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親民

鎖定
親民,漢語詞彙,意為“親近愛撫民眾”或“親自治理民眾”,亦被引申為地方官的別稱。《禮記·大學》所言“大學之道”即儒教三綱中,亦有“親民”,其解釋則存在爭議:一解為“親愛於民” [1] “兼教養意” [2]  ,是關愛人民,這裏的“親”即是親近、關愛的意思;一解稱“親民”當為“新民”, [3]  是教化民眾、使民向善之意。
中文名
親民
性    質
漢語詞語
解    釋
親近愛撫民眾

親民基本釋義

  1. 親近愛撫民眾。《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2. 親自治理民眾。 漢 桓寬 《鹽鐵論·箴石》:“縣官所招舉賢良文學,而及親民偉仕,亦未見其能用箴石而醫百姓之疾也。”《漢書·宣帝紀》:“令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其時列國離心,萬民嗟怨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靈公如瑱充耳,全然不聽,反有疑忌之意。”
  3. 古代對地方長官的稱呼。 宋 司馬光 《論監司守資格任舉主札子》:“凡年高資深之人,雖未必盡賢,然累任親民,歷事頗多,知在下艱難,比於元不親民便任監司者,必小勝矣。”《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或言 多遜 子不當與科第,故特命為州掾,及是乃授親民官。”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親民之官,非賞功酬勞之具也。”參見“親人”。

親民儒學意涵

《禮記·大學》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條之中,“明明德”之後的“親民”,學術史上存有爭論。唐代孔穎達等《禮記正義》將之解釋為“親愛於民”。 [2]  至宋代,程頤朱熹則主張“親民”當作“新民”,程頤作《大學》定本一卷,對《大學》文字作了兩處更動,一是將“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改為“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另一處即是將“親民”改為“新民”,“新”即取“革其舊”之意。朱熹也認為:“今親民雲者,以文義推之則無理;新民雲者,以傳文考之則有據。” [4]  其所作《大學章句》“親民”下注曰:“親,當作新。” [3]  但反對程、朱者也不乏其人,影響較大者如明代的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認為“説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説新民便覺偏了” [2]  ,足見二者的對立。
這一問題,涉及《大學》的主題、論述脈絡、文本呼應乃至《大學》之外的其他儒家經典的論説。近當代學者亦有討論。徐復觀認為:儒家在傳統上將對民眾的“養”置於對民眾的“教”之前,且“養民”比“教民”更加重要;王陽明主張“親民”而非“新民”,在“教”之外反映出“養”的意涵,“真正繼承了儒家的政治思想”。牟宗三則更加重視親民之“親”所藴含的尊重人格的意味。 [5]  林志純則從史學和古典學角度切入,主張“親民”為是,認為程頤所改不妥。 [6]  也有學者支持朱熹等的看法。例如梁濤認為,根據郭店竹簡,“親”與“新”本可通用,朱熹等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先秦儒家雖重視“養民”,但《大學》之文主要是屬於儒學內部的“明德”系統,而不是“事功”系統,從《大學》的思想性格看,仍是“新民”比“親民”更接近原義。 [9]  還有學者主張,朱熹的“新民”説和王守仁的“親民”説都有其價值與缺陷。 [7-8] 
參考資料
  • 1.    禮記正義-卷六十 大學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7]
  • 2.    王守仁全集  .國學導航·卷六·知行錄之六·傳習錄上[引用日期2021-08-07]
  • 3.    大學章句集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7]
  • 4.    四書或問·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07]
  • 5.    陳立勝.“新民”與“親民”:從傳統到現代[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03):1-11+17.
  • 6.    林志純.親民與新民─—古典史學的一場爭論[J].史學集刊,2000(01):18-19.
  • 7.    石福祁.從“新民”“親民”看朱王之別[J].甘肅社會科學,2009(03):125-128.
  • 8.    趙法生.《大學》“親民”與“新民”辨説[J].中國哲學史,2011(01):97-106.
  • 9.    《〈大學〉新解——兼論〈大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第23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