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角色外行為

鎖定
角色外行為是指分為積極的、有益於組織的角色的增強行為,有利於組織發展的工作範疇的以外的不屬於職責範圍內的行為,但它對組織有着重大的積極影響。其特徵是自主體現,自我裁量,不一定得到組織的明確回報或懲罰,但對組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角色外行為的分類組織依據其工作狀態角色行為可分為角色內行為和角色外行為。角色內行為是依據組織制度和工作職責而產生的一系列的行為,其特徵是外部約束性強,按要求行事,角色內行為是組織要求員工必須做到和完成的工作職責和規範,如果不能完成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組織的有效運作不僅依賴於員工完成角色內工作任務的順從行為,還依賴於員工表現出超越角色規定的角色外行為,如創新性與自發性行為。
中文名
角色外行為
外文名
Extra role behavior
所屬學科
行為學

角色外行為積極行為

五類典型的角色外行為:組織公民行為、周邊績效、進諫行為、親社會組織行為和組織自發性。
組織公民行為作為員工自願奉獻的一種角色外行為,是指未被正常的報酬體系所明確和直接規定的、員工的一種自覺的個體行為,這種行為有助於提高組織功能的有效性。這些行為一般都超出了員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於個人意願,既與正式獎勵制度無任何聯繫,又非角色內所要求的行為。
周邊績效是指一種心理和社會關係的人際和意志行為是一種有助於完成組織工作的活動。與其他角色外行為類似周邊績效對組織文化的建設、團隊的維護和建設以及組織的長遠發展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進諫行為是指以改善環境為目的、以變化為導向、富有建設性的人際間的交流行為。這些行為主要包括為組織提供建設性意見如怎樣使組織狀況得到改善、本部門其他員工如何開展工作以及説服同事接受組織的觀念、意見和指導等。
親社會是指對組織有利而“不親自我”(即對員工個人的積極效用並不明顯)的特點;投入這些行為之前的利益關注點,改變他們以往的更為關注個人利益而並不關注團隊利益的格局,真正將組織的目標或者追求放在心上。親社會行為親社會組織行為是指員工在履行組織成員角色時發生的行為。
組織自發性組織自發性是一種職務要求以外的自願行為這種行為對組織的效能有積極的影響。

角色外行為消極行為

消極角色外行為是指組織成員超過違反正式工作描述和崗位職責説明中明確規定的,對組織或組織中其他成員產生消極的並且降低組織效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阻礙作的各種行為行為。員工消極角色外行為的研究分支及其比較員工消極角色外行為是相對於員工積極角色外行為的一個概念,二者均可被視為員工的角色外行為。
1.心理罷工
心理罷工是指員工有意放棄對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工作動力的狀態。員工心理罷工具體表現為職業倦怠、拖沓症和季節性情緒波動。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指每天面對單調機械無新意的工作,導致身心疲憊,厭煩工作。員工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沒有耐心,更體會不到工作的樂趣,如教師無故體罰學生、醫護人員對病人態度惡劣都是這一行為的表現。
2.抱怨依賴症
抱怨是指心中不滿,責怪別人。經常以抱怨的情緒來發泄,這樣不僅會影響到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效率,還會傳染給周圍的同事,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業績,甚至是整個部門;特別是職場中一些共鳴性太大的抱怨,如果是當着眾人的面直接提出來,會被認為是挑釁領導,破壞團隊精神,打壓羣眾士氣,容易會成為領導的眼中釘。
3.職場冷漠
職場冷漠是指員工對單位、同事表現十冷漠、不關心的態度。隨着社會的發展,“職場冷漠,”悄然浮出水面,目前有蔓延的趨勢。
4.職場沉默
職場沉默是指當員工有能力改進當前組織狀況時卻保留或過濾了自己的觀點,沒有把真實感受報告給自己認為能做出改變或矯正的人,是一種員工對組織中潛在問題保留個人觀點的現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