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覺羅

(漢語詞語)

鎖定
“覺羅”(jué luó)是根據滿語gioro的音譯。它原來有“遠方”的意思,後來引申為“遠支”的意思。
中文名
覺羅
拼    音
jué luó
滿    語
gioro
釋    義
遠支

目錄

覺羅簡介

按清制:稱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塔克世為大宗,他的直系子孫為“大宗”,束金黃帶,俗稱“黃帶子”,塔克世的父親覺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稱“六祖”,對這些非塔克世——努爾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後裔稱“覺羅”,束紅帶,俗稱“紅帶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經濟上也享有特權,直到清亡後才廢除。清朝時,把這個“覺羅”當作語尾,加到某一姓上,如“愛新覺羅”。覺羅帶有“遠支”的意思,是“大宗”之外的“遠支”。也就是皇親國戚。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覺羅昌安,原姓夾古)其實就是愛新家族的遠支,後來他的兒子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爭奪到了擔任建州女真左衞指揮,遠支家族興旺起來,到了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欲效仿漢制,愛新(原有的部族名)覺羅(遠支)變成了一個姓氏,摒棄了原有的大宗-遠支之分,愛新覺羅被作為一個姓氏最終確立的下來。

覺羅家族世系譜

按《滿洲氏族通譜》,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
宋朝徽欽二帝及其從亡的宗室大臣等後裔,基本上都轉化為赫哲族,也有的融合於斡朵憐、胡裏改兩萬户部落中,南遷輾轉落腳地方(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後稱董鄂部。但他們都以“覺羅”~趙為姓。又因其為中原貴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隨之姓覺羅~趙者。後又因諸覺羅氏的居地或處境不同,乃演化為: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後兩個字是姓。這些覺羅~趙姓都是在“愛新覺羅”之前就有的。
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領鎖羅骨,以趙為姓。又稱伊爾根覺羅,相對伊爾根覺羅的民覺羅,愛新覺羅意思是官覺羅,其實就是官趙。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十三子名字為胤祥,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啓”,咸豐時定“燾”、“闓”、“增”、“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後,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怡賢親王胤祥改其允祥,去世後雍正又將允字改回胤字,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後,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顒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後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