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紅

(詞牌名稱)

鎖定
解紅,詞牌名,又稱“解紅兒”,調名取自和凝詞“解紅一曲新教成”一句。此調單調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韻,均用平聲韻。代表作品有和凝《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王哲《解紅·凍雲凝住》、鄭文焯《解紅·移玉柱》等。
詞牌名
解紅
正體字數
二十七字
代表作品
《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
始興年代
五代
流行年代
元代、清代
別    稱
解紅兒

解紅詞牌沿革

解紅,和凝歌童名。詞有“解紅一曲新教成”句,知為自制之曲。《詞譜》卷一:“按《宋史·樂志》,小兒舞隊有‘解紅’,其曲失傳,陳踢《樂書》載和凝作,乃唐詞也。若《嗚鶴餘音》有《解紅兒慢》,保元人所制,與此不同。”《填詞名解》:“解紅為石晉和凝歌童,凝為制此曲,後人衍為《解紅兒慢》。”《歷代詩餘>卷一:“解紅,和凝歌童也,凝為制此曲。宋隊舞第九日兒童解紅隊。本此。”又《詞話·物外清音》:“《解紅》相傳為呂仙作,餘考解紅為和魯公歌童,其詞曰:‘百戲罷,……’魯公自制曲也。按解紅舞,衣紫緋繡襦銀帶。戴花鳳冠。五代時飾焉,有呂仙在唐季預為此腔也?”清吳綺詞名《解紅兒》。調名本意即詠歌童解紅。至宋,《解紅》成為教坊舞曲。調見清沈辰垣《歷代詩餘》所輯五代和凝詞。
《詞律》卷一、《詞譜》卷一俱列和凝《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其第三、四句平仄略拗。此調與《赤棗子》《搗練子》《桂殿秋》字句悉同,均作三三七七七句式,但各句平仄不同。此調僅見此首,宋元別無作者。此和凝所制《解紅》令詞,與相傳呂洞賓所作《解紅慢》長調者不同。 [1-4] 

解紅格律説明

正體: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以和凝《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為代表。此與《赤棗子》《搗練子》《桂殿秋》諸詞字句悉同,所辨在每句平仄之間,皆昔人音律所寓,填者宜悉遵之。 [5] 

解紅格律對照

格律對照詞:和凝《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
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百戲罷,五音清。解紅一曲新教成。兩個瑤池小仙子,此時奪卻柘枝名。 [5-6] 
(説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句末加粗為韻腳。)

解紅典範作品

五代詞人和凝《解紅歌·唐有兒童解紅之舞》
元代詩人王哲《解紅·凍雲凝住》
元代詩人王哲《解紅·嘆嗟浮世》
清代詞人鄭文焯《解紅·移玉柱》

解紅詞牌區別

《解紅》與《瀟湘神》相校,有一點相似兩點不同。兩者的通篇結構大體相似:皆五句二十七字;句式排序皆為“三,三,七。七,七”;第三句和第五句皆為“平起平收式”押韻句,第四句皆為“仄起仄收式”無韻句。
兩者不同處為:《瀟湘神》起式二句為“三字疊”,既疊字又疊韻,而《解紅》起式二句則未用疊字和疊韻,故通篇較《瀟湘神》少一韻;《瀟湘神》中的三個七言句皆為常規律句,而《解紅》中之第三、四句,則習用“古風式句尾”,如第三句“解紅一曲新教成”,末三字為“平仄平”,第四句“兩個瑤池小仙子”,末三字則為“仄平仄”,在詩律中皆屬“古風式句尾”之特殊變格。此為《解紅》一調之重要特徵,不可與《瀟湘神》相混淆。 [7] 
參考資料
  • 1.    潘慎,秋楓總編.中華詞律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第117頁
  • 2.    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0:第589頁
  • 3.    潘天寧著.詞調名稱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3:第286頁
  • 4.    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古典詩歌基本解讀 古詩觀止 7 唐五代詞觀止 (上冊) :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9頁
  • 5.    《解紅》格律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8-05-26]
  • 6.    《解紅》格律  .詩·詞·曲[引用日期2018-05-26]
  • 7.    林克勝著.詞譜律析 上冊:商務印書館,2013.04: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