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計算機科

鎖定
計算機(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是總稱,一般在學術性或正式場合使用。在通常用語中,計算機一般指電子計算機中用的個人電腦。計算機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它由多個零配件組成,如中央處理器、主板、內存、電源、顯卡等。接收、處理和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通常由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和邏輯部件以及控制器組成;有模擬式、數字式及混合式三種類型。
中文名
計算機科
外文名
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
發佈時間
1985年11月
發佈這
Microsoft Windows

計算機科發展歷史

計算機科 計算機科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佈。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盤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發佈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佈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盤驅動器。採用了鼠標器和圖形用户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級計算機發布。採用並行處理,每秒鐘2億次運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發佈,比第一版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大提高。.
1987: 英國數學家Michael F. Barnsley找到圖形壓縮的方法。
1987: Macintosh II發佈,基於Motorola 68020處理器。時鐘16MHz,每秒260萬條指令。有一個SCSI適配器和一個彩色適配器。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總線。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盤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987: IBM發佈VGA技術。
1987: IBM發佈自己設計的微處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隨IBM PS/2一起發佈,支持1.44MB驅動器和硬盤分區。可為硬盤分出多個邏輯驅動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發佈S/2Warp操作系統。但並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 AD-LIB聲卡發佈。一個加拿大公司的產品。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發佈。支持的硬盤分區大於32Mb。
1988: 光計算機投入開發,用光子代替電子,可以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
1988: XMS標準建立。
1988: EISA標準建立。
1988 6月6日: 80386 SX為了迎合低價電腦的需求而發佈。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內存。但因為存在BUG,後來又陸續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發佈,基於80286處理器,沒有使用其微通道總線。但其他機器繼續使用這一總線。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發佈。基於Motorola 68030處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頻、每秒390萬條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發佈。
1989: 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雛形,他工作於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鬆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
1989: Phillips和Sony發佈CD-I標準。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發佈。基於新型68030處理器。
1989年3月: E-IDE標準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的硬盤容量。可達到 33.3 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所採用。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發佈,集成120萬個晶體管。 其後繼型號時鐘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聲卡)發佈。
1990: SVGA標準確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發佈,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佈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佈,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發佈。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驅,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1: 發佈ISA標準。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佈。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説: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誌着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佈,可尋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佈。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佈。
1993: 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經典遊戲Doom發佈。
1993: Novell併購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佈。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鐘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準2發佈。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佈,包括一個硬盤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佈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佈。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佈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Doom II 發佈。開闢了PC機遊戲廣闊市場。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佈。
1994: 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佈。
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佈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佈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佈。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脱離MS-DOS,但照顧用户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佈。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鐘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佈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遊戲發佈。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佈,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佈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晶體管。
1996: Windows '95 OSR2發佈,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遊戲發佈,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佈Pentium MMX。對遊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發佈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發佈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微軟伸出援助之手,注資1.5億美元。條件是Apple撤消其控訴:微軟模仿其視窗界面的起訴,並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設計。
1998年2月 : Intel發佈333 MHz 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佈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説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發佈。 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發佈K6-III 400MHz。有測試説其性能超過Intel P-III 。集成2300萬個晶體管、socket 7結構。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處理器,PentiumⅢ採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構,並增加了擁有70條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強3D和多媒體的處理能力。最初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總線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 用0.25μm 工藝製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級緩存。
1999年4月26日,台灣學生陳盈豪編寫的CIH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近100萬台左右的計算機軟硬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個測試版本,此後的時間中,《QuakeⅢ》逐漸確立了FPS遊戲競技標準,併成為了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測試標準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採用全新架構,名為Athlon的處理器,並且在CPU頻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從此拉開了精彩激烈的世紀末處理器主頻速度大戰。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顯示芯片,並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Ⅲ處理器發佈。採用0.18μm工藝,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內建2800萬個晶體管。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蟲並沒有爆發。2月17日,美國微軟公司正式發佈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頻達到1GHz的“Athlon”處理器,從而掀開了GHz 處理器大戰。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處理器。同一天,資產高達50億美元的銥星公司宣告破產,公司全面終止其銥星電話服務。五角大樓最終獲得了銥星的使用權,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發佈了“毒龍”(Duron)處理器,開始在低端市場向Intel發起衝擊。
2000年5月14日,名為“I LOVE YOU”(愛蟲)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發作,僅用三天的時間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萬台電腦感染,經濟損失高達26億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軟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時這也是微軟最後一個基於DOS的操作系統。
2000年11月12日,微軟宣佈推出薄型個人電腦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總線頻率達到了400MHz,並且另外增加了144條全新指令,用於提高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及3D圖形處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佈將全部資產出售給競爭對手Nvidia,從而結束了自己傳奇般的歷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佈退出遊戲硬件市場。
2001年3月26日,蘋果公司發佈Mac OS X操作系統,這是蘋果操作系統自1984年誕生以來首個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採用“Tualatin”(圖拉丁)內核的P3和賽揚處理器,這也是Intel首次採用0.13微米工藝。
2001年10月8日,AMD宣佈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新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核心,專業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機管腳陣列)封裝,而且採用了“相對性能標示”(PR標稱值)的命名規範,同時該處理器極為優異的性價比使得Intel壓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軟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統,比爾.蓋茨宣佈:“DOS時代到此結束。” Windows XP的發佈,也推動了身處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場。
2002年2月5日,Nvidia發佈GeForce 4系列圖形處理芯片,該系列共分為Ti和Mx兩個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兩款產品更是成為市場中生命力極強的典範。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時的老牌顯示芯片製造廠商Matrox正式發佈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顯示芯片,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發佈了Radeon 9700顯卡,該顯卡採用了代號為R300的顯示核心,並第一次毫無爭議的將Nvidia趕下了3D性能霸主的寶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發佈了代號為NV30的GeForce FX顯卡,並在該產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藝,由於採用了多項超前技術,因此該顯卡也被稱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
2003年1月7日,Intel發佈全新移動處理規範“迅馳”。
2003年2月10日,AMD發佈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處理器,雖然在推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媒體的認可,但是憑藉超高的性價比和優異的超頻能力,最終Barton創造出了一個讓所有DIYer無限懷念的Barton時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發佈3Dmark 03,但是由此卻引發了一場測試軟件的信任危機。
2004年 Intel 全面轉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開始推廣 雙核CPU。
2006年 Intel 開始推廣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會推出震驚世界的2萬億次80核CPU。

計算機科與其它學科關係

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