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音兜

鎖定
觀音兜,是一種山頭牆形式,多見於徽派建築等江南民居的牆頭,山牆、門頭常採用這種建築形式。 [1]  觀音兜山牆自檐口起隨屋面呈曲線升高的山牆形式稱觀 音兜。屏風牆和觀音兜俗稱封火山牆,不但起着防火的作用,也裝飾山牆,豐富了房屋的外形。 [2-3] 
中文名
觀音兜
建    築
觀音兜是一種建築形式

目錄

  1. 1 簡介

觀音兜簡介

觀音兜 觀音兜
觀音兜是一種建築形式,起源於江南民居,後多見於徽派建築,山牆、門頭常採用這種建築形式。建造這種牆體的房屋,那是王宅的第四進起居用的堂樓外牆,前後天井,四周是高高的院牆,足足有10公尺高,俗稱攔火牆,樓的山尖更在10公尺以上,附近新建的三層樓還矮了一截,在解放前,與其它民房比較,那真是鶴立雞羣,一般的盜賊是休想翻上屋頂,在防火防盜關節上不用擔心,所以牆的式樣就純化為款式造型而已。它的名稱也別有一番想象力稱作觀音兜。我想他是借用了南海觀音的造型:她穿着風衣,從頸背往上有一塊形如盾形的遮風兜。高出頭部四周若干寸,使造型高大的觀音大士立象,更為壯觀。從低處仰望時,減少身過大頭過小的感覺。在牆體建造上就改變了牆頂尖小不協調的形狀。第一個取用這個形式砌造的工匠,真是一位有藝術細胞又富創新意識的匠師。 [1] 
到了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寧波的鄉紳富商在營造樓房時採用了大量的西洋建築元素。其中巴洛克式觀音兜的建造,成為寧波古建築中西合璧的代表之一。巴洛克建築風格是德國首創,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樣式。由於當時寧波一帶在建築方面多數延請德國人作設計師。(如著名的靈橋即是德國西門子公司所設計。)因此在民居建築上添加了不少的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現存各民國建築上巴洛克式觀音兜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巴洛克式觀音兜也稱帶肩觀音兜,即在原觀音兜山牆中間削成一半圓,然後再呈網兜狀施建,這也成了我們區別清代與民國建築的實物佐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