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訊(拼音:xù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反縛其手,臨之以口,會審訊之義。“訊”本義指問,特指審問、審訊。由詢問引申指詢問的內容,即音訊,又指書信。 [13] 
中文名
拼    音
xù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NFH [5] 
倉    頡
IVNJ [5] 
鄭    碼
SYED [5] 
筆    順
點、橫折提、橫斜鈎、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322) [1] 
平水韻
去聲十二震 [3] 
總筆畫
5(部首2,部首外3)
四角號碼
3771₀
統一碼
8BAF [5]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ㄒㄩㄣˋ
異體字
訙、䛜、𠱖、𡀚、𧨼、𧪄、𧫓、𠳱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早期甲骨文中(圖1),表現一個人的手被從後綁住,旁邊的“口”字表示在向此人審問。晚期甲骨文在反縛的雙手上加上繩索,使捆綁義更為突出。總體上來看,甲骨文“訊”表示一個人被繩索捆綁了起來,跪在地上接收另外一個人審問。因此,“訊”的本義是“審問”。
西周金文沿襲晚期甲骨文形體,人形下部增加腳趾形(圖3、4)。發展至小篆階段,形旁“口”變為“言”,人形演變為讀音相近的“卂(xùn)”,整個字形由原來的會意字變為形聲字。 [2] 
“訊”本義指“審問”,從甲金文“訊”字,可以知道殷周時代戰爭中已有審問俘虜,以瞭解掌握敵情之事。如《甲骨文合集》19126:“貞,勿訊。”《甲骨文合集》36389:“……乙丑王訊……” [14]  。後來由“審問”發展為一般的詢問、打聽,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也就是説:私下互相詢問,都知道家中平安無事。因為問的目的是為了收集信息,所以“訊”又可以引申為“音信”,如簡訊、喜訊、通訊等等。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審問
interrogate
《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附於刑,用情訊之。
清·錢師曾《士囚嘆》詩:借問訊何盜,雲是庠序人。
訊實;審訊;提訊;傳訊
詢問
query;
inquire;
ask
《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
晉·郭璞《客傲》:雖然,將袪子之惑,訊以未悟,其可乎?
問訊
責問
reproach
《國語·吳語》: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

告訴
inform
《詩經·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莫肯用訊。

問候;訪問
interview;
greetings
明·沈煉《寄張甌江司丞》:謹修短楮,奉訊旦夕。
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四齣:目斷天涯,薄倖劉生,再不向溪頭重訊。

相信;證實

晉·王僧達《和琅邪王依古詩》:少年好馳俠,旅宦遊關源。既踐終古蹟,聊訊興亡言。

名詞
信息;消息
news;
message;
information
晉·陸機《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良訊代兼金。
明·張居正《答閩撫塗任齋書》:海賊挾倭奴為患閩中之訊,欲牽我師,仗公雄略,鹹就殲夷。
訊號;音訊;通訊
古代辭賦末尾總括要旨的一段。也稱“亂”

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獨堙鬱兮其誰語?”

指被俘的敵囚
captured enemy
《詩經·小雅·出車》:執訊獲醜,薄言還歸。

形容詞
通“迅”。振奮;迅疾

《詩經·豳風·七月》“莎雞振羽”毛傳:“莎雞羽成而振訊之。”
《漢書·揚雄傳上》:猋駭雲訊,奮以方攘。
唐·陳子昂《諫曹仁師出軍書》:臣伏見詔書發懷遠軍,令郎將曹仁師訊勒以徵匈醜。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言部】思晉切(xùn)
問也。從言卂聲。𧨼,古文訊從卥。 [4] 

説文解字注

“問也”注:《釋言》曰:“訊,言也。”《小雅》:“訊之占夢。”毛曰:“訊,問也。”鄭箋“執訊”皆兼言問為訓。
“從言,卂聲”注:思晉切,十二部。
“古文訊,從卥”注:卥,古文西。西古音詵,與十二部最近。 [9]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訊;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韻會》並思晉切,音信。問也。《詩·小雅》: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傳:訊,問也。《公羊傳·僖十年》:荀息曰:君嘗訊臣矣。注:上問下曰訊。
又《玉篇》:辭也。《爾雅·釋言》:言也。郉疏:訊問以言也。《詩·小雅》:執訊獲醜。傳:訊,辭也。箋:言也。疏:謂其有所知識,可與之為言辭。
又《爾雅·釋詁》:告也。疏:訊者,告問也。《詩·陳風》:夫也不良,歌以訊之。傳:訊,告也。《韓詩》曰:諫也。
又讓也。《吳語》:乃訊申胥。注:告讓也。
又書問。《左傳·文十七年》: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注:執訊,通訊問之官。荀卿《雲賦》: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者與。注:訊,書問也。
又鞫罪。《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萬民。《禮·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又治也。《禮·樂記》:訊疾以雅。注:訊,亦治也。雅,樂器,奏此以治舞者之疾。
又《博雅》:動也。《韻會小補》:振訊,整理之義。見《左傳·隱四年》孔疏。
又通作誶。《詩·大雅》:執訊連連。箋:訊,言也。亦作誶。
又《史記·賈誼傳》:訊曰已矣。注:李奇曰:訊,告也。張晏曰:《離騷》丁寧亂辭也。索隱曰:重宣其意也。《漢書》作誶。
又通作迅。《禮·樂記》:訊疾以雅。注:奮訊也。《釋文》:訊,本又作迅。
又《前漢·揚雄傳》:猋駭雲訊。師古注:訊,亦奮訊也。《文選》作迅。
又《集韻》須閏切,音濬。《説文》義同。
又《集韻》雖遂切,音隧。與譢同。問也,告也,讓也,諫也。亦通作誶。
又《詩·小雅》:凡百君子,莫肯用訊。朱傳:訊音息悴切。葉上瘁、下退。
又葉息七切。音悉。左思《魏都賦》:翩翩黃鳥,銜書來訊。人謀所尊,鬼謀所秩。李善讀。 [10]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BAF;下:U+8A0A) 字形對比(上:U+8BAF;下:U+8A0A)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訁”2畫,㇊(橫折提)一筆寫成。
【寫法】“訁”窄“卂”寬,頂部“訁”高,底部左右旁齊平。“訁”,㇊(橫折提)的橫段在橫中線。“卂”,㇈(橫斜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折後微彎至右下角鈎出;短橫收筆於橫中線;豎筆寫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jinh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j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ǐen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開口呼
全清
息晉切
sjen
集韻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次清
雖遂切
siuɪ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次清
思晉切
sien
去聲
二十二稕
合口呼
次清
須閏切
siuen
禮部韻略

去聲





思晉切

增韻

去聲





思晉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s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喪晉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全清
思晉切
si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y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y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yn
35
去聲
文讀
ɕin
35
去聲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y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y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y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si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s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ɕ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ɕ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ɕy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i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ʃø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ɬɐn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n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ei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ei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74
  • 3.    平水韻 十二震 訊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3]
  • 4.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25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5]
  • 6.    訊-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199-420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495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345-34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22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7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3
  • 13.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491-492
  • 14.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4-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