19]
  • 10.    閔傑 編著.晚清七百名人圖鑑: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12:613
  • 11.    周世青.江蘇鐵路百年人物: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12:35
  • 12.    王雅馨.許景澄與中東鐵路[J].東北史地,2007(01):85-87.
  • 13.    趙強強.許景澄外交活動述論[D].新疆大學,2007:6-13.
  • 14.    趙強強.許景澄外交活動述論[D].新疆大學,2007:14-33.
  • 15.    趙強強.許景澄外交活動述論[D].新疆大學,2007:34-53.
  • 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編:《中國海關密檔》,第3冊,1207號,第547-548 頁
  • 17.    《大清宣統政紀》卷11:宣統元年己酉三月……特將誣陷被罪之前户部尚書立山、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開復原官,並錄用子嗣。……立山、徐用儀、許景澄、聯元、袁昶、均着加恩予諡,用示朕推廣慈仁之至意。尋予立山諡忠貞,徐用儀諡忠愍,許景澄諡文肅,聯元諡文直,袁昶諡忠節。
  • 18.    《大清宣統政紀》卷13:宣統元年己酉五月……予故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右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在杭州西湖建立專祠。從浙江巡撫增韞請也。
  • 19.    《大清宣統政紀》卷24:宣統元年己酉十月……予故户部尚書立山、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在京城地方捐建專祠。從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等請也。
  • 20.    《大清宣統政紀》卷54:宣統三年辛亥五月……予故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浙江省城專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從巡撫增韞請也。
  • 21.    徐一士 著.一士譚薈: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三晉出版社,2022-05:133-134
  • 22.    婁獻閣 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 第四卷(“陸徵祥”條目作者為鄭則民):中華書局,2011:2390-2391
  • 23.    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 編.文史資料選輯 第6輯 總106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26-27
  • 24.    許景澄 著;朱家英 整理.浙江文叢 許景澄集 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08:4
  • 25.    許景澄 著;朱家英 整理.浙江文叢 許景澄集 第3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08:562
  • 26.    李文海,孔祥吉等 著.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五卷(許景澄條目作者為“房德鄰”):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54-57
  • 27.    龔篤清 主編.八股文彙編 下:嶽麓書社,2014-05:1202
  • 28.    李淑章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1:1167
  • 29.    郭則沄 著.洞靈小志·續志·補志:東方出版社,2010-04:58
  • 30.    王芸生 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06:92
  • 31.    俞樾 著;餘國慶 點校;趙一生 主編.俞樾全集 第15冊 春在堂雜文 4: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06:1341-134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