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解凍

(詞語概念)

鎖定
解凍是將某些維持當前組織運行的阻礙力量減少;建立足夠能夠產生變革的緊迫感或者是要有變革的需求;儘可能的減少人們對變革的恐懼,即引入變革動因,打破現有的組織平衡或穩定狀態。解凍是變革的前奏,是推行變革措施前的醖釀、宣傳、説服和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統一思想,掃除變革的障礙。 [1] 
中文名
解凍
含    義
打破平衡
相關詞
變革 重新凍結
拼音:
jiě dòng

解凍漢語解釋

(1) [thaw;unfreeze]
(2) 指冰凍的土地、江河等在氣温回升時融化;也稱“開凍”。
(3) 解除對資金等的凍結。
使凍結的資產解凍。
兩岸關係開始解凍。 [2] 

解凍引證解釋

1.冰凍融化。《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前蜀 牛嶠 《雜曲歌辭·楊柳枝》:“解凍風來末上青,解垂羅袖拜卿卿。” 清 高述明 《塞外》詩:“炎風初解凍,夏草漸萌芽。”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三十:“大地解凍了。南風吹颳着,就是在清早,風颳在臉上,也不刺骨了。”
2.比喻解除思想、政治、經濟、外交關係等方面的凍結狀態。 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七章四:“她私心期望着:老漢穿上她親手縫的新皮襖以後,父女之間的關係也許能有一點兒解凍吧?” [2] 

解凍管理學的“解凍”

解凍通常是與變革、再次凍結一起出現,三者形成處理阻力的三級模式。
管理學意義的“解凍”即引入變革,打破現有的組織平衡或穩定狀態。解凍是變革的前奏,是推行變革措施前的醖釀、宣傳、説服和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統一思想,掃除變革的障礙。在這個過程中,組織一方面要設法增強變革的驅動力,另一方面要設法降低變革的抵抗力。 [1] 
增強變革的驅動力,關鍵是要讓員工認識到變革的迫切性。一般地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增強變革的驅動力:1.讓員工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2.讓員工瞭解顧客需求的變化;3.讓員工理解政府的政策。 [1] 
降低變革的抵抗力,即針對員工的擔心、憂慮和消極抵制情緒展開一系列活動,通常包括以下一些管理措施:1.通過溝通和對話消除員工的顧慮;2.通過培訓改變員工的態度和提高員工適應變化的能力;3.讓員工參與變革的決策過程;4.通過應激管理緩解員工的壓力和緊張情緒;5.通過談判解決棘手的問題;6.如果時間緊迫,機會成本過高,對少數經過上述工作仍固執己見的員工採取強制措施。 [1] 

解凍解凍的重要貢獻

在解凍階段,管理層意識到當前的實踐已不再適應公司的發展,必須通過不同的做法打破(解凍)現有模式。人們必須意識到,原來的某些思維方式、感知方式以及行為方式已經過時了。有時,解決這一問題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比較到與其競爭對手的表現,展示原有模式的負面影響。管理層也可以與員工分享成本、質量和利潤的統計數據。員工有時只需理解變革的基本理由。 [3] 
當管理者溝通一個問題時,他們必須注意不要激起人們的防禦心理。如果管理者把所有缺點都直接和完全歸罪於員工,或用事實轟炸員工來誘發恐懼,都會把員工置於防禦狀態。當問題似乎很嚴重時,人們往往認為它無可救藥並避免面對它當公司高管依靠裁員和企業破產的威脅,激勵員工適應新的工作實踐時,可以看出,在這些困難的情況下,領導人通過傳達充滿希望的消息,以及做出和他人合作來一起改變的承諾,可以更有效地解凍負面行為。 [3] 
解凍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認識到業績溝的存在,從而促成重大變革。業績溝是實際業績和應該達到或能夠達到的業績之間的差距。差距通常意味着表現不佳,比如當銷售、利潤、股票價格或其他財務指標下降時。這種情況引起管理層的關注,他們會引入變革來努力糾正這種狀況。 [3] 
業績溝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出現在公司業績已經很好但有人認為它還能更好的時候。因此,這種差距是實際業績和能夠達到的業績之間的差距,這也正是企業家們能夠抓住機遇以及公司樹立競爭優勢的地方。 [3] 

解凍變革與重新解凍

如上所述,解凍、變革與重新凍結形成處理阻力的三級模式。
變革
即按計劃實施和推行變革措施,過度到預期狀態。從形式上看,變革可能是漸進的、微妙的變化過程,也可能是突進的、戲劇性的變化過程。無論採取哪種形式,員工都必須學習和內化新的行為模式。 [1] 
重新凍結
即鞏固變革成果,防止回到以前的角色和行為模式。為了做到這一點,管理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組織結構要有助於錨定員工的角色和行為模式;2.獎勵系統要鼓勵所所期許的行為;3.信息(宣傳)系統要表揚和讚許新的行為;4.反饋系統要幫助員工知道自己做得如何、還應怎麼做。 [1] 
參考資料
  • 1.    劉永芳.管理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 2.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03-31]
  • 3.    王雪莉 侯驍容 譯 .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