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託林寺

鎖定
託林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扎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於藏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後裔吉德尼瑪袞的孫子益西沃,為仁欽桑布譯師(958年—1055年)翻譯佛教典籍專門修建的阿里地區首座寺院。 [1] 
託林寺的建築佈局呈帶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築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以及轉經房、拉讓、僧舍等。 [1]  託林寺承擔了藏族文化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她使得中斷了數百年的信仰與傳統得以復活,並使其發揚光大,對後世藏傳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  託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 [4] 
1996年11月20日,託林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託林寺
外文名
mtho lding dgon pa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扎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
始建年代
藏曆火猴年(996年)
門    票
50元
組    成
殿堂、僧舍和塔林
等    級
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面    積
2594.75 m²
編    號
4-110-3-32

託林寺歷史沿革

託林寺,始建於藏曆火猴年(996年),是吐蕃後裔吉德尼瑪袞的孫子益西沃,為仁欽桑布譯師(958年—1055年)翻譯佛教典籍專門修建的阿里地區首座寺院。據説,託林寺的建築格局是仿照西藏山南桑耶寺而設計建造的。託林,意為“空中飛翔”之意。
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大師入藏後,為了譯經和弘法的需要,古格王又在原有寺院的基礎上,擴建了託林寺的規模,其後託林寺成為古格王朝弘揚佛教文化的最重要道場。
17世紀30年代時,古格王朝被毗鄰的拉達克王國所征服,並統治了長達半個世紀之多。期間託林寺眾多的佛像、佛經被搶掠,殿堂內的壁畫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於拉達克國王崇信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故這一時期託林寺又被噶舉派所掌管。此時,信奉不丹噶舉派的拉達克國王與格魯派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以致引發了教派之間的戰爭。為了保護格魯派的利益以及西藏領土的完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最終派遣一支藏蒙騎兵遠征阿里,擊敗了拉達克國王的軍隊,收復了被佔領的屬地,迫使拉達克國王歸還被搶掠的佛像、經書等財物,託林寺再次回到格魯派的手中。
18世紀中期,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將託林寺改為色拉寺傑巴扎倉下屬分寺,並派遣自己的經師赤欽阿旺曲丹(第一世熱振活佛,第54任甘丹赤巴)為託林寺堪布和赤巴的繼任者。從此,形成了託林寺三年輪換堪布和赤巴,由拉薩色拉寺委任派遣的歷史定製,並沿襲至民主改革之前。據悉,1950年以前託林寺的僧侶為60人,而最後一任堪布為阿旺扎西。 [1] 
900多年曆史的託林寺歷經了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最為嚴重。建築有損壞,由於在文革期間大殿被當作糧倉,大殿與大殿裏面的壁畫仍保存完好。經過不斷重修,主殿已恢復原樣,可以看出其設計佈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樣子。主體建築象徵須彌山,四面的高塔象徵四大護法金剛,殿內供奉了許多鎦金佛像。 [1] 
託林寺 託林寺

託林寺建築格局

在藏族歷史上,託林寺的地位舉足輕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峽、仁欽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託林寺為背景展開,它凝結了印度、尼泊爾和拉達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築和佛像風格的集大成者。託林寺歷經擴建和修葺後,規模宏大,殿堂眾多,整個寺院以薩迦殿為建築中心,構成了嚴謹的建築佈局與風格特徵。
託林寺原有建築規模較大,包括朗巴朗則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爾祖拉康、瑪尼拉康、吐幾拉康、乃舉拉康、強巴拉康、貢康、卻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經堂、佛塔、塔牆等建築。由於歷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保存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2] 

託林寺主要建築

綜述
託林寺的建築佈局呈帶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築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以及轉經房、拉讓、僧舍等。 [4] 
迦薩殿
主體建築為迦薩殿,大殿分為內、外圈,內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體壇城和如來佛像,四周有迴廊與4座分殿相連。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間殿堂有轉經道。外圈的四角還建有4座高13米的紅磚塔。內圈的四個殿,是嚴格按照早期佛教寺院的佈局,以及佛像的安放供養來設計的。四個殿堂之間為14×14米的正方形大殿,中央主供大日如來佛,東為不動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外圈的16個殿堂,從左至右分別為:大威德殿、行腳僧殿、吉祥無量殿、藥師佛殿、如來佛殿、度母殿、五方佛殿、吉祥天母殿、彌勒佛殿、金剛持殿、本尊殿、彌勒菩薩殿、宗喀巴殿、無量壽佛殿、甘珠爾殿等。
從建築美學的角度看,薩迦殿的中間方殿象徵須彌山,外圈的四方殿分別象徵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而四角的四個佛塔,分別象徵四大天王。整個建築格局,可謂抽象的佛教宇宙世界觀與具象的建築實體的結合。 [1] 
祖拉康殿
祖拉康殿,也稱集會殿,是現有託林寺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佛殿。大殿坐西朝東,由誦經堂、護法殿、院落、僧舍、倉庫、廚房等建築組成。整個殿堂面積588平方米,有方柱36根,主供銅鑄三世佛像。據悉,以前還供奉有同人體等高的蓮花生、米拉日巴、宗喀巴師徒、以及仁欽桑布等大師的塑像。 [1] 
白殿
拉康嘎波:意為“白殿”。位於杜康東北125米處。門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後凸出部分為供佛座。殿門外原有門廊,現餘兩廂牆壁。殿門框、楣分內外三層分別雕飾忍冬卷草紋、纏枝蓮花紋圖案。殿內有柱42根,柱頭及替木雕飾蓮瓣紋和忍冬卷葉紋;天花板彩繪蓮花、卷草、纏枝什花、如意雲團等十餘種圖案,用色用線極不講究,顯得草率粗拙。
殿內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釋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圓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結跏趺坐,除螺髻為藍色外,遍體施金妝,頭光兩側各繪一座泥塑佛塔;釋迦牟尼像兩側原供奉藥師八如來塑像;東西壁前原供有無量壽佛、觀音菩薩、薩迦班智達等塑像4尊,南壁門兩側原供有紅、藍二忿怒金剛塑像,今已不存。
殿內四壁遍繪壁畫,以塑像背光或各類佛母、度母像最為精美。 [1] 
塔林
託林寺周圍現存各種大小佛塔83座、塔牆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側的平地上。佛塔內有大量模製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薩、度母、天王等。
塔林分為兩組,每組塔羣中各有3條長塔,每條長塔由數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連而成。 [1] 
託林寺 託林寺

託林寺文物遺存

託林寺的壁畫藝術主要保存在今杜康大殿和白殿之中,薩迦殿、色康殿、瑪尼殿、乃舉殿以及佛塔中也保留了一些殘存的精美壁畫。杜康大殿,藏語稱祖拉康,意思是集會之殿堂。其壁畫有繪製在門框、門楣等處的裝飾圖案,如吉祥天、卷草紋、蓮珠紋、蓮瓣紋、動物等圖案,以及屋頂天花板上的飛天、龍、鳳、孔雀、摩羯魚、蓮花、卷草、如意雲團、菱形幾何紋等裝飾圖案。 [2] 
侍立天女 侍立天女

託林寺歷史文化

臧傳佛教的再次復興是以阿里古格王朝建立的託林寺為中心而展開的。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託林寺在藏族歷史以及藏傳佛教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倘若沒有阿里古格王朝對佛教的積極護持,沒有託林寺歷史上的第二次譯經高潮,沒有前藏、衞藏、後藏高僧大德們雲集託林寺,共同商討和奠定先顯後密、顯密雙修的傳承次第,沒有火龍年的大法會,就不可能將吐蕃郎達瑪滅佛後分散的佛教勢力集合起來,形成藏傳佛教文化復興的巨大歷史合力,推動當時藏傳佛教的迅猛發展,各個教派的產生以及百花齊放、各教相爭的繁榮局面換句話説,歷史的機緣,讓託林寺承擔了藏族文化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她使得中斷了數百年的信仰與傳統得以復活,並使其發揚光大,對後世藏傳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 
1076年,為紀念阿底峽大師圓寂22年,在古格王贊德的倡導和護持下,在託林寺召開了自吐蕃王朝滅亡後,全藏區第一次規模龐大的佛教盛會,大有古印度那爛陀佛教盛會的景象。流落在雪域各地的高僧和居士們都紛紛前往阿里託林寺參加難得一遇的歷史盛會。因這年恰好是藏曆火龍年,所以,這次盛會也被後來的史學家們稱之為“火龍年大法會”。漢文史書稱“丙辰法會”,成為西藏佛教盛事。由於阿底峽大師的住錫和火龍年大法會的召開,使託林寺成為中世紀西藏名寺。 [2] 
古格開國之時,已確定尊崇佛教。當時的藏地佛教雖開始復興但卻仍然混亂。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撥亂反正,興建託林寺。其後請來的印度高僧阿底峽弘法,以此寺為駐錫地。阿底峽帶動了西藏佛教的復興,託林寺也因而逐漸成為當時的藏傳佛教中心。
託林寺有寺藏“三寶”:一是麋鹿角,有説是阿底峽從印度帶來的,也有説是當年佛祖講經地的一隻麋鹿角;二是象牙質的五佛冠(象徵着五智如來的寶冠),據説是託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傳後世,該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動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塊黑色的大鏇石,上面凹進一個清晰的腳步印,深入石內寸許,掌紋很清晰,據説這是阿底峽尊者留下的腳印。
唸經的僧人 唸經的僧人

託林寺文物價值

託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 [4] 
託林寺的僧人 託林寺的僧人

託林寺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託林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託林寺旅遊信息

託林寺地址

託林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扎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

託林寺交通

扎達縣北,徒步即可到達,距離武裝部招待所約30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