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應鑅

鎖定
許應鑅(1820—1891年),原名應麟,字昌言,號星台,清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祖籍廣東汕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歷任廣饒九南兵備道兼九江關監督、江蘇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浙江布政使、護理浙江巡撫等職。許應鑅一生“清介自持”,清正廉明,在任江蘇按察使期間平反百餘件冤案,被老百姓譽為“許青天” [1]  [3] 
中文名
許應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中國
許應鑅出身於富貴之家,為清代廣州高第街許氏家族的一員。高第街內有一小巷叫許地,巷內都是富麗堂皇的豪宅,這便是被稱為名門望族的許氏家族聚居的宅邸。由於當時高第街為番禺縣屬,所以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在著述中説“粵稱世家,必言番禺許氏”。許應鑅的祖輩與父兄因做鹽業生意積累了鉅額財富,但是與眾多清代商家不同的是,許家子弟並不喜歡與別人爭奢鬥富,卻喜歡讀書、考科舉、從政。在晚清光緒年間,許家就出了18位舉人、進士、翰林。如許應鑅的堂兄弟應駰、應鏘、應鑾、應鏞、應錝、應鍇、應鎔等七人均中舉人,被稱為“七子登科” [1] 
在這樣的家族氛圍中,許應鑅自小在其父兄督促之下,嚴格要求自己,刻苦讀書。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小應鑅在讀書的過程中,受到很多教益,他一方面繼承商人家族務實和善於治事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從前賢典籍中汲取深厚學養。家族中的長輩都對小應鑅讚譽有加,認為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1]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期間,英軍曾嘗試攻打廣州,許應鑅與族兄們組織團練反擊。因抗擊英軍入城有功,清廷特賞以主事職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許應鑅考中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許應鑅赴京趕考,他以會試第十二名的成績中進士,被授為工部主事,從此步入仕途 [1] 
許應鑅頗有政績,他任江蘇按察使時,因平反上百宗冤案而被譽為“許青天”及“一代清官許應鑅”。任臨江府知府時,教育好鬥遊民不再擾亂社會治安,鼓勵他們以正業為本,參加生產勞動,還傳授種植柑子等技術,在民間廣為流傳,當地至今還有“許公柑”之説。 [2]  ?
明清時期,許應鑅家鄉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養蠶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在江西任職的時候,許應鑅觀察到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適合養蠶,於是他從家鄉僱來蠶工,親自把家鄉的種桑養蠶的技術傳授給鄉民。針對民力不濟的情況,許應鑅答應由官府出資幫助老百姓購買桑樹和蠶種。為解決後續的生產問題,他還專門成立蠶桑局,為百姓提供技術指導,並幫助他們銷售。江西的養殖業由此興盛起來,許多人家通過養蠶擺脱貧窮的生活境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