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記憶理論

鎖定
記憶理論(theory of memory),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是研究人類記憶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 [1] 
中文名
記憶理論
外文名
theory of memory
發表人員
艾賓浩斯
發表時間
1885年
地    位
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內容

記憶理論簡介

自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發表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就成為心理學中實驗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其後,記憶理論和研究方法即不斷髮展,50年代出現的信息加工理論(或訊息處理論)把記憶看作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按儲存的時間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期間儘管研究者們使用的具體方法、材料、儀器和實驗條件不相同,但這些研究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把記憶看作人們對先前經驗的有意識的外顯恢復。 [2] 

記憶理論記憶

什麼是記憶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緒,操作過的動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映象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
記憶可將人過去和現在的心理活動聯繫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斷地積累知識和經驗,通過分類比較等的思維活動,認識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人也通過記憶積累自己所受到的各種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所以,可以説記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奠基石。
記憶的種類
記憶按其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記憶)、情景記憶(對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的記憶)、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語義記憶(又叫語詞—邏輯記憶,即對語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技能的記憶)。
記憶過程
記憶從識記開始。識記是學習和取得知識經驗的過程;知識經驗在大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叫保持;從大腦中提取知識經驗的過程叫回憶;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但在它重現時卻能有一種熟悉感,並能確認是自己接觸過的材料,這個過程叫再認。識記是記憶的開始,是保持和回憶的前提;保持是識記和回憶之間的中間環節;回憶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通過回憶也是對識記和保持的檢驗,而且有助於鞏固所學的知識。
對識記過的材料既不能回憶也不能再認的現象叫遺忘。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學習記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是對記憶進行實驗研究的創始人。他以自己作主試和被試,用無意義音節作記憶材料,證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的。後人用他的實驗數據畫出的保持量與間隔時間關係呈負加速型的曲線,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線。 [3] 

記憶理論表象

什麼是表象
表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再現的過程。在頭腦中所出現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表象的作用
表象既具有直觀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人們積累感性知識的一種形式,見多識廣的人,他的表象的內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識會非常豐富。表象又是從感知向思維過渡的中間環節,因為表象的直觀形象性像知覺;表象的概括性又像思維。儘管表象的概括程度比思維要低,但它畢竟有了概括性。表象的這種特性使它發揮了從知覺到思維的橋樑作用。表象還是思維的感性依託,它給形象思維,也就是給想象提供了素材。

記憶理論三個記憶系統

什麼是三個記憶系統
認知心理學把記憶看做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並按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儲存時間長短的不同,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系統。

記憶理論瞬時記憶

什麼是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信息在感覺通道內迅速被登記並保留一瞬間的記憶。一般又把視覺的瞬時記憶叫圖像記憶,把聽覺的瞬時記憶叫聲象記憶。
瞬時記憶的特點
(1)瞬時記憶是外界刺激以感覺後象的形式在感覺通道內的登記,因此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報告法的實驗證明,瞬時記憶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時間很短。一般認為,瞬時記憶的容量為9---20比特;圖像記憶保持的時間為0.25—1秒,聲象記憶保持的時間可以超過1秒,但不會長於4秒。
(3)如果對瞬時記憶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將信息轉入短時記憶,否則信息便會消失。

記憶理論短時記憶

什麼是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內的記憶。
短時記憶的特點
(1)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為7±2,即5---9個項目。如果超過短時記憶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動,短時記憶容易受到干擾,發生遺忘。為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採用組塊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為大的單位。如將單個的漢字(人)變成雙字的詞(人民)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
(2)語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時記憶中多為聽覺編碼,即容易記住的是語言文字的聲音,而不是它們的形象。
(3)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識到的。
(4)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複述(機械的複述或運用記憶術所做的精細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記憶理論長時記憶

什麼是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上的記憶。
長時記憶的特點
(1)長時記憶的容量無論是信息的種類或數量都是無限的。
(2)長時記憶的編碼有語義編碼和形象編碼兩類。語義編碼是用語詞對信息進行加工,按材料的意義加以組織的編碼。形象編碼是以感覺映象形式對事物的意義進行的編碼。
(3)長時記憶中儲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憶的話,人們是意識不到的。只有當人們需要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時,長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才能被人們意識到。
(4)長時記憶的遺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擾造成的。干擾又分為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種。前攝抑制是指先前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前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 [4-5] 

記憶理論研究最新進展

近些年來,有學者對傳統記憶理論提出了挑戰。愈來愈多的研究者提出,不應把記憶看作單一的實體,而應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結構、系統或類型所組成,它們之間具有性質不同的功能。他們提出了多重記憶結構這一術語。記憶的多重結構意味着記憶的不同類別或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獨立的過程所引發的性質不同的記憶效果。近十年來,愈來愈多的證據揭示,在有意識的外顯記憶之外還存在着一個相對獨立的記憶系統,即內隱記憶。這種記憶的特點是人們並不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記憶,它只是在對特定任務的操作上表現出來。
有關內隱記憶的研究已成為當今認知心理學的中心課題。二十世紀末,是記憶理論內隱記憶研究的集中爆發時期。在這個研究黃金時期,內隱記憶的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而且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有增無減。例如1997年1至6期的《實驗心理學雜誌:學習,記憶和認知》上涉及內隱記憶研究的論文就達半數,而《心理學研究》雜誌則更是把1995年第3期和第4期合訂本闢為內隱記憶專輯。
內隱記憶是指人們不能夠回憶其本身卻能在行為中證明其事後效應的經驗(roediger,1993)。其操作定義是在不需要對特定的過去的經驗進行有意識或外顯的回憶的測驗中表現出來的對先前獲得信息的無意識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艾賓浩斯對記憶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遺忘曲線”廣為人知。他曾將記憶分成三大類,其中第三類就是內隱性質的記憶。這類記憶“會在當前的思想和行為上有所反映,但此過程無意識參與的痕跡”。他還指出這類記憶不能用“內省”的方式探測。正因為探測手段的限制,在艾賓浩斯之後的漫長歲月中,內隱記憶研究處於中斷狀態。直至六七十年代因為健忘症研究使內隱記憶再次浮出海面,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科研工作的進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研究方法的創新。迄今為止,內隱記憶的研究方法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採用任務分離範式;1991年開始採用分離程序研究內隱記憶;最近,內隱記憶的研究開始進入建模階段。 [2] 

記憶理論參考文獻

《認知心理學》(英)艾森克
《認知心理學》(美)John B.Best
《認知心理學》(王甦)
《認知心理學》(彭聃齡)
《當代認知心理學》梁寧建
《記憶心理學》楊治良
參考資料
  • 1.    (英)艾森克.《認知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07月
  • 2.    楊治良.《記憶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06月01日
  • 3.    (王甦).《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 4.    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 5.    彭聃齡.《認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