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彧青

鎖定
許彧青(1913—1996),原名許國經,1913年1月13日出生在福建省仙遊縣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3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福建省副省長,龍巖地區革委會副主任,龍巖地委副書記等職。1996年2月4日,許彧青因病醫治無效,在福州逝世。 [1] 
中文名
許彧青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3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
1996年2月4日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地
福建省仙遊縣
原    名
許國經
人物生平
許彧青,原名許國經,1913年1月13日出生在福建省仙遊縣一個城市貧民家庭。早在少年時期,他就接受進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於1930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 
許彧青初中畢業後,先後在莆田縣哲理中學、莆田職業學校師範科學習。求學期間,他積極參加和組織革命活動,是共產黨領導的羣眾組織——反帝大同盟的積極分子。1932年1月,許或青加入共青團後,被組織派往莆田縣前沁負責開闢該片的工作,他化名許啓聰,公開職業為前沁小學教員。他大膽開展工作,宣傳羣眾,發展組織,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在前沁及外圍建立起了共青團支部和幾個村農會。後來,許彧青從前沁回到仙遊,公開職業是縣立中學文書,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2年8月,許彧青任共青團仙遊臨時縣委書記。1934年初,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由於內奸出賣遭到破壞,仙遊的黨組織也遭到嚴重破壞,仙遊縣委書記胡海等人都已隱藏躲避,叛徒帶憲兵到許家抓許彧青。許彧青躲脱後與組織失去聯繫,於是去了南洋。在馬來亞的三年半時間裏,許彧青主要以教書謀生,但他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宣傳抗戰,還給一些報刊撰文寫稿,傳播進步思想。 [1]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身在異國他鄉的許彧青決心回國,奔赴抗日前線。1937年8月,他在新加坡獲得了《星洲日報》戰地記者的身份。同年9月初,許彧青抵達廈門,找到了黨的組織——中共廈門臨時工委,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廈門抗敵後援會的活動。1938年1月,中共廈門臨時工委決定恢復其黨籍,並派他赴閩西參加新四軍二支隊。 [1] 
1938年2月許彧青抵達新四軍二支隊駐地龍巖。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安排許彧青在政治部宣傳科任《火線報》主編。鄧子恢還要求他仍以《星洲日報》記者名義進行活動,以擴大宣傳和影響。許彧青很快就採訪編寫了閩西紅軍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堅決執行黨的抗日統一戰線主張,以及關於鄭州失守後中國抗戰形勢等通訊稿,發往新加坡《星洲日報》,宣傳中國抗戰新形勢。 [1] 
二支隊為奔赴蘇皖抗日前線做準備,政治部亟須編寫一首激發全體將士鬥志的歌曲,王集成主任提議許彧青執筆。許彧青採納王直的建議,用《大刀進行曲》的曲子,編寫了激昂的歌詞,王集成主任看後很滿意,指示宣傳隊立即學唱,然後到各部隊去教唱。二支隊開赴蘇皖前線,面臨着作戰戰場、作戰對象、戰略戰術等一系列新的轉變,為儘快適應轉變,跟上形勢發展,由許彧青主編的《火線報》起到了宣傳推動作用。張鼎丞司令員連連讚揚《火線報》編得好。在北上的征途中,許彧青採編的宣傳報道文章不僅在《火線報》上刊登,有的還寄轉地方報社或海外發表,有的則送到新四軍軍部,這些報道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動作用。 [1] 
1938年4月,二支隊抵達新四軍軍部駐地安徽歙縣潛口。當時軍部政治部要辦《抗敵報》,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聽説許彧青辦報有經驗,把他調到軍部任《抗敵報》主編。許彧青到軍部後就把《抗敵報》初步辦起來了,受到了袁國平主任和軍部同志的讚揚。不久,上海等地青年參加新四軍,辦報人員逐漸增多,許彧青見辦報人員充實了,便強烈要求上前線,調回二支隊。在許彧青離開之前,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朱鏡我對他做了高度評價:“許彧青主編《抗敵報》是從無到有,辦報的基礎工作、人才的選拔培養,他做了不少工作。報紙今天能得到全軍指戰員的熱愛和歡迎,許彧青應立首功。” [1] 
1939年初,許彧青調回到新四軍二支隊,任政治部宣教科科長。當時宣教科人員較少,一切他都親自動手。部隊白天行軍作戰,晚上到了宿營地後,不論多麼疲勞,條件多麼艱苦,他都透夜審查修改稿件,確保文稿及時見報。二支隊黨委有些重要文件也由他起草。宣教科兼管文工團,許彧青經常到文工團上課,修改劇本,對文工團的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至於火線報道,更是許彧青的經常性工作,他的文筆好而且快,他的作品隨時都刊登在《火線報》上,起到了極大的宣傳戰果、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的作用。 [1] 
1941年皖南事變後,二支隊改編為新四軍六師十六旅,許彧青歷任十六旅四十六團三營政治委員,十六旅教導大隊政治委員,抗大九分校二營政治委員,十六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長,溧高警衞團政治處主任等職。抗日戰爭期間,許彧青先後參加了赤山戰鬥、西塔山反頑戰鬥以及金壇、高莊、西池塘等戰鬥。 [1] 
1945年日本投降後,華中軍區調許彧青到隨營學校任政治處主任。1946年,隨營學校與雪楓軍政大學合併,許彧青任雪楓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1946年下半年,雪楓軍政大學與山東軍政大學合併為華東軍政大學,許彧青任政治部副主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裏,在對敵鬥爭的第一線,許彧青出生入死、英勇戰鬥,為共產黨的宣傳文化工作,為幹部隊伍建設嘔心瀝血,作出了很大貢獻。 [1]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不久,張鼎丞點名將許彧青從部隊調回福建工作。1949年10月,經中共華東局決定,許彧青任福建省廈門市委宣傳部部長。翌年11月,任福建省文教廳廳長,後歷任省文教辦公廳主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1964年9月,任福建省副省長。1965年5月兼任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許彧青遭受迫害,身處逆境,忍辱負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後調任龍巖地區革委會副主任、龍巖地委副書記。1975年12月,任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1985年2月,任福建省顧問委員會籌備組成員。1989年離休。 [1] 
許彧青長期擔任福建省宣傳部門的領導,為全省思想理論戰線的建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普通教育質量的提高,幹部、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為科技、新聞、廣播、出版、文化、衞生、體育等社會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1] 
1996年2月4日,許彧青因病醫治無效,在福州逝世,享年83歲。 [1] 
參考資料
  • 1.    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編,福建新四軍人物傳 (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05,第80-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