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觸電

(北島詩歌)

鎖定
《觸電》是由北島(趙振開)在文革時期創作詩歌
作品名稱
觸電
作    者
北島(趙振開)

目錄

觸電原文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當我和那些有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它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我不敢再和別人握手
總把手藏在背後
可當我祈禱
上蒼,雙手合十
一聲慘叫
在我的內心深處
留下了烙印

觸電賞析

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1978年同詩人芒克創辦民間詩歌刊物《今天》,《今天》成為新詩潮的核心陣地。北島也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和新時期的標誌性詩人。他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北島詩歌出奇的冷峻和深刻的思辨。“文革”是一代人刻骨銘心的創傷,在那場劫難中,所有飽受肉體折磨與精神戕害的人,都無法抹平。這首《觸電》可以説是詩人替經歷過那場浩劫的人們所作的形象記錄。
全詩共三節,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戲劇性,結構上具有突出的遞進性。
第一節是故事的開端。“我”,一個無辜的受害者,由於我的友善,卻使自己蒙受了痛苦。“握手”本是一種表明友好、親和試圖溝通的行為,但“我”卻受傷了。這“烙印”不禁要使讀者追問:這個“無形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無形的人”是本詩的關鍵意象,它使我們聯想到異己的強大的恐怖統治,一種不可親近、難以理喻的專制權威,一種凜然不可冒犯的思想禁錮。
第二節是故事的發展。“無形的人”使“我”受傷,令“我”惶惑;更讓“我”恐懼的是“我”給“有形的人”造成了傷害。慘劇重演,“我”本是受害者,又成了幫兇,在不知不覺中去損害了別人。“有形的人“與“無形的人”構成鮮明的對比,前者是如此脆弱,後者是那 般殘忍。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再次反思: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
第三節是故事的高潮與結局。善良的“我”自感罪孽而羞愧,和人的世界疏離了 ,試圖以虔誠的祈禱來救贖自我,反而使心靈慘遭重創。“我不敢再和別人握手/總是把手藏在背後”,由此可見“我”是多麼的孤獨寂寞、悽惶不安;或者你可以想象:他人對“我”是如何地小心翼翼地防範。人與人充滿了猜忌、警惕、提防,猶如扎堆的刺蝟:這是現實世界的荒誕。“我祈禱上蒼/雙手合十”,把希望寄託於虛無飄渺之物,這種虔誠是非理性的,是可笑的;可是彷徨的“我”也只能這麼做,這就是可悲的了。
北島 北島
正如詩人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上蒼”終究是靠不住的,“在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烙印 ”就是對善良與虔誠的獎賞。誰來拯救傷痕累累的“我”?讀到這裏,也許你會浮想起《故鄉》中寄希望於神像的閏土,想起那個捐了門檻之後非但沒有得到“寬恕”,反而加速了精神崩潰與生命消亡的祥林嫂,想起契訶夫筆下的轄制全城人思想的“套中人”別里科夫……這就是本詩的歷史深度!
全詩語句短促,節奏頓挫,把壓抑、痛楚與憤懣之情藏匿在平易質樸的敍述中, 反覆、層遞、對比是本詩抒情的重要修辭手段。“握手,一聲慘叫”“燙傷”“留下了烙印”等詞句的反覆疊現,給讀者極度變形的逼真的視聽形象,觸目驚心。詩題“觸電”具有強烈的隱喻色彩。北島曾説:“詩人應當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這首詩歌其實就是在真誠地呼喚正義與人性的迴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