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袁檄文

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所著的反封建爱国文章
收藏
0有用+1
0
《讨袁檄文》是孙中山于1914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声讨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的文章。1914年5月至1916年5月,孙中山为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罪行,号召武装讨袁,先后三次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第一次讨袁檄文于1914年5月发表于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生活日报》,题为《孙文檄文》,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等书即将此篇檄文称作《讨袁宣言》(但将发表时间误作1915年12月),此即为第一次讨袁宣言。 [5]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考究价值。
中文名
讨袁檄文
作    者
孙中山
创作时间
1914年5月
字    数
593
原创语言
文言文
别    称
孙文檄文、第一次讨袁宣言 [5]

内容

播报
编辑
讨袁檄文
壬子之五[二]月,国民悯构兵之惨,许清室旧臣自新,竭诚志以临时政府付袁世凯,四海之内,莫不走相告曰:息兵安民,以事建设,是大仁大义举也。吾民既竭诚以望袁,今袁(世凯)所报民者何如哉?辛亥之役,深[流]血朽捆渗万里,人尽好生,何为而然?若知袁种之暴戾更甚于清,则又何苦膏血万户,以博一人皇帝之雄哉!所以宁死而不悔者,誓与共和相始长耳。
今袁(世凯)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闾阎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滥用公款,谋杀人才,而陷国家于危险之地位矣;假民党狱,而良懦多为无辜矣。有此四者,国无不亡!国亡则民奴,独袁与二三附从之奸,尚可执挺衔璧以保富贵耳。呜呼!吾民何不幸,而委此国家生命于袁氏哉!自袁为府淋设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效[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妄[忘]共和,即称民贼。吾纸察您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户朵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长江大河,万里以内,武汉京津,扼要诸军,皆已暗受旗帜,磨剑以待。一旦义旗起,呼声动天地。当以秦陇一军,出关北指;川楚一军,规画中原;闽粤旌旗横海,合齐鲁以捣京左。三军既兴,我将与诸君子扼扬子江口,定苏浙,以树东南之威。掣庭扫穴,共戮国贼,期可指日待焉。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尝旬笑孙文檄文印戒劝院榜榜危悼击祝。 [1]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护国战争 [2]
孙中山《讨袁檄文》里的“袁”是指袁世凯。1913年(民国二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民国三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1915年(民国四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3],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将辛亥革命换来的共和成果毁于一旦。面对袁世凯复辟此番倒行逆施的行为,举国哗然。孙中山悲愤之中,毅然提笔,发表此文。 [4]

主旨情感

播报
编辑
此次讨袁檄文发表于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正当袁氏疯狂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大倡尊孔复古逆流,大搞封建专制独裁,猖獗不可一世之时。当时虽有少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称帝野心有所察觉,但多数人尚在袁氏制造的扑朔迷离的政治氛围中认不清庐山真面,而孙中山的檄文却一针见血地抨击袁世凯“暴弃前盟,暴行帝制”的种种罪行,指出袁之“暴戾更甚于清”:“解散自治会,而闾阎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滥用公款,谋杀人才,而陷国家于危险之地位矣;假民党狱,而良懦多为无辜矣”,认为“有此四者,国无不亡!”而这一切,均为袁世凯“一人皇帝之雄”,“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孙中山愤怒表示:“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并号召一切“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5]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由于诞生时代的特殊和诞生宗旨的非凡,使得这篇文在当时于后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时影响

孙中山
此文一出,立刻激起了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爱国豪杰乃至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两个月后,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首举讨袁义旗,准备发动“第三次革命”。为达此目的,决定建立中华革命军;为解决中华革命党的建军指导思想及一系列军事问题,孙中山于1914年秋主持制订了一部完备的军事著作--《革命方略》。
《革命方略》共分六编,其中第六编《文告》中首篇为《中华革命军大元帅檄》,此即孙中山第二次讨袁檄文。这篇檄文声讨袁氏罪恶,言词较第一次檄文更为尖锐,开首即称“世界自有共和国以来,殆未有此万恶政府危亡祸乱至于此极者”!又揭露袁氏毁弃约法,解散国会,停罢地方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予夺唯私”,“假中央集权之名,行奸雄窃国之实”。继而又大倡尊孔复古逆流,妄行帝制,致使“殉国烈士饮恨于九原,首义勋贤投荒于海外,而觇国者遂以为自由幸福非吾中华国民所应享,此真天下之大耻奇辱也。”他大声疾呼:“袁贼妄称天威神武之日,即吾民降作奴隶牛马之时”!号召天下志士群起讨袁,表示“虽肝胆涂疆场,膏血润原野”,也在所不辞。 [5]
此后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5月9日孙中山又在上海《民国日报》再次发表讨袁宣言,即第三次讨袁宣言。此时反袁的护国战争已经进入高潮,滇、黔、桂、粤、浙等省已宣布独立,袁世凯在护国军的打击和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被迫于3月22日宣布撤销承认帝位案,但是仍想依靠北洋军,继续保持总统权位。而南方护国军坚持要袁退总统位提出拥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的政治主张。同时,南方护国军也已表现出愿与除去袁世凯的北洋军阀重新携手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又发表了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回顾了民国建立的艰难历程,再次历数袁世凯窃据引临时大总统职位以来一系列罪行;并对滇、黔独立讨袁给予赞扬;对独立各省要求恢复约法和国会的主张给以肯定和支持:同时明确指出:“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返兵”,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把反袁斗争进行到底,“除恶务尽”。此外,对当时护国阵线内部的矛盾竭尽调解之力。最后,孙中山以极大的热诚对全国人民庄严表示:“文惟忠于所信之主义,则初不为生死祸福而少屈挠。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2] [5]

后世影响

孙中山先后发表的三次讨袁激文和宣言对于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呼唤全国人民奋起讨袁起了的巨大的警醒和动员作用。 [5]讨袁檄文成为了民主革命斗争时期弘扬共和、反对封建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