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蛇傳

(民間傳説故事)

鎖定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源自於唐代洛陽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於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於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白蛇傳》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峯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讚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作品名稱
白蛇傳
外文名
Madame White Snake
作    者
中國民間集體創作
創作年代
古代
作品出處
《警世通言》《雷峯塔》《義妖傳》
文學體裁
民間故事
相關主角
白素貞、許仙、小青、法海
最新電影
《白蛇傳説》
相關電視劇
《新白娘子傳奇》
地    位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

白蛇傳故事起源

白蛇傳説法一

白蛇傳起源説法一洛陽巨蛇事件 白蛇傳起源説法一洛陽巨蛇事件
一説源於唐代洛陽巨蛇事件。據兩唐書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洛陽邙山出現一條巨蛇,高3米多,長度為31.209米。該數據比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已知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長約15米)還要整整大出1倍,震驚中外。天竺高僧善無畏見到後,感嘆道:“這條巨蛇準備引水漫洛城。”於是用法咒對其進行攻擊,幾日後蛇死。 [1] 
有學者指出,洛陽巨蛇事件可能為民間傳説故事白蛇傳的來源之一。故事中的“水漫金山”一事,極有可能來源於邙山巨蛇“水漫洛城”事件。天竺高僧善無畏施法降服巨蛇之事,也被加工搬運到白蛇傳中高僧法海身上。 [2] 

白蛇傳説法二

一説源於唐傳奇《白蛇記》(《博異志.李黃 [3]  );一説源於《西湖三塔記》。
關於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人志怪小説李黃》一篇中 [4]  ,裏面講述了李黃遇見“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白蛇)和“青服老女郎”(小青),一住三日,回家幾天之後身體被化為水,“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 [5] 
宋元話本《西湖三塔記》算得上是《白蛇傳》最早的雛形之一 [6] 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峯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白蛇傳説法三

據説《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鶴壁市淇濱區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餘脈之一。這裏峯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裏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説:“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相傳,“白蛇鬧許仙”裏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出於人妖不能結合的偏見,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決心收服白娘子。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林。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峯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峯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18年後,許仕林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祐禪寺”創建於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宋高宗晚年禪位後,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喜閲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出於“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白蛇傳説法四

《白蛇傳》故事雛形發生在唐代後期的濟源縣,即今河南省濟源市。因法海是那一時期的濟源人,還有濟源西湖。 當時的西湖面積很大,由珠、龍二河和南、北兩條蟒河匯聚而成。湖東一橋,年久失修坍塌,形成斷橋。西湖水大卻異常荒涼,荒涼之地多有妖魔出入。民間説“蟒”即指長蟲、大蛇。濟源有個民俗,在蟒河橋下掛寶劍以示蟒不過劍,以劍斬蟒控制洪水氾濫。由此看,濟源民間早已將蟒河認作是一條大蟒,故事中所説的白蛇、青蛇,實為兩條蟒河的化身。
濟源城北有一條河當地人稱北蟒河,城南有一條河叫南蟒河(湨河)。北蟒河是一條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牀的灰白色河石,遠看儼然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濟源大地。在濟源,北蟒河出山口和中下游岸邊坐落着上下兩個“白澗村”,都是因河而得名。由此,北蟒河又稱白蟒河。南蟒河則是一條泥底河,河的中游岸邊有一個村莊叫“泥河頭”。每到枯水季節,南蟒河露出一河牀的青草,更像一條青蛇在濟源大地盤桓。由此,南蟒河又稱為青蟒河。故事中的白蛇、青蛇為兩條漭河的化身,白蟒和青蟒即為《白蛇傳》中白蛇和青蛇的原型。
“許仙” 距濟源西湖村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名曰許村(後劃分為梨林鎮大許村東許村兩個村)。其位於當時的西湖邊,乃許姓人家居住的村莊,為許仙(郎中)家所在地。濟源人有個習慣,喜歡把中醫郎中稱做“仙兒”。因此,對姓許的郎中稱“許仙兒”。這就是《白蛇傳》中“許仙”名字的由來。
《白蛇傳》中白娘子的死對頭名法海。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裴休乃唐朝濟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對佛教情有獨鍾。其子年幼時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裴休的墓冢和家園現分為裴村和休昌兩村。
濟源有一個叫西湖村的地方。據考證,此地古時有一面積很大的湖泊,東至今梨林鎮水東村,西至玉泉街道馬頭村(古為碼頭),北至水運莊,南至古湨水,水域遼闊可行船渡舟,是濟源南北漭河、珠河、龍河的彙集地。因其地理上位於當時的河內府之西,故被命名為“西湖”,梨林鎮西湖村因其得名。源於西湖水域命名的村莊很多,東碼頭、中碼頭、西碼頭、水東村、水屯、水運莊等。西湖村東邊有“橋頭村”,是古時西湖之上“斷橋”的橋頭遺址。
故事發源地先在中原,南宋時期,宋室遷都浙江杭州,文人墨客相聚,江浙文化逐步興起,隨濟源西湖逐漸消失淡化,故事的始作者將濟源西湖演繹到杭州西湖。明清以來,隨民間口頭文學與各類俗文藝的改編、搬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白蛇傳故事發源地由中原逐步演化至江浙的鎮江和杭州,最終成為故事、歌謠、寶卷、小説、演義、話本、戲曲、彈詞,以及電影、電視、動漫、舞蹈、連環畫等各種文藝形式的經典題材。 [11] 

白蛇傳説法五

《白蛇傳》的傳説,一説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説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裏,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説。

白蛇傳故事內容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據明末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傳説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峯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峯,永鎮白、青於塔中。
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後世根據此傳説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峯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白蛇傳相關考證

許仙還是許宣
雷峯塔景區 雷峯塔景區
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峯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在查閲有關雷峯塔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時,發現許仙這個傳説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説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
據考,雷峯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後,市井鄉野的説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故事的梗概與現代的傳説基本一致,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收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峯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説到:“話説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户曉的許仙。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蹟無考)輯的《雷峯怪跡》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
至民國中期,文學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表的《論雷峯塔的倒掉》中説:“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説,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建國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崑曲表演藝術家白雲生等都將《雷峯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電影《白蛇傳》更是家喻户曉。從此許仙的大名蓋過了“許宣”。不過,許仙之名確實較許宣有意思。而衍化中產生的這類變化,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大特徵。
酒醉老和尚
雷峯塔在元末失火後,便已只存塔心。明張岱撰的《西湖夢尋》中説到一則趣聞,大意如下:李長蘅在題畫時説,我的朋友曾聽子將講西湖上這兩座塔,“保俶塔如美人,雷峯塔如老和尚。”這個比喻我極為欣賞。後來我與朋友觀賞荷花時作了一首詩,當中有“雷峯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見了跳起來説:“子將把雷峯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態。”
當然,張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峯塔》詩中乾脆活龍活現地寫道:“聞子狀雷峯,老僧掛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薰風至,西湖是酒牀,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拿着雷峯塔的舊照讀此詩句,不禁拍案叫絕。(完)
雷峯來歷
雷峯塔 雷峯塔
雷峯其實就是現在杭州的夕照山。根據宋淳(右加示旁)《臨安志》卷八收錄的《西湖勝蹟》稱:“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峯庵。”明朝張岱在《西湖夢尋》中也説“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峯。”但明《西湖遊覽志》卷三中又補充了一説,稱“雷峯者,南屏之支脈也。穹隆回映,舊名中峯,亦曰回峯,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號回峯先生。”該書也引錄了雷峯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説法。
不過“雷峯夕照”的真正出名,還得感謝梅妻鶴子的林和靜先生,他作了一首詩:“中峯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全村見,秋濤隔岸聞。”“雷峯夕照”之説不脛而走。
雷峯何以連金山
在雷峯塔與白娘子的傳説中,人們忘不了那個以“衞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為什麼把遠在長江邊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峯塔旁呢?
根據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藥店後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的。由此,便將法海禪師扯進了這個傳説裏。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不通情理的戲曲人物了。
金山寺 金山寺
記者以為,將金山寺與雷峯塔掛上鈎,不屬偶然。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時期,寺內殿宇樓台依山而建,向為中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也據説確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説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但還有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歷史上鎮江與杭州的聯繫是相當頻繁的。記者曾經與新華社江蘇分社同仁包、華兩君遊歷金山寺,當時錄下一副對聯:“適從雲水窟中來,山色可人,兩袖猶沾巫峽雨;更向海天深處去,郵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聯的大意是説,剛從四川雲霧迷漫的峽谷中飛渡而來,袖管上沾的巫峽雨水還沒有乾透,又要向海天深處的浙江杭州趕去了,行色匆匆,小舟還得趁早去趕浙江潮。對聯中的“海天深處”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處鎮江的古人為什麼獨將杭州寫上去呢?據瞭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着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説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説書的內容裏,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7] 

白蛇傳歷史流傳

白蛇傳關係圖 白蛇傳關係圖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説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説,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説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峯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峯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峯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峯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峯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
嘉慶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説《雷峯塔奇傳》。嘉慶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羣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台灣大陸合拍戲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風靡整個中國。此外,還有京劇、越劇、川劇等戲曲《白蛇傳》,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説《青蛇》亦借鑑了白蛇傳的故事,而後經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不過只是借用了白蛇傳的人物名,故事則和傳統《白蛇傳》沒有多大的聯繫)。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台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白蛇傳改編影視

時間
改編類型
國家/地區
劇名
1926年
電影
中國
《義妖白蛇傳》
1956年
電影
日本
《白夫人の妖戀》
1958年
動畫電影
日本
白蛇傳
1962年
電影
中國
《仕林祭塔》
電影
中國
白蛇傳
1975年
電影
中國
1978年
電影
中國
1982年
舞台劇
中國
白蛇傳
1990年
電視劇
中國
1992年
電視劇
中國
1993年
電影
中國
青蛇 [15] 
1995年
電視劇
新加坡
2001年
電視劇
中國、新加坡
2006年
電視劇
中國
《白蛇傳》
2010年
電視劇
中國
電視劇
中國
2011年
電影
中國
2012年
動畫
中國
2016年
微電影
中國
《白蛇傳》
2017年
舞台劇
日本
《幻想奇譚 白蛇傳》
2019年
動畫電影
中國
2019年
電視劇
中國
2020年
音樂劇
中國
《一愛千年》 [10] 
2021年
電影
中國
白蛇傳·情 [12-13] 
動畫電影
中國

白蛇傳相關藝術品

千百年來,以白蛇傳為題材的藝術品多姿多彩、異彩紛呈,極大地豐富了民間文化寶庫。如成交價達630萬元的林風眠精品《白蛇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