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劇鏡

鎖定
觀劇鏡(Opera glasses),是一種小型雙筒望遠鏡,主要是要求體積小而價廉,對於放大率和視場的要求則是次要的。觀劇鏡都採用伽利略系統,因為它本身短小而結構簡單。這種系統的主要缺點是出射光瞳在目鏡前面,因此限制了視場。與同等放大率的正象稜鏡式雙筒望遠鏡相比,它的視場要小一半。由於這個缺陷,觀劇鏡的放大率一般都在5倍以下。 [1] 
中文名
觀劇鏡
外文名
Opera glasses
用    途
觀劇或看錶演
發明人物
伽利略
發明時間
1610年
屬    性
小型雙筒望遠鏡
放大率
5倍以下
別    名
戲劇雙筒鏡;伽利略雙筒鏡

目錄

觀劇鏡定義

觀劇鏡 觀劇鏡
觀劇鏡,也稱為戲劇雙筒鏡伽利略雙筒鏡,是一種小型、低倍率的光學放大裝置。他的名稱來自於他經常執行的事件,通常使用在觀賞戲劇的場合中。為了避免影像的抖動和維持足夠大的視野,放大倍率通常低於5倍,最常見到的組合是3倍。許多現代觀劇鏡的設計仍然是基於19世紀流行的附有手持長柄的形式。

觀劇鏡公式

物鏡是會聚透鏡,目鏡是發散透鏡。兩透鏡的距離等於物統焦距與目鏡焦距之差;放大率等於物鏡焦距點目鏡焦距之比。觀劇鏡的優點是鏡筒短,便於攜帶,觀察到的是正立而放大的虛象;但其放大倍數不高,視場較小。 [2] 

觀劇鏡歷史發展

觀劇鏡 觀劇鏡
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的勢力籠罩着歐洲。"地心説"被教會奉為天文學的"聖經",哥白尼的"天體運動"被列為禁書,科學的真理之停留在少數人的思想中。1608年,荷蘭米德堡地方的一位磨眼鏡師,偶然發現用兩片眼鏡片並在一起“會使遠處東西移動”。意大利學者伽利略加以研究,製成了一架放大率為3倍的望遠鏡。不斷的努力後,又裝成了一架放大32倍的望遠鏡。1610年他首先用它指向天空,發現了月亮上的環形山,太陽表面的黑子,木星的四顆最大衞星和金星的盈虧現象,並將銀河分解成恆星。這一切發現,完全駁斥了宗教的謊言,給哥白尼的“日心説”以強有力的支持。 [3] 
參考資料
  • 1.    null. 科學技術百科全書 第四卷 光學、聲學、原子物理學、分子物理學:科學出版社,1984-05:199
  • 2.    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修訂.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修訂,辭海試行本 第12分冊 自然科學(1) 數學·物理·化學·天文 地球物理·地質: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1961-10:73
  • 3.    天文望遠鏡的故事  .CNKI.2008-03[引用日期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