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釁而動

鎖定
觀釁而動,漢語拼音guān xìn ér dòng,意思是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乘機發動進攻。 [1] 
中文名
觀釁而動
拼    音
guān xìn ér dòng
註    釋
探察對方的破綻,乘機發動進攻
出    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

觀釁而動漢語詞彙

【注音】
【典故】隋武子曰:‘善。會聞而師,觀釁而動。’ 《左傳·宣公十二年》
【解釋】釁:破綻、漏洞。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乘機發動進攻。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相近詞】伺機而動、觀釁伺隙
【同韻詞】相互尊重、才輕任重、名價日重、流言惑眾、古為今用、功高望重、大庭廣眾、勞師動眾、學以致用、造謠惑眾、......

觀釁而動軍事術語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春秋時晉、楚兩國爭霸。楚軍進攻鄭國,晉國出兵救鄭,軍隊進至黃河,得知鄭、楚兩國已經媾和。晉軍統帥之間圍繞是否渡河救鄭問題,展開爭論。中軍主帥荀林父主張撤軍。上軍主將士會贊成荀林父的意見,認為用兵當“觀釁而動”,意思是説對敵作戰,要看到對方有隙可乘才能行動。當時中國戰爭文化受西周禮樂文明的影響,奉行“仁禮”之兵,對戰爭行動存在着諸多限制。如作戰不違背農時,不趁敵國國君新死或遭受水旱災難時發動戰爭;不打擊隊形不整之兵;不打擊正在渡河之兵;不俘虜老年敵兵;等等。但隨着歷史的不斷髮展和戰爭的日益激烈頻繁,“仁禮”之兵的作戰原則逐漸被廢棄,利用敵人弱點,尋求可乘戰機的用兵原則日益深入人心。士會“觀釁而動”的主張便代表了這一思想傾向。至於如何“觀釁”,《孫子・行軍》的相敵之術,《吳子・料敵》的“不卜而與之戰者八”等都有精彩論述。最詳盡者則推宋人華嶽。他認為,古人用兵“所以為進退攻守之計者,一任乎釁而已”。具體説來就是“深溝高壘,觀釁而後動;鋭兵利器,待釁而後發;多設間諜,厚賂採探。有釁可攻,則戰如風發,攻如河決;無釁可乘,則外閉其營,內休其士,庶無輕舉妄動之失”(《翠微先生北征錄》卷十一《治安藥石・守邊待敵之策》)。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觀釁而動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18]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