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山村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下轄村)

鎖定
觀山村是“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也是“南安第一僑郷”。位於泉州市中部,南安市西北,眉山鄉東南部;是清中憲大夫、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故里。源始於宋元,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4.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5000畝,耕地面積840畝,現在村人口1962人(不含海外僑胞),設10個自然村,旅居南洋的海外僑胞佔村中的85%,素有“南安第一僑郷”之稱。 [1] 
自古閩南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放眼觀山村,南洋風格建築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皇宮式大厝隨處可見。不僅於此,坐落在眉山國家生態林保護區皇旗尖山脈的生態茶園又是觀山村的一大亮點,正值春秋茶採摘時期,走進茶園,陣陣清香飄逸在山頭,一抹抹綠色在薄霧中瀰漫,讓人如滋如醉。
小小的山區小村落有一股典雅秀氣的雋永美麗。大自然厚愛這座小村莊,私心地給予她多面的美麗,葱鬱的大樹,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氣,讓這座小村莊出落得像個窈窕的仙子。她不僅美,歲月還賜予了她更多的內容,觀山村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澱。
2014年10月29日,國家農業部公佈了2014年“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名單,觀山村入選“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2016年11月08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公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觀山村上榜“中國傳統村落”。 [2] 
2019年10月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山村三座建築獲評,分別為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功藏厝)、池塘湖番仔樓和李成器故居(產乾頭新厝)。
中文名
觀山村
別    名
山腰郷
廿四五都山腰郷
所屬地區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地理位置
泉州市中部,南安市西北,眉山鄉東南
面    積
4.5 km²
下轄地區
池塘湖,新厝角,董墘,上訓,杉安,石竭,庵頭,四鬥,四鬥種,山室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編碼
362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965人(不含海外僑胞)
著名景點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樓;觀山藝術館;產乾頭新厝,皇旗尖
方    言
閩南語
榮    譽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

觀山村歷史沿革

觀山村 觀山村
觀山歷史淵源流長,人傑地靈,從古至今,英才輩出,歷代均有名人顯世,人文底藴深厚。觀山村於宋元年間肇基內益,至今有近八百多年的歷史。
宋分別置屬金雞鄉仁德里、崇順裏、懷德鄉清風裏及歸善鄉經善裏。
元、明、清隸屬廿四、廿五都山腰郷。
民國年間有山腰保,解放前改名山腰村。
新中國成立,由觀音、山後、南湖等村落幾經調整併入,公社化時期命名為觀山大隊,觀山大隊設在原山腰村(今觀山村),下轄山後村南湖村、觀音村3個自然村。
公社化後期,山後、南湖從觀山大隊分出,各自分別成立山後大隊和南湖大隊。
1979年7月,觀音從觀山大隊分出,成立觀音大隊。觀山大隊因此拆為觀山、觀音二個大隊。
1984年立觀山村委會,易名為觀山村並沿用至今。

觀山村地理行政

觀山村地理佈局

觀山村一角 觀山村一角
南安西望,山嶽延綿。皇旗峯下,大幕寨前。古村觀山,恰似桃源。羣山為屏,一水蜿蜒。向天螺高,幽壑巉巖。南湖山險,虎穴龍潭。日出眉峯,霞翥雲翻。月映鷓尾,星移斗轉。獅山起霧,鵝角含煙。花開幽谷,鳥鳴深澗。新禾紫陌,蝶舞蜂喧。雞鳴犬吠,鷹飛魚翔。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春有青山滿目,秋有萬類霜天,夏有徐徐涼風,冬有融融暖陽。四時更迭,景緻無邊。

觀山村劃分

“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是觀山秀美的山川環境的真實寫照。觀山村村委會設在原山腰村,下轄池塘湖、新厝角、董墘、上訓、杉安、石竭、庵頭、四鬥、四鬥種、山室等10個自然村落。

觀山村人口氣候

觀山村人口

觀山村一角 觀山村一角
觀山村聚落在小幕寨東麓山谷間,呈塊狀分佈,10個自然村,有20個村民小組,以漢族為主,有4個姓氏和睦共富強,人口8.6萬多人,有村民352户1965人(不含移居海外的僑胞),旅居南洋的海外僑胞佔村中的85%。全村人口以李姓為主,另有陳姓、黃氏、易姓。
山腰李氏源隴西,山室陳姓自潁川,山室黃氏衍紫雲,硿內易姓遺太原,在歷史文化的薰陶下,觀山人文薈萃,湧現了一些名人。如印尼商界領袖、清中憲大夫李功藏;府學生李功麟;縣學生李功炳;鍾元(李成器)縣學生,宣統已酉選士;愛國華僑李廷芬、李春禧等。拼搏進取、成績斐然、力行儉德、熱心公益、回報家鄉,他們都是觀山人的驕傲和楷範。

觀山村氣候

觀山村番仔樓 觀山村番仔樓
觀山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羣山沃野,氣候濕潤,四季如春,風景秀美雄奇,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觀山村歷史名人

欹歟觀山,長空方展卷,青史永流芳。物華藴風光,地傑育人賢。方六千畝,歷八百年。先人鑿山闢野,不畏艱險。開荒拓土,丕基初奠。篳路藍縷,心志彌堅。百十年來,望稱武榮,聲播南洋。仕入翰林,秩列中憲。英豪俊彥,裕後光前。學出北大,研在科院,創辦實業,全國經商,敦本務實,誠信為先。
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 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
李功藏(1860-1928年),諱耀垣,字穩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別號,他於清鹹豊庚申年(1860年)五月初九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縣(按:1993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撤銷南安縣,設立南安市,轄原南安縣行政區。)山腰郷(今觀山村)池塘湖人(曾居泉州府金魚巷數年,晚年避亂廈門鼓浪嶼),系觀山村池塘湖開基祖;祖籍隴西衍派,是印尼華僑李廷芬的次子。為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武榮州之望族。清光緒年間因“輸財急公”被皇帝誥授中憲大夫。
舊有商業,在荷屬之吧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年十餘,父廷芬公挈之往,旣長精勤過人,化居(做生意)之息恆數倍,積十餘年,復增設一營業所曰德和以擴充其物力,資本益厚,仍謹守乎家風,克勤克儉,富而好禮,而信用大著。聲望震荷蘭諸屬,中外鹹為之欽服。
李功藏富且貴矣,然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他對公益事業,捐上千百元無所謂,在家中卻一錢如命,徒見其勤無暇晷,儉無廢物,終日嗃嗃以汰侈詰責其家人,疑其儉嗇太過,而不知君於義所當為者,固盡力為之而不恡也。配陳恭人,儉以濟人,與君合德,君治生於外,恭人內理家務三十餘年。……在吧結婚者康氏。清時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四品頭銜……,子鍾元(李成器)縣學生,宣統已酉選士。
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
李功藏在鄉時,舉家大小百人,彼此歡洽無間。他性剛耐苦,克勤克儉。愛國愛鄉,熱心公益事業,崇文尚禮,濟世惠鄉。賑災捐物,山東河南。捐棺施藥,體恤孤寒。修橋築路,風山珠淵;泉之順濟,邑之澳江。漳廈鐵路,敢為人先,捐建學堂,鄉之金山僑光,廈之同文英華,泉之平民新隅,佩實培元等。獨修泉州文廟、泮宮,令名遠揚。清光緒年間曾被皇帝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
民國十七年,舊歴十一月十三日,李功藏於廈門鼓浪嶼圓滿佛果,駕鶴西行,遨遊仙鄉,享年春秋六十有九(69歲);孫曾五代,濟濟一堂,一經教子,道德傳家,子孝孫賢,承先啓後,書香濟美,蘭桂成行。以歿之明年九月十四日,葬廈禾山後埔社顧厝山之麓,穴坐己向亥兼丙壬;雲峯之地,龍脈蜿蜒,南極佈勢,脱落平田,開屏障幛,官樂參天,龍虎過抱,砂水之玄,四神拱挹,八將朝元,祥雲奉月,紫氣凝煙,太微朿咽,穴結山巔;福地福人,自古銘言。
李功藏僅捐助修築橋樑、道路、堤岸、祠宇“多以上千計,少以數百計”。陳祖澤先生在所編撰的《温陵探古靈》中稱頌道:“故軍興後屢經丘八爺佔住,然得不免丘墟者,此君之力耳!”對李功藏捐資重修泉州府文廟給予了高度評價。
李廷芬:字聲義,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新厝角人,印尼華僑,其父李和雍。捐貢生僑商噶留巴埠,富而好義。諸善舉靡不捐資贊成,曾擲千金鼎建豐州書院。
李春禧:觀山村池塘湖人,李功藏之孫、李成器之子。李春禧集資創辦眉峯茶場、南安雪峯農場、為民國泉中學校(現泉州六中)、僑光中學校董,50年代捐獻國寶何朝宗渡海觀音等,現收藏於泉州海交館。

觀山村自然資源

觀山村文物資源

美休閒鄉村 美休閒鄉村
觀山村,地處偏遠,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南洋風格的“番仔樓”、“八角樓”、“雨傘厝”;蘇聯風格的“石印厝”;以及古厝內精美的洋磚、木雕、石雕、磚雕,以及泉州末代狀元吳魯等名家石刻,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閩南古大厝中最有名的就是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
池塘湖大厝: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少懷壯志隨父漂洋過海、南徒駿業,於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傳統的為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讓人驚歎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遊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裏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廳堂名家詩文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廳堂名家詩文
池塘湖番仔樓: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二十四個人用肩頭抬,沿着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里,經過倆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再用的,然後打實,由此經過百餘年的風風雨雨的洗禮,砰前牆依然筆直如新。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番仔樓
觀山村番仔樓 觀山村番仔樓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倆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裏鋪着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任歷史風雷湧動,任世事滄桑變遷,番仔樓同樣散發着特有的魅力,是閩南的一顆建築瑰寶。李功藏先後還在泉州府金魚巷建造皇宮式李府大厝,並從金魚巷兩三户人家手中買下現在仍有不少後人居住的老宅地塊。並在廈門鼓浪嶼購置別墅。
自古馳名於廈泉等地的閩南話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説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來到觀山,沒有到這兩座古厝參觀,你真的枉此一遊。
觀山村頂新厝 觀山村頂新厝
頂新厝:頂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是李和雍於十八世紀末初載而還鄉建造頂新厝,至今有近三百年的歷史。頂新厝是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除紅磚外,其他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長。馬櫃是石匠把來坑溪的一塊巨石打鑿而成。由於它的石質是又韌又硬,打鑿的難度可想而知。如今馬櫃經過歲月風霜的洗禮,已經粗糙不已,但它沉澱的是歷史的厚愛。大門倆邊的磚花大方雅靜,彷彿讓人們看到了古厝當年的輝煌。
觀山村中新厝 觀山村中新厝
中新厝:中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中部,是李聲丁、李聲友倆兄弟漂洋經營商業,衣錦還鄉後建造的,建築為穿鬥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式建築,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佈局。
李庭芬故居下新厝 李庭芬故居下新厝
下新厝:下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是李廷芬(字聲義)漂洋過海,旅居印尼,艱辛經營商業,獲得財富,於清光緒年間還鄉建造下新厝,至今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頂新厝是為硬山燕尾脊二進五開間大厝,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用地一畝多。下新厝落成之時,畫棟雕粱。大門是青石的,門聯、匾聚焦了古建築的文化,匾額用漢篆刻寫,青石透雕成,兩旁有兩個圓形浮雕;對聯“父慈子孝天倫樂,兄友弟恭人事和”,純樸中道出孝與慈、謙遜為人、勤奮肯幹、讀書修身的傳統修養;對聯底子下面還刻有淺浮雕花瓶狀的圖案,繁而不雜,栩栩如生。牆面自下而上,是白色花崗岩基座、花崗岩面牆、青石腰堵、紅磚面牆、青基石雕刻圖案多種多樣,牆石上刻花刻草,人蟲魚獸, 精工細作;鏡面屋檐下,藍色水墨畫,勾勒出惟妙惟肖、靈活靈現的人物畫面;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廳堂,莊重大方。百餘年風風雨雨,樑柱蛀爛,部分廳堂傾塌,2014年後代子孫訴資翻修。
產乾頭新厝 產乾頭新厝
產乾頭新厝:產乾頭新厝又名“池塘湖新厝”、成器厝,是李功藏長子李成器於二十世紀初期開始興建。這是一座雙頭護厝的紅磚大厝,是土木磚石豎擋起的皇宮起大厝。大門前有泉州最後一名狀元吳魯的題字以及曾道的《九思》,還有鏡潭先生的筆記。
這厝對聯寫得有聲有色,把山腰美景寫得如痴如醉。
對聯:
古寨青崗浮玳瑁,
名丘朱柱響琵琶。
萬仞青峯蜚蔗尾,
一泓綠水注龍潭。
觀山村杉腳西金大厝 觀山村杉腳西金大厝
上訓杉腳西金大厝:西金大厝位於觀山村上訓下杉腳,由印度尼西亞華僑李功瑞出資,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耗時三年多建成。其中所用石料來自豐州石龔白石,水泥、鋼鐵、五金、水管全由南洋運回。目前是閩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閩南古厝之一。建築為穿鬥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捲棚式廂屋,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佈局。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古厝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稜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隨處可見的木雕、石塑、磚雕、灰雕及玻璃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總建築面積約680平方米。
觀山村新厝角大墘居 觀山村新厝角大墘居
新厝角大墘居:大墘居位於福建省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新厝角中角,由李聰先生出資,始建於嘉慶年間,至今有二百多年曆史。該建築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共有十房倆廳,面積約350平方米,佔地約550平方米。該建築與傳統的閩南紅磚大厝不同,它的外牆材料都是取自當地的溪石、山石,然後再利用泥漿將其層層砌疊起來,看起來會有一種古老而原生態的味道。這不僅因為當時祖先李聰先生的建築資金緊張,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貌形狀。雖然房屋建築材料普通,但經過二百載風雨,其牆基還堅實可靠,尚未變形。2001年,後輩子孫李成居先生由印尼回鄉時,發現屋頂磚瓦木頭腐蝕損壞,立即動員本宅在印尼的子孫籌集資金,將破損的屋面重新修建,如今的大墘居,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築風貌。
蘇式建築石印厝 蘇式建築石印厝
蘇式建築石印厝:在閩南地區很少見到蘇式老厝,但在觀山村就有一幢。這座老厝名喚“石印厝”,是仿前蘇聯建築建造的,當然,老厝還是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從整體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有三進,後屋高過前屋,迴廊寬緩伸展,紅漆窗户豎長簡單,華美中不失莊嚴肅穆。濃郁的蘇俄建築味道,讓人在欣賞厝宅時,不免興起懷舊的感覺。“石印厝”正面的牆體和所有的廊柱都是用紅磚砌成的,這令這棟老厝多少帶了“閩南風”。據介紹,這老厝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它是旅居印尼的華僑李成象建造的。“石印厝”的得名來源於大厝後頭的一塊“石印石”,這塊大石頭已存在上千年,整個外觀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半躺着的大印。
觀山村石碣乙堵大厝 觀山村石碣乙堵大厝
乙堵大厝:乙堵大厝是石碣先祖於清朝1840年建於觀山村乙堵,系石碣祖厝。該建築是典型的閩南大厝,房屋結構為二進五開式,十三房九架,土木結構,佔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2013年後人集資翻修。
觀山村豐墘大厝 觀山村豐墘大厝
豐墘大厝:豐墘大厝始建於民國庚辰年,即公元一九四〇年,民國二十九年,歷經耗時五年,興建而成。是的李成泳先生,在其父李金水的帶領下,歷盡千辛萬苦,遠涉重洋,在印尼從事勞力工作,吃盡苦頭,後積累一定資金,轉工為商,為後來興建豐墘大厝奠定了物質基礎。大厝外牆白石再加紅磚壘砌,皇宮式拾間大厝加倆邊護厝,用地一畝多。前紅磚圍牆,後石頭築砌秀土,大埕,天井,巷溝地面皆由白石條手工加工鋪設。大厝地面花磚全由印尼海運而來。大門青草石影雕對聯,手工精緻,正面留個青草石窗子,全部由一塊青草石挖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細可謂無與倫比。大厝在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貨幣貶值,運輸困難,在那個非常年代,能籌資建設這樣的大厝,氣魄非凡,另後人欽佩不已。如今的豐墘大厝,歷經七十多年風風雨雨,有的部分雖已殘舊,但古厝的歷史韻味確愈加厚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依然在古厝之中散發光芒。
觀山村雨傘厝 觀山村雨傘厝
雨傘厝:雨傘厝是印尼華僑李功叫先生於一九五一年斥資建於觀山村乙堵。因外形酷似雨傘,故名雨傘厝.該建築是中西結合的南洋厝,土木結構,佔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
放眼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佈局其中,錯落有致。村裏的古厝實在太多了,“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雨傘厝”、“石印厝”、“大墘居”、“乙堵大厝”、“豐墘流芳”、“杉腳西金大厝”、“上訓大厝”、“董墘大厝”、“坪墘大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着故事,凝結着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觀山村中新厝 觀山村中新厝
觀山村有許多閩南古大厝文物,眾多的歷史文物向人們述説着觀山村燦爛輝煌的往事,帶遊客細細領略觀山的歷史淵源、博大胸懷和閩南建築的精妙絕倫。

觀山村土地資源

觀山村柿餅製作 觀山村柿餅製作
觀山村有耕地面積885畝,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地瓜)、蔬菜等。
觀山村山地面積2420畝,有杉木、雜木、松木、桂花樹、柿子樹、龍眼樹、鐵觀音茶葉等。
觀山村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民風純樸。
改革開放以來,觀山村利用山區優勢,引進開發特、綠色農業,大力發展600多畝鐵觀音茶葉種植基地,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觀山村旅遊資源

處處檐角飛揚 處處檐角飛揚
建築是凝固的記憶,好的建築,本身就是風景,就是令人心醉的“天堂”。一抹抹鮮豔跳躍的閩南紅,一彎彎靈動的燕尾脊,在綠樹掩映的鄉村裏顯得格外古樸動人。既不爭寵也不喧譁,但它們身上凝聚的歷史與光芒從不曾褪色。
這裏是南安市眉山鄉第一座村級藝術館和閩南地區第一座以農家生活、農耕為主題的村級文化館。
西金大厝厝內木雕 西金大厝厝內木雕
據瞭解,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是由印度尼西亞華僑李功瑞出資建造的西金大厝改建而成的。其中,藝術館佔地300多平方米,由中堂大廳和多個展室組成,收藏有著名書畫攝影家的藝術作品50多件,作品包括書法、油畫、攝影照片等。農耕文化館佔地200多平方米,共設4個展廳6個部分,包含100餘件展品,全面體現閩南農耕源流、農耕器具、糧食加工存儲、炊事飲食、傳統習俗、休閒娛樂、鄉村工匠、農副生產等閩南農耕文化。
觀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李戊己介紹,開這兩個館目的就是要讓村民瞭解文化,真正將觀山村文化發展下去,再一個就是為美麗鄉村鄉村遊走出一大步,遊客可以來參觀。
如果只有古大厝的凝重,那麼觀山之美,就少了靈性。在觀山村,除了可以感受古厝的魅力,體驗人文之美,您還可以親身體驗一回茶香之旅。
觀山村皇旗尖生態氧生莊園 觀山村皇旗尖生態氧生莊園
觀山村有着悠久的茶業發展史。坐落於觀山村眉山生態林保護區的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始於民國期間,當時的茶園名為眉峯茶場,這座茶園由李功藏之孫李春禧創建,作為《泉州市志》記載的泉州首個茶廠、茶園面積將近2000畝,生態環境良好,製茶工藝精湛,產品遠近聞名,規模堪稱閩南首屈一指,茶葉遠銷東南亞,1956年變身國營眉峯茶場。
皇旗尖茶園四面環山,千畝茶園依山拾階而上,紅豆杉、松樹、肉桂、相思樹、含笑、柿子、柳樹……各類樹種遍佈,而青山環繞深處,一汪湖泊猶如鑲嵌在玉環當中的一塊明亮翡翠。每到四五月之交,春茶採摘時節,滿山茶香讓遊人流連忘返,在這裏不僅可以體驗製作鐵觀音茶葉,還可以登上皇旗尖山頂觀日出,甚至還可以極目遠眺泉州中心市區的東西塔。
觀山村 觀山村
在皇旗尖生態茶園裏,還有農家餐館和農家旅館,這是一處集農業生產、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氧生農業生態觀光園。
據悉,觀山村有豐富的古厝建築資源,被稱為"古厝大觀園"。走進觀山村,但見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真是移步有厝,厝厝不同,難怪在閩南地區流傳着一句民謠“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其中尤以南洋風格建築和閩南特色紅磚瓦房最引人注目。不但體現了觀山建築特有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藴,更是銘刻着代代觀山人飄洋過海、敢拼會贏、不忘鄉情的赤子之心。
番仔樓 番仔樓
全村保存較完整的百年古大厝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有7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李功藏故居古大厝"池塘湖大厝"和風格獨特的"番仔樓",常年吸引畫家、攝影家來此創作。而觀山村也是因這些特色建築入選"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特色民居村)。
觀山村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名村,是有着近百年漂洋過海史的第一僑郷。這裏有宋元韻味,有前朝舊影,有閩南獨特的風格風韻。漫步其間,走向歷史,走向民間,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觀山村榮譽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觀山村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觀山村
觀山村先後榮獲福建省級生態村、福建省級衞生村、泉州市級文明村、泉州市“美麗鄉村”入圍村、南安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南安市“美麗鄉村”示範村、連續兩年村級組織績效考核第一名等榮譽稱號。
2014年10月29日,國家農業部公佈了2014年“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名單,觀山村入選“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是含金量很高的國家級榮譽之一。
2015年11月,福建省首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公佈,我省共有339個村落上榜。觀山村是南安唯一獲評的省級傳統村落。
2016年11月08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公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觀山村上榜“中國傳統村落”。
2019年10月16日,觀山李氏民居三座古建築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池塘湖番仔樓、李成器故居(產乾頭新厝)。
2021年10月,入選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擬推介公示名單。 [3]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4] 
觀山村景 觀山村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