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角嶼島

鎖定
角嶼島是“英雄三島”之一,地處廈門東南沿海,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端,因其形似牛角而得名。面積約為0.19平方公里,最長處不到1公里,島上沒有居民,環境惡劣,沒有淡水,空氣潮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喻為“海上上甘嶺”,島上流傳着“風唱歌,沙跳舞,馬尾松拉二胡”的順口溜。
角嶼島與金門島一衣帶水,最近點僅相距1800米,是大陸離金門最近的地方。自1949年10月15日角嶼島宣告解放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守島官兵,憑着對祖國的忠誠,用青春和汗水戍守海防,忠實地履行着鎮守祖國東南大門的神聖職責。
中文名
角嶼島
面    積
0.19 km²
別    名
“英雄三島”之一
所屬地區
廈門東南沿海

目錄

  1. 1 簡介

角嶼島簡介

祖國東南沿海的角嶼島
面積只有0.19平方公里
因形狀酷似牛角而得名
這裏與金門一衣帶水
退潮時距金門僅1750米
這裏飽經戰火
曾經沒水、沒電、沒居民
一批批赤膽忠心的海島衞士
白手起家搞建設
用青春和熱血守護祖國東南前哨 [1] 
角嶼島 角嶼島
1958年經歷炮戰
官兵英勇無畏堅守小島
角嶼島
退潮時距金門只有1750米
被稱為“東南第一哨”
角嶼島 角嶼島
1958年8月23日
角嶼島成為當時炮戰的主戰場之一
數萬發炮彈落在這個小島上
將岩石炸成了焦土
官兵們用血肉之軀堅守前哨
角嶼從此被稱為“海上上甘嶺”
圖冊 圖冊
“井水鹹,燭光搖,荒島浪拍礁
凝望咫尺的金門
紮根在祖國的最前哨……”
這是守島官兵創作的《角嶼之歌》
也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這裏的真實寫照
遭受炮戰後的角嶼島 遭受炮戰後的角嶼島
這張老照片
記錄着當時遭受炮戰後的角嶼島
照片的作者叫鄭水忠
如今老人已是82歲高齡
鄭水忠 鄭水忠
鄭水忠曾是一名戰地攝影師
他用鏡頭記錄了
戰場上的瞬間
還有角嶼島的風雲變幻
圖冊 圖冊
鄭水忠説: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1958年炮戰的時候
每次上角嶼島都有這個感覺
他們都是彎着腰、揹着槍跑步
那時候
角嶼島上沒有老百姓
島上的道路和堤等等
都是駐紮在島上的官兵
一鎬一鎬勞動建設出來的”
駐紮在島上的官兵 駐紮在島上的官兵
數個感知前端遍佈海島
全天候監控海防一線
從曾經的荒涼一片
到現在的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如今的角嶼島
遠遠看上去就像“海上花園”
角嶼島 角嶼島
島是海的眼,兵是島的眸
守島官兵也步入了信息時代
加入了邊海防的“數字長城”
遍佈在海島上的數個感知前端
構成了一體聯動的管控矩陣
讓海防官兵多了一雙智慧“眼睛”
可以看得更清、更遠
角嶼島 角嶼島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房紹行
在角嶼島已經守了11年
那座始終凝望對岸的哨位
是他心裏神聖的使命座標
從剛上島時的望遠鏡
到如今的高清數字化系統
觀測裝備的更新換代
讓他的信心更強、幹勁更足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房紹行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房紹行
他説:
“如今的邊海防監控站設備
包含數個高清攝像頭和多套雷達
可以實時傳輸視頻、語音及相關資料
它們就像無言的哨兵
讓我們能夠全時段、全天候
監控到海防一線的角角落落
提高了快速反應
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從鹹水井到自來水
島上官兵生活越來越好
角嶼島是陣地
更是守島官兵們的家
剛上島的時候
他們用水只能靠四口鹹水井
條件非常艱苦
如今
角嶼島上修建了新的高壓水塔
接入了自來水
官兵們也有了4G網絡 [1] 
角嶼島 角嶼島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
除了水井以外
官兵們還保留了菜地和豬圈
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連戰士鮑逸俊説:
“我們在島上的生活越來越好
但每當我看到菜地和水井的時候
就想到當年守島的前輩們
吃井水、點蠟燭的生活
我一定要幹好司務長的工作
保障好大家的衣食住行
讓大家能更好地在島上服役”
戰士們 戰士們
炮火硝煙散去60餘年
守島的依然是一批
平均年齡20多歲的年輕人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熱血
什麼樣的青春最美
什麼樣的年華最值
駐守角嶼島的官兵們給你答案
↓↓↓
在角嶼島
一代代守島官兵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守
讓這座小島真正如牛角一樣
堅不可摧
守島官兵 守島官兵
每朵浪花,各自澎湃
每段青春,別樣精彩
向守島官兵們致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