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俠農

鎖定
許俠農(1909—1969),名承正、承佑,蕪湖人。幼年就讀蕪湖聖公會教會小學,1925年“五·卅”慘案後,為抗議帝國主義暴行,憤而退學,入李克農等所創辦的民生中學。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濟難會”,秋與甘天沐、宋季仁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蕪湖發生“蒲草堂”事件,許、甘等30餘名濟難會員被捕解安慶,許判刑10個月,民生中學被迫停辦,為紀念老師李克農,出獄後,將名字改為俠農。1929年,入蕪湖私立工業專門學校。1930年夏,考入杭州浙江大學電機系,成績優良,獲安徽省獎學金。1934年,執教於南京通訊學校,不久辭教,考取南京中央大學機械特別研究班,學習航空工程。1936年,分配南昌中意飛機廠任設計員。 [1] 
中文名
許俠農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69年

許俠農抗日戰爭期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南昌成為日寇轟炸主要目標,意大利人回國,工廠停工,中意機廠改名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廠。1938年春,隨廠遷往四川,參加仿製蘇聯E—16驅逐機工作。為加強統治,航空委員會令飛機廠全體人員參加國民黨,許決計離去,1941年告假未準,借去桂林之機到廣西大學任教。飛機廠見許久假未歸,行文廣西大學要人,被校長敷衍。為此,許俠農更名承佑,以此名呈交工程師學會論文,教育部頒以副教授、教授證書。飛機廠索人不得,呈報航空委員會,將以“逃亡論罪”下令通緝,與此同時教育部下聘,得以無恙。1944年,調貴州遵義浙江大學機械系任教,次年,轉調中央大學航空系,1946年,隨校返南京。歷經8年漂泊,生活清貧,某教授勸他到海軍掛個上校參謀銜,被他拒絕,寧願去安徽大學兼課以補生活不足。 [1] 

許俠農文革前

1956年,經潘菽介紹參加“九三學社”,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同年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解放初,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1952年,南大航空系擴大為華東航空學院,許不願就任“南大”總務長,而去“航大”執教。1956年,“華航”遷西安,許任夜校校長。1957年,我國第一個直升飛機專業在西北工業大學創立,許主持專業建設並任教研室主任,夜以繼日工作,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組織教材編寫及專業實驗室建設,為青年教師開設直升飛機旋氣強度、地面共振等專題講座,為本科生編寫直升機強度計算教材,為研究生開展地面共振、旋氣顫振、扭轉共振等課題研究,為直升飛機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1958年,許主持西北工大輕型直升飛機的設計製造,次年地面試車,因形勢變化停止。1965年,總參令西北工大研製延安——1號輕型直升飛機,許任總設計師,“文化大革命”前期設計基本完成。許俠農在“文化大革命”動亂中遭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含冤逝世。 [1] 

許俠農後世悼念

1985年1月25日,南京航空學院9名共產黨員致信許俠農之妻:“我等離開西大14年,由許老師任總設計師設計製造的延安——1號直升飛機於1975年飛翔在南京上空,並獲得全國科學獎,許老師是我國唯一的直升飛機設計專業的創造者,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去世,我們懷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我們的老師許俠農教授。” [1] 
參考資料
  • 1.    方平;戴錫祥;趙獻瑞.蕪湖市志 上冊/第十八篇 人 物.蕪湖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02月:85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