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志琴

鎖定
許志琴,女,1941年8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8] 
許志琴於1964年從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 [12]  ,之後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87年獲得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構造地質博士學位;1993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1997年擔任大陸動力學開放實驗研究室第一任主任;2007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擔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工程首席科學家 [9] 
許志琴主要從事裂谷構造、青藏高原及周緣造山帶的變形構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機制研究 [2] 
中文名
許志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41年8月14日
畢業院校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性    別
原    籍
重慶市

許志琴人物經歷

許志琴
許志琴(8張)
1941年8月14日,許志琴出生於上海市,原籍重慶市 [12]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構造地質專業 [12] 
1964年,從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87年,從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畢業,獲得構造地質博士學位;同年,領導成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岩石圈構造物理實驗室” [12] 
1993年—2001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1997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了大陸動力學開放實驗研究室,許志琴擔任第一任主任。
2007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2016年,擔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工程首席科學家 [9] 

許志琴主要成就

許志琴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根據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網站顯示,許志琴首先將構造地質學的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及定量分析運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國造山帶的研究中,釐定了中國50餘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帶變形構造體制的研究基礎,1987年首次發現大別山超高壓柯石英礦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動力學及造山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最早在中國實施“大陸動力學”計劃。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已於2005年竣工,在中國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6] 
  • 學術論著
截至2015年3月,許志琴先後完成專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在“ISI”機構公佈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學排名榜(共2000名)中,許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陸學者中列為第五名 [4] 
  • 承擔項目
截至2015年3月,許志琴先後擔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973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4]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97年—2001年
祁連山造山帶的物質組成及構造演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2年—2003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學研究
科技部重大基礎前期研究 [18] 
2002年—2004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鑽孔地質與深部地下微生物研究
國際合作
2003年—2008年
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三維構造及大陸深俯衝和折返的機制
973計劃課題
2003年—2008年
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地幔動力學與現代地殼作用
973項目 [4] 
2008年—2013年
汶川地震的構造背景和地震機制的綜合研究
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2008年—2013年
汶川地震科學選址地質調查
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11年—2012年
大陸科學鑽探選址與鑽探實驗綜合研究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2012年—2014年
中國大陸主要造山帶類型和造山機制的對比研究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2013年—2014年
大陸科學鑽探選址與鑽探實驗綜合研究
公益性行業專項(原深部專項) [16]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3月,許志琴先後獲得部級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 [4] 
許志琴院士獲獎項目統計表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獲獎人員
1986年
地殼變形與顯微構造
國土資源科技獎四等獎(排名第一)

1988年
東秦嶺複合山鏈的形成、演化及板塊運動力學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2年
松潘—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8年
中國主要大陸山鏈韌性剪切帶及動力學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5年
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南北板塊彙集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十)

2008年
大陸深俯衝和科學鑽探
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8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集成與創新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8] 
許志琴,王達,楊文采,張偉,楊經綏金振民,張曉西,劉福來,楊甘生,張澤明 [20] 
2009年
造山的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與青藏高原隆升機制
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10] 

2011年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11] 
楊經綏,許志琴,李海兵,張建新,吳才來 [21] 

許志琴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15年3月,許志琴先後培養碩士、博士20餘名 [4] 
  • 團隊建設
2009年,許志琴領銜的“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及資源環境效應”創新羣體被選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 [9] 

許志琴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
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
1991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
1991年
第二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1992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1992年
199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
何梁何利基金
2007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2009年
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

中共中央、國務院

三八紅旗手


中央機關“婦女十傑”


“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1] 

許志琴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02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13]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14-15] 

國際岩石圈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副主任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組副組長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主任

中國地質科學院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吉林大學地質系客座教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1] 

許志琴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2002年6月,許志琴患腦血栓,搶救得快,治好後又去了喜馬拉雅山,但已感到非常勉強了。2003年又做了腰椎手術,打了許多釘子,安裝了護板 [12] 

許志琴人物評價

許志琴作為首席科學家為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6] (中國科學院評)
許志琴是中國構造地質學領域中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重要開拓者 [4] (中國地質調查局評)
許志琴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事業的主要開拓人(之一)和實施者,她首次在中國大別山菖蒲榴輝巖中發現超高壓變質礦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為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的研究做出開創性貢獻 [8]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評)

許志琴人物影響

  • 捐贈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岩心樣品
2015年4月,許志琴代表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向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捐贈了來自3142.32米的超高壓片麻岩和4601.35米的榴輝巖巖心樣品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