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俠夫

鎖定
許俠夫(1901-1927),原名許聲鵬,字秀南,海南省文昌縣東閣鎮玉山村人。出身貧寒,少年時就讀於文昌縣東閣墟小學。1921年被迫隨兄長到英屬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謀生。1923年春,回國後就讀於暨南大學。通過閲讀書刊,接觸馬列主義。1924年隨暨南大學遷到上海,與王文明、陳垂斌、葉文龍、羅文淹等人一起組織瓊崖新青年社,出版《瓊崖新青年》(半月刊)雜誌,宣傳革命思想。1925年投身於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受中共黨組織的委派回瓊崖參加黨的領導工作。6月在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長。隨後以廣東省立第六師範學校(今海南省瓊台師範學校)教員身份,在師生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和革命思想。1927年4月22日,瓊崖國民黨當局發動反革命事變後,潛回文昌縣農村,以特派員的身份領導文昌縣黨組織的工作。經過2個多月深入細緻的工作,許多遭到破壞的基層黨組織重新恢復活動並不斷髮展壯大。6月文昌縣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成立中共文昌縣委員會,建立了100多人的文昌討逆革命軍(後改稱工農革命軍),許俠夫任中共文昌縣委員會書記和討逆革命軍黨代表,率部轉戰於文昌縣的東北部地區,先後在湖山、文教、寶芳、新橋、水北等地與國民黨地方武裝展開激戰,給對方予以沉重打擊。同年12月4日,率部在水北鄉赤土村集結時,遭國民黨地方武裝和駐防軍的包圍,在激烈的突圍戰中,中彈犧牲。 [1-2] 
中文名
許俠夫
別    名
許聲鵬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海南文昌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秀南

許俠夫人物生平

許俠夫早年經歷

許俠夫,原名許聲鵬,字秀南,1901年2月5日誕生於海南島文昌縣東閣鎮玉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許書單,青年時代當農民,後來到東閣墟當小販,1913年病故。大母雲氏,生了三個兄長,他是邢氏所生。父親去世後,由大母和生母撫育成長。 [3] 
許俠夫讀小學期間,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時期。五四運動的爆發,使許俠夫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由於生活所逼和長輩之命,許俠夫於1921年被長兄許聲鴻帶去馬來西亞謀生,白天為資本家做工,夜間到夜校讀書。許俠夫在南洋受盡了資本家的種種壓迫,生活過不下去,對資本主義社會深惡痛絕。他雖然身居南洋,但時刻想着祖國。1923年春,他便離開馬來亞回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財物被海盜劫光,處境窘迫。回國後,在朋友的幫助下,進入暨南大學。他和郭儒灝同一個班級。在暨南大學,他認真讀書,還利用課餘時間,閲讀各種進步書刊,如《共產黨宣言》、《列寧傳》、《新青年》等,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24年,暨南大學搬到上海,他也隨之到上海繼續讀暨南大學社會科學系。在學校裏,他參加了由瓊崖留滬進步青年組織的“瓊崖留滬新青年社”,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得到鍛鍊的提高,逐步形成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1925年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許俠夫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懂得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決心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3] 

許俠夫參加革命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在租界內進行反帝宣傳,集合在英租界巡捕房門口,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英帝國主義巡捕向羣眾開槍射擊,當場打死打傷數十人,逮捕數十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許俠夫參加了這次反帝活動,站在反帝示威隊伍的前列,不顧帝國主義警棍刺刀水龍襲擊,奮勇向前,毫不退縮。 [3] 
1926年春,許俠夫受黨組織的派遣回瓊崖參加黨的領導工作。六月,中共瓊崖地委成立時,他任地委委員兼宣傳部長,指導瓊崖青年學生運動。他把青年學生看作是革命運動的先鋒,積極開展學生運動推動整個革命鬥爭。在瓊崖地委的直接領導下,許俠夫到廣東省第六師範學校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積極開展學生運動:一是辦好黨的刊物,在《路燈》、《掃把》、《現代青年》等刊物上,撰寫了很多文章,向廣大羣眾和青年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召號青年學生參加革命鬥爭。二是在學校中秘密發展黨團組織,把進步教師和學生吸收到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中來,壯大骨幹力量。三是拉學校開展擇師運動。當時校內思想頑固的教師陸達節將許俠夫視為眼中釘,對他領導的革命活動,暗中進行破壞。許俠夫早已看透了敵人的陰謀,便組織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共廣東六師支部,動員了廣大教師學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擇師運動,把頑固不化的教師趕出校園。四是深入城鎮、農村,向工人農民宣傳革命道理,組織工會和農民協會,發動廣大人民羣眾參加革命鬥爭。 [3]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投靠帝國主義,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在很短的時間裏,這股反革命妖風也刮到了海南島。4月22日,以反動頭子黃鎮球葉肇為首的“瓊崖清黨委員會”在海口、府城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羣眾進行瘋狂的血腥屠殺。在羣眾掩護下,許俠夫同羅文淹一起潛回文昌農村,以特派員的身份領導文昌的工作。 [3] 
許俠夫回到家鄉文昌,首先在東閣、文教一帶,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健全黨的領導。家鄉的黨員、羣眾得知他回到文昌後,都非常高興。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使黨的組織和革命羣眾都遭到很大的摧殘,有些黨員情緒低沉,一度失去信心,也不知遭到哪裏去找黨組織。許俠夫回來了,使他們見到了曙光,感到革命又有了希望。許俠夫決心不辜負家鄉黨員和羣眾的期望,儘快恢復黨的組織。他冒着風險串村走户做深入、耐心細緻的工作,與東閣、文教、寶芳、頭苑、昌灑、水北、抱羅、抱錦、公坡等鄉的黨組織先後取得聯繫,不僅把遭受破壞的基層黨組織重建起來,而且還發展了進步的教師、學生和農民參加黨組織,壯大了黨的隊伍。在這個基礎上,為了統一領導全縣人民開展革命鬥爭,許俠夫根據瓊崖特委的指示,於1927年6月間,在溪西村(現文教區)召開文昌縣第一次黨代會,成立中共文昌縣委,許俠夫擔任縣委書記。在黨代會上,許俠夫號召全縣黨員,要認清形勢,識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堅定信心,振作精神,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克服困難,堅持鬥爭。緊接着在全縣範圍內,逐漸恢復和建立起農民協會、婦女協會、青年團和勞動童子團等羣眾團體。 [3] 
根據瓊崖特委的指示,縣委決定建立革命武裝,以反對反革命的武裝,並隨即在農民自衞軍的基礎上,成立了文昌討逆革命軍(後改稱工農革命軍),這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由譚明新任指揮,許俠夫為黨代表。 [3] 
部隊成立後,由許俠夫親自率領,轉戰於文昌東北一帶。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時時、處處同羣眾打成一片,待戰士親如弟兄,很多同志都決心跟隨他鬧革命。所以他帶領的隊伍到那裏,那裏的青年就踴躍參軍,在很短的時間裏,紅軍就擴大到100多人。 [3] 
國民黨反動派對這支剛建立的革命武裝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調集了反動的駐防軍、縣兵連和民團進行不斷的清剿,妄圖在短時間裏把它消滅掉。但是面對着敵強我弱的險惡環境,許俠夫毫不畏怯,採取針鋒相對的對策,以紅色恐怖反對敵人的白色恐怖,千方百計把敵人的氣焰打下去。當時文教鄉的反動勢力非常囂張,反動民團團長經常帶團丁下籮剿村抓人,勒索民眾,搜刮財物,使人民不得安寧。1927年秋,許俠夫率領部隊在羣眾的支援下火攻文教炮樓,使反動派不敢明目張膽到鄉村去肆意擾亂。 [3] 
不久,工農革命軍又轉戰到文昌北部活動,尋機打擊敵人。8月24日,在諢明新、許俠夫的指揮下,在文昌湖山溪尾地區與文昌反動縣長邢森洲的反動武裝展開激戰。戰鬥開始,工農革命軍軍號聲四起,殺聲震天,使敵人混亂一團,工農革命軍乘機猛烈衝擊,把敵人擊潰,擊斃敵軍官兵多名,繳獲不少。這是工農革命軍第一次打的大勝仗。戰鬥結束後,許俠夫及時地組織大家進行總結,分析勝利的原因,提高部隊的戰鬥力。9月份,許俠夫再次率領工農革命軍圍攻文教墟反動民團,打死打傷民團多名。緊接着又組織攻打寶芳、新橋、水北等敵據點。由於許俠夫堅定沉着,機智勇敢,指揮有方,善於發動羣眾,因而取得節節勝利。 [3] 

許俠夫不幸犧牲

12月4日,許俠夫和一連長陳功泰、二連長郭書椿等帶領工農紅軍兩個連在文昌水北鄉赤土村集結,準備待機攻打文昌縣城之敵。但是我們的軍事行動被國民黨反動縣長邢森洲所察覺。當天,他便糾集聯防隊邢谷美部、邢東雄部和縣兵連黃直悟部,突然襲擊我軍司令部,我軍雖受突然襲擊,但上下一致,英勇頑強地抗擊敵人,使敵人進展緩慢,自早晨5時至上午11時,雙方交火六個鐘頭之久,出現了“拉鋸戰”。由於工農革命軍戰士機智沉着,勇敢應戰,敵人的號兵和短槍班均被工農革命軍消滅。後來國民黨駐防軍三十三團黃世英部,援兵趕到,雙方力量差距懸殊,工農革命軍陷入包圍圈。在此緊急關頭,部隊決定突圍,以便保存革命力量。就在突圍中,許俠夫不幸在廷仁坑中彈倒下,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