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放橋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境內的一座橋樑)

鎖定
解放橋原先命名是井鹽橋,也叫釜溪橋,而老百姓俗呼為“洋灰橋”,是自貢市境內的一座橋樑,於1940 年7月31 日竣工建成,全長75 米。 [1-2] 
中文名
解放橋
始建時間
1939年1月15日
投用時間
1940年7月31日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
長    度
75 m
原    名
井鹽橋

解放橋名稱演變

該橋位於內江至樂山公路44公里處,即關外交通路響水洞西約100米地段,於1939年1月15日開工建設,1940年7月31日建成通車;因大橋橫跨釜溪河,建成時名叫“釜溪橋”,並在大橋混凝土欄板上凹刻“釜溪橋”三字。又因橋面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市民多叫它"洋灰橋"。 [3] 

解放橋建設歷程

1938 年,當時的川康鹽務管理局決定修建釜溪橋。開始,委派擅長橋樑的總工程師朱寶岑和鄭厚平、趙風田等人進行勘察設計。趙是北洋工學院道路系畢業的,對路橋選址上頗費一番心思。初選址在夾子口正下口處水涯居,挖基時浮土很厚。難到硬底,後選址在今響水洞河段,兩次開挖便找到硬底,於是宜布正式開工。經多方面的考慮,將建成的是一座石砌橋墩橋台鋼筋混凝土梁式橋,説它新其實新舊結合,説它洋其實土洋結合。可見設計者們因勢利導的艱辛。橋樑所敷鋼筋、水泥,全靠從外地運來,建橋的工匠技術不熟練,偌大個橋樑工地無吊裝機器,全憑肩挑人扛。經過一年半的緊張施工,於1940 年7月31 日竣工建成。
隨着國家“三線建設”的興起,通過此橋的車輛日與俱增,於是在1966 年11 月動工改擴建。將橋面加寬至13 米,將石橋墩用混凝土封閉,橋面經處理,承載能力也得到提高。基本上能滿足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 [1] 

解放橋橋樑設計

這座橋全長75 米,高16.5 米,橋面寬6.5 米,共5 孔,單孔跨度為13.6 米,可承受力10 噸。整個施工費用法幣22 萬7 千多元,大橋建成後,因當時釜溪河仍習呼鹽井河,故取名“井鹽橋”,並由時任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曾仰豐先生題碑。 [1] 

解放橋道路走向

如今的解放橋,從北面接交通路,龍鳳山尾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下通龍鳳隧道可到繁華的解放路,從南接東興寺街,穿簸米灣隧道便可到城建新區匯東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