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觕,漢語漢字,拼音是cū,意思是同“粗”。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筆    畫
11
注    音
ㄘㄨˉ

基本字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倉胡切《集韻》聰徂切,𠀤音粗。大也,疏也,物不精也。《公羊傳·莊十年》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注》觕,麤也。
又才古反。
又通作粗。《禮·月令》其器高以粗。《呂覽》作觕。
又《廣韻》徂古切《集韻》坐五切,𠀤殂上聲。牛角直下也。
又《韻會》略也。《前漢·藝文志》庶得麤觕。
又《敍傳》觕舉僚職。《師古曰》觕,粗略也,大略也。𠀤才戸反。《正字通》説文本作麤。俗作麄、粗,非。按通雅曰:世皆以觕為麤字,此緣陸、孫而誤也。不知觕乃粗義,非粗音也。漢書麤觕連用,一處二粗字,有是理乎。古蓋各造粗字,至漢分之,麤為塵起之粗,平聲。觕為一切之粗,上聲。故班固漢書連用則異聲,分用則同字,不可不辨也。
又《集韻》鋤庚切,音傖。與䚘同。
又《廣韻》尺玉切。與觸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