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放孩子的潛能

鎖定
《解放孩子的潛能》是2006年6月1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英)馬丁·洛森 。 [1]  本書從孩子的整體成長和所需教育兩個方面,引導父母正確地瞭解和支持孩子。
中文名
解放孩子的潛能
作    者
(英)馬丁·洛森
譯    者
吳蓓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6月1日
頁    數
280 頁
定    價
19.00
裝    幀
簡裝本
ISBN
9787020054220
字    數
194000

解放孩子的潛能編輯推薦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tlcatlorl)是一種已有八十多年曆史的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1919年,魯道夫·斯坦納(或譯為史代納)在德國創辦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聯合國開始向各國推薦華德福教育,它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得到支持和認可,在亞洲的日本、印度、菲律賓、泰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華德福學校也發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共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877所完整的華德福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1706所獨立幼兒園,549所成人教育機構和特殊教育機構。
華德福學校的畢業生中,有挪威總理斯托爾滕貝格、德國內政部長席利、美國運通公司CEO謝諾爾特、著名作家米歇爾·安德、賽車冠軍費豪、電影明星娜塔莎·金斯基等。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德國前總理科爾、德國前外交部長根舍、德國教育文化部長何曼雅、實用計算機之父漢茨·尼克斯道夫、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電影明星保羅-紐曼等人則把他們的孩子送進了華德福學校。
在中國大陸,德國人盧安克最先在廣西農村推行華德福教育,曾赴英美學習華德福教育課程的吳蓓、黃曉星、張俐和李澤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開始了華德福教育的實踐。
我們最大的抱負是培養真正自由的人,讓他能自主地發掘他個人的使命與方向。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斯坦納
我認識不少華德福學校的畢業生,覺得他們是所有學生中最能展現本身潛能的一羣人。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約瑟夫·韋森班
華德福教育在學習過程中賦予孩子豐富的生命力,令他們畢生受用。這些學生擁有創造者的眼光和改革者的愛心,一旦委以重任,這些特質所發揮的力量定能改變這個地球。
——愛默生學院教授 阿瑟·札約克

解放孩子的潛能內容簡介

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現代社會的緊張生活也給孩子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書中討論了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走路、説話和遊戲,節奏對兒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異,該在何時上學,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青春期問題等。作者告訴我們,父母只有用恰當的方式來滋養、培育與啓蒙孩子,創造出最佳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解放孩子的潛能作者簡介

馬丁·洛森在華德福學校任教二十多年,同時兼任美國格林威治大學的教師。他積極參與國際華德福教育運動,常到世界各地演講和授課。

解放孩子的潛能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態度
第二章 介紹幾個練習
第三章 為什麼我們要有孩子?
第四章 最初的三年
第五章 順其自然地成長
第六章 我們的感覺
第七章 十二種感覺
第八章 節奏的重要性
第九章 走路
第十章 説話
第十一章 孩子的遊戲
第十二章 可以上學了嗎?
第十三章 男孩和其他問題
第十四章 想想我們的食物
第十五章 多元智能
第十六章 青春期

解放孩子的潛能讀書筆記

  1. 孩子通過吸收知覺到的東西來模仿。而他們不僅僅是吸收外部動作,還保留他們,使之成為整個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2. 在生命的最初(從生下來開始),我覺得孩子是通過非常簡單、直接的感覺與外界產生聯繫的,他們在對某個外在的實物,某個事情首先有的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無偏見、無選擇、無評判的感覺、知覺(這些概念的確切定義我不是很清楚,可能使用不當),他們對任何事物成開放狀態。
  3. P43,慶幸的是健康的發展不怎麼受成人干涉,最好的做法是不妨礙孩子的自主活動。
  4. P44,父母應該調整自己去順從這樣的法則:只要父母和孩子都愉快,所做的事就是正確的。
  5. P46,早期孩子獲得的真是的自然經驗越多,今後生活中合理判斷的基礎越紮實。
  6. P47,孩子首先要經歷具體的、可觸摸的世界,如果我們用人工圖像充斥他們的腦海,他們會感到難以明白。
  7. 第三章 為什麼我們要有孩子關於為什麼要有孩子,我個人的理由是:我喜歡孩子。我個人認為,要孩子之前就應該對這件事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這是我自己的決定,我需要對此負責。感覺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到來沒有什麼心理準備,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好,但也不能忽視孩子到來給我們帶來的責任。這一章的書裏,提出了比我的想法更深的問題。
  8. 如P40頁所説,你能讓孩子成為與你期望不同的人嗎?你準備好提供一切,而不圖任何回報嗎?相信這兩個問題,沒有孩子的人所想所理解的,和養育了幾年孩子的人,是大大不同的。真正養育孩子以後,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孩子的發展和自己的期望時常會有衝突,當然,大多數都是因為大人不合實際的期望造成的,如何看待,如何處理,真是需要長期摸索和修煉的。
  9. P23 你越是直覺到孩子的本性,孩子越能感覺到他被理解了,就會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