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訪友

鎖定
《訪友》 用一把三絃演唱的民間音樂。唱作由民間藝人獨立創作,多以講述民間流傳的故事為主,頗具民風。
中文名
訪友
所屬專輯
楚劇
歌曲時長
0時51分
音樂風格
民族古典樂
發行時間
清朝
樂    器
三絃演唱
類    型
民間音樂
起源時間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

訪友基本概述

《訪友》演唱內容是民間流傳的故事。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藝人多個體分散活動,走村串户,在農家門前演唱,要點糧食和熟食,故又稱之為“打門頭詞”。使用的樂器是一把三絃,人稱“三刮調”。沿門説唱這種形式延續80餘年。清道光年間,幾個藝人湊合一起進行活動,逐步形成班組,在莊頭、場頭、街頭以及廟會、燒香會上演唱,形成了“戲”的雛形,稱之為“小戲”。清光緒初年,“小戲”班組盛行於沭陽,沭陽吳集鎮、西圩鄉有“小戲窩”之稱,藝人多達百餘人。

訪友藝術特點

《訪友》長期紮根於人民羣眾中,不但能適應舞台演出,也能在街頭、鄉村“擺地攤”。它的音樂唱腔非常豐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羣眾喜聞樂見,城鄉民眾在行路、幹活、休憩時都要哼唱淮海戲,已成為本地羣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的表演藝術有極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如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鬼扯轉、穿8字、矮步蹬等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生動有趣。淮海戲的劇目生產和劇目創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陳規老套和清規戒律的約束,創作上演反映農村和現實生活題材的現代戲,為現實生活服務,廣受羣眾歡迎。

訪友發展現狀

目前,《訪友》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搶救和保護承載着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淮海戲,對研究、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