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親屬稱謂

鎖定
親屬稱謂(QīnShǔ ChēngWèi),對親屬的稱呼,或具有親屬關係者的互稱。漢語的親屬稱謂紛繁龐雜,包含着語言自身和社會文化的諸多因素。
中國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都稱作親屬,通常指五代以內的任何血親姻親
親屬稱謂是語言中固有的,為語言交際服務,因而雖能概括成少數類(比如幾十類),但詞目絕不是幾十個,而是成百上千個,譬如就親屬關係來説,有“父親”一個名稱就可以了,而稱謂中的“父親”、“父”、“爸爸”、“爹”、“爹爹”,甚至“”、“慈父”等等卻一個少不得,即或歸屬於“父親”一大類下,也必須根據特點再分有文、白、書面、口語、方言等差別的許多小類。 [13] 
中文名
親屬稱謂
外文名
kinship terminology(英譯)
拼    音
QīnShǔ ChēngWèi
釋    義
具有血親、姻親關係間的互稱
應用領域
禮學民俗、史學、譜牒學、草案法律
使用時間
上古迄今
相關概念
親屬制度、親屬關係 [13] 
參詢工具
親戚稱呼計算器

親屬稱謂基本介紹

親屬稱謂始於何時,不太好證明。就今天所能見到的資料來看,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親屬稱謂。漢語的親屬稱謂數量:《中國古今稱謂全書》中“家族·親屬”類有一千八百條。《親屬稱呼辭典》共收錄包括古代稱謂和現代方言稱謂在內的親屬稱謂三千五百條。 [1] 
解釋各種稱謂時,用含義明確的平輩稱謂或上下各兩輩以內的稱謂加以註釋,表1是用作解釋的基本稱謂表。 [1] 
表1 基本親屬稱謂表
兒子
女兒
祖父
祖母
伯父
伯母
叔父
叔母
姑母
姑父
孫子
孫女
外祖父
外祖母
姨母
姨父
(表格參考來源: [1] 

親屬稱謂相關分類

親屬稱謂的分類研究是有其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 [13] 
親屬稱呼辭典》,收漢語親屬稱謂約三千五百條,分十大類,三百三十三小類,有的小類再根據意義分若干細目,每個細目為一同義類聚。
一、父系 二、母系 三、夫系 四、妻系 五、兄弟姐妹系 六、兒孫系 七、堂親系 八、表親系 九、合稱 十、泛稱 [13] 

親屬稱謂九族列表

一族:
夫親:丈夫,又叫郎君、夫君、良人、官人、相公、老公、愛人、卿卿、外子、外人、老頭子、老伴。
妻親:妻子,又叫娘子、內人、良人、內子、老婆、愛人、卿卿、老婆子、老伴。
夫親/妻親的其他配偶(女性):比自己年長者可以叫姊姊,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妹妹。
夫親/妻親的其他配偶(男性):比自己年長者可以叫兄兄,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弟弟。
三族血親:
父親爸爸,又叫爹、爹爹、爹親、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爺子。
母親媽媽,又叫娘、娘娘、孃親、娘妮、老媽、媽咪、媽、老孃。
兄親兄長,又叫哥哥、大哥、兄台、兄親。
姊親姊姊,又叫姐姐、姊長、姊台、姊親。
弟親弟弟,又叫弟弟、兄弟、弟子、弟親。
妹親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妹親。
男親男兒子,又叫兒、男兒、息男、兒子、閨男、囝男、寶貝、孩子、小子。
女親女兒子,又叫兒、女兒、息女、兒子、閨女、囡女、寶貝、孩子、丫頭。
三族姻親:
繼父:爸爸,又叫後爹、晚爹、後爸、爸、老爺子。
繼母:媽媽,又叫後孃、晚娘、後媽、媽、老孃。
兄婦姊:兄姊,又叫嫂子、兄嫂、兄婦、兄妻。
姊夫兄: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
弟婦妹:弟妹,又叫弟媳婦、兄弟媳婦、弟妹、弟婦。
妹夫弟: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
子婦:媳婦,又叫兒、兒媳婦、半女、息婦。
子婿:女婿,又叫兒、婿兒、半男、半子、龜婿。
丈父:爸爸,又叫爹、丈人、岳父、泰山、大大、老爸、爸、老爺子。
丈母:媽媽,又叫娘、丈母孃、岳母、泰水、老媽、媽、老孃。
公父:爸爸,又叫爹、公公、公爹、大大、老爸、爸、老爺子。
婆母:媽媽,又叫娘、婆母娘、婆娘、老媽、媽、老孃。
舅兄:兄兄,又叫哥、兄長、兄台、大舅哥、大舅子。
姨姊:姊姊,又叫姐、姊長、姊台、大姨姐、大姨子。
舅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舅弟、小舅子。
姨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姨妹、小姨子。
伯兄:兄兄,又叫哥、兄長、兄台、大伯哥、大伯子。
姑姊:姊姊,又叫姐、姊長、姊台、大姑姐、大姑子。
叔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叔弟、小叔子。
姑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姑妹、小姑子。
大舅兄婦: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婦、大妗子。
大姨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姨夫、連襟兄弟。
小舅弟婦:弟妹,又叫弟媳婦、兄弟媳婦、弟妹、弟婦、小妗子。
小姨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姨夫、連襟兄弟。
大伯兄婦: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婦、大嬸子、妯娌。
大姑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姑夫。
小叔弟婦:弟妹,又叫弟媳婦、兄弟媳婦、弟妹、弟婦、小嬸子、妯娌。
小姑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姑夫。
內侄男/妻侄男:妻子的侄男稱妻侄男;又稱內侄男、嶽侄男、舅侄男、丈人侄男、
內侄郎……;對稱:姑父
內侄婦/妻侄婦:妻子的侄婦稱妻侄婦;又稱內侄婦、嶽侄婦、舅侄婦、丈人侄婦、
內侄娘……;對稱:姑公父/姑公。
內甥男/妻甥男:妻子的甥男稱妻甥男;又稱內甥男、嶽甥男、姨甥男、丈人甥男、
內甥郎、連襟侄男……;對稱:姨父
內甥婦/妻甥婦:妻子的甥婦稱妻甥婦;又稱內甥婦、嶽甥婦、姨甥婦、丈人甥婦、
內甥娘、連襟侄婦……;對稱:姨公父/姨公
內侄婿/妻侄婿:妻子的侄婿稱妻侄婿;又稱內侄婿、嶽侄婿、舅侄婿、丈人侄婿、
內侄郎……;對稱:姑岳父/姑丈人
內侄女/妻侄女:妻子的侄女稱妻侄婦;又稱內侄女、嶽侄女、舅侄女、丈人侄女、
內侄娘……;對稱:姑父
內甥婿/妻甥婿:妻子的甥婿稱妻甥婿;又稱內甥婿、嶽甥婿、姨甥婿、丈人甥婿、
內甥郎、連襟侄婿……;對稱:姨岳父/姨丈人
內甥女/妻甥女:妻子的甥女稱妻甥女;又稱內甥女、嶽甥女、姨甥女、丈人甥女、
內甥娘、連襟侄女……;對稱:姨父
祖父王父:父親之父親。
祖母、王母:父親之母親。
外祖父、外王父、外:母親之父親。
外祖母、外王母:母親之母親。
曾祖父曾祖母:祖之父、母。
曾祖父曾祖母:外祖之父、母。
祖父祖母:祖母之父、母。
祖父祖母:外祖母之父、母。
高祖父、高祖母:曾祖之父、母。
高外祖父高外祖母:曾祖母之父、母。
曾外曾祖父曾外曾祖母:曾外祖之父、母。
曾外曾外祖父曾外曾外祖母:曾外祖母之父、母
高祖父、外高祖母:外曾祖之父、母。
祖父、外祖母:外曾祖母之父、母。
外曾外曾祖父外曾外曾祖母:外曾外祖父之父、母。
外曾外曾外祖父外曾外曾外祖母:外曾外祖母之父、母。
曾孫、曾孫女:孫之子、女。
外曾孫、外曾孫女:外孫之子、女。
曾外孫、曾外孫女:孫女之子、女。
外曾外孫、外曾外孫女:外孫女之子、女。
玄孫(元孫、膀孫)、玄孫女:曾孫之子、女。
玄外孫玄外孫女:曾孫女之子、女。
曾外曾孫曾外曾孫女:曾外孫之子、女。
曾外曾外孫曾外曾外孫女:曾外孫女之子、女。
外玄孫外玄孫女:外曾孫之子、女。
外玄外孫外玄外孫女:外曾孫女之子、女。
外曾外曾孫外曾外曾孫女:外曾外孫之子、女。
外曾外曾外孫外曾外曾外孫女:外曾外孫女之子、女。
世父伯父父親之兄親。
叔爸叔父:父親之弟親。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親。
叔母嬸母叔父之妻親。
姑媽姑母父親之姊妹。
姑爸姑父:姑母之夫親。
:母親之姊妹。
:姨母之夫親。
舅爸父:母親之兄弟。
母:舅父之妻親。
伯祖父叔祖父從祖祖父從祖父:父之伯父、叔父。
伯祖母叔祖母從祖祖母從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姨外祖母祖母從外祖母從祖母:母之姨母。
姨外祖父祖父從外祖父從祖父:母之姨父。
從父伯父、從父叔父、叔伯伯父、叔伯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從祖父:父之從父兄弟。
從父伯母、從父母、叔伯伯母、叔伯母、堂伯母、堂叔母從祖母:父之從父兄弟之妻。
再從父兄弟、叔伯叔伯兄弟:堂伯父、堂叔父之子。
叔曾祖父、族曾祖父:祖父的伯叔。
叔曾祖母、族曾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從父伯祖、從父、叔伯伯祖、叔伯堂伯、堂叔祖父、族祖父:叔曾祖父之子。
從父伯祖母、從父叔祖母、叔伯伯祖母、叔伯叔祖母、堂伯祖母、堂叔祖母、族祖母:叔曾祖父之婦。
再從父伯、再從父叔父、叔伯叔伯伯父、叔伯叔伯叔父族父:族祖父之子。
再從父伯母、再從父叔母、叔伯叔伯伯母、叔伯叔伯叔母、族母:族祖父之婦。
三從父兄弟、叔伯叔伯叔伯兄弟、族兄弟:族父之子。
叟、嫂:尊敬的老人,勤勞,洗衣,做飯,打掃家務的婦女。
嫂:兄之妻。
弟嫂:弟之妻。
嫂:侄之妻。
嫂:甥之妻。
嫂:伯子之妻。
嫂:叔子之妻。
嫂:舅子之妻。
:兒媳婦兒、弟兄、甥侄的妻子。
兄婦:兄之婦。
弟婦:弟之婦。
兒婦:兒媳婦兒。
息婦:兒媳婦兒。
侄婦:侄媳婦。
甥婦:甥媳婦、外甥媳婦。
孫婦:孫媳婦。
外孫婦:外孫媳婦。
侄孫婦:侄孫媳婦。
甥孫婦:甥孫媳婦、外甥孫媳婦。
侄外孫婦:侄外孫媳婦。
甥外孫婦:甥外孫媳婦、外甥外孫媳婦。
伯婦:伯父、伯子之妻。
叔婦:叔父、叔子之妻。
舅婦:舅父、舅子之妻。
丈:尊敬的老人。
姑丈:姑母、姑子之夫。
丈:姨母、姨子之夫。
姊丈:姊之夫。
妹丈:妹之夫。
夫:大丈夫。
姑夫:姑母、姑子之夫。
姨夫:姨母、姨子之夫。
姊夫:姊之夫。
妹夫:妹之夫。
女夫:女婿。
壻:女子的丈夫。
姑壻:姑母、姑子之夫。
姨壻:姨母、姨子之夫。
姊壻:姊之夫。
妹壻:妹之夫。
婿:女兒的丈夫。晚輩女性的丈夫。
女婿:女兒之夫。
侄婿:侄之夫,侄女婿
甥婿:甥之夫,甥女婿、外甥女婿。
孫婿孫女婿
外孫婿外孫女婿
侄孫婿:侄孫女婿。
甥孫婿:甥孫女婿、外甥孫女婿。
侄外孫婿:侄外孫女婿。
甥外孫婿:甥外孫女婿、外甥外孫女婿。
郎:對男子的愛稱。
姑郎:姑母、姑子之夫。
姨郎:姨母、姨子之夫。
姊郎:姊之夫。
妹郎:妹之夫。
侄郎:侄之夫,侄女婿
甥郎:甥之夫,甥女婿、外甥女婿。
孫郎孫女婿
外孫郎外孫女婿
父、甫:美男子。
姑父、姑甫:姑母、姑子之夫。
姨父、姨甫:姨母、姨子之夫。
姊父、姊甫:姊之夫。
妹父、妹甫:妹之夫。
女父、女甫:女婿。
從子(男性)侄子:兄弟的孩子。
從子(女性)甥子:姊妹的孩子。
從男(男性)侄男:兄弟的男兒。
(女性)甥男:姊妹的男兒。
(男性)侄女:兄弟的女兒。
(女性)甥女:姊妹的女兒。
(男性)子:兄弟的(內外)孫子。包括侄女的孩子。
(女性)子:姊妹的(內外)孫子。包括甥女的孩子。
男(男性)男:兄弟的孫男。侄男的男兒。
(女性):姊妹的孫男。甥男的男兒。
(男性)女:兄弟的孫女。侄男的女兒。
(女性):姊妹的孫女。甥男的女兒。
從外孫男(男性)侄外孫男:兄弟的外孫男。侄女的男兒。
從外孫男(女性)甥外孫男:姊妹的外孫男。甥女的男兒。
從外孫女(男性)侄外孫女:兄弟的外孫女。侄女的女兒。
從外孫女(女性)甥外孫女:姊妹的外孫女。甥女的女兒。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兒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母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母之母。
舅父舅爸舅爹、男媽:母親之兄弟。
舅母妗母舅媽、妗媽、舅娘妗娘、妗兒、妗子妗爹舅父之妻親。
大媽、姨大娘:母親之姊妹。
姨父、從母父、大爸大爹姨丈:姨母之夫親。
從母、姨、兩姨、姨表:姨母之子女。
從母兄弟、姨兄弟、姨表兄弟:姨母的男兒。
從母姊妹、姨姊妹、姨表姊妹:姨母的女兒。
姑表兄弟姑母的男兒。
姑表姊妹姑母的女兒。
表兄弟舅母的男兒。
姊妹舅母的女兒。
舅、外舅岳父、丈父、丈人爹、丈母爹、泰山嶽翁岳丈:妻之父。
姑、外姑岳母、丈母、丈人娘、丈母孃泰水:妻之母。
大姨、小姨、姨子:妻之姊妹。
大姨夫小姨夫姨夫、連襟兄弟:妻之姊妹夫。
大舅小舅子:妻之兄弟。
大舅小舅、舅婦、妗子:妻之兄弟婦。
內侄妻侄舅侄:妻之兄弟之子。
內甥:妻之姊妹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大伯、小叔、叔伯子:夫之兄弟。
、伯婦、婦、嬸子、妯娌、娣姒:夫之兄弟婦。
大姑小姑子:夫之姊妹。
大姑小姑:夫之姊妹夫。
外侄侄、叔侄:夫之兄弟之子。
:夫之姊妹之子。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兄婦的簡稱。
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親屬關係圖 親屬關係圖
五代以內親戚稱呼直觀圖 五代以內親戚稱呼直觀圖 [2]

親屬稱謂詳細介紹

親屬稱謂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⑴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⑵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⑷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⑸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⑹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祖父之兄為伯祖父,祖父之弟為叔祖父。
⑺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高祖
高祖父: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3)高外祖父:即曾祖母之父,亦可稱為”高外翁“。
(4)高外祖母:指曾祖母之母,亦可稱為“高外婆”。
曾祖
曾祖父:即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曾祖母:即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外曾祖父:即外祖父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翁”“外曾翁”“外曾祖王父”“太爺”“曾太公”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外曾祖母:即外祖父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婆”“外曾祖王母”“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曾外祖父:即祖母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翁”“太爺”,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外祖母:即祖母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太外婆”“太奶”“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外曾外祖父:即外祖母之父。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外翁”“太爺”,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公”。
外曾外祖母:即外祖母之母。古代還可以稱為“外太外婆”“太姥”,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孃”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哥”“大人”“嚴君”“爺”“爹”“兄兄”“爸”“老子”等。
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姐”“家家”和“姊姊”等。
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繼父:如果自己的父親去世、離異,則母親改嫁之夫稱為繼父、繼親後父假父、續父。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出父:如果自己的父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父。
生母:稱自己的親生身母親為“生母”。
生父:稱自己的親生身父親為“生父”。
養母:稱扶養自己的女性為“養母”。
養父:稱扶養自己的男性為“養父”。
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稱父親的正妻以外的其他妻子為“姨”,實際上卻可能是他們的親生母親。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庶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稱母親的正夫以外的其他丈夫為“叔”,實際上卻可能是他們的親生父親。稱母親其他丈夫為“庶父”“少父”“諸父”。
嫡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稱父親的正妻為“嫡母”。
嫡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稱母親的正夫為“嫡父”。
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叔: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父是主夫或母親的其他丈夫,對母親的其他丈夫都可以稱為“叔”“叔叔”“阿叔”。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
1.與父親相關:
⑴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⑶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⑷從父叔伯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叔伯父”,又可分別稱為“從父伯”“從父叔”。“從伯”“從叔”。
⑸姑母: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⑹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爸”“姑爹”“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⑺堂兄弟、從父兄弟、叔伯兄弟:對叔伯父的男兒的稱謂。
⑻堂姊妹、從父姊妹、叔伯姊妹:對叔伯父的女兒的稱謂。
2.與母親相關:
⑴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⑵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⑶舅父: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⑷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⑸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爸”或“姨父”。姨母之子女稱“從母兄弟”“從母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子還是姑母之子,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某某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親屬稱謂夫妻

⑴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
⑵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1.與丈夫相關:
⑴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⑵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⑷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⑸姑:對丈夫姊妹的稱謂。
2.與妻子相關:
⑴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⑷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⑸內侄、內甥。

親屬稱謂兄弟

(“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男)
⑴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
⑵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兄姊”。
⑶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⑷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⑸侄:對兄弟的子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弟子”,還稱為“侄男”“女”。對於男性還可以稱為“從子”“從男”“從女”“猶子”“”“猶女”。

親屬稱謂姐妹

(“姐”,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母、稱姊、稱妹、稱女)
⑴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⑵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兄姊”“妹弟”。
⑶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姊子”“妹子”,還稱為“甥男”“甥女”。對於女性還可以稱為“從子”“從男”“從女”“猶子”“”“猶女”。

親屬稱謂男女

⑴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男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 “孽子” “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⑵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⑶義男、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男”“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⑷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⑸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牀”“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⑹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⑺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性還可稱為“外孫女”。

親屬稱謂直系後代

兒子:簡稱“
孫子:簡稱“
曾孫(重孫):孫子的兒子。 [5] 
玄孫(元孫):曾孫的子女,自本身下數為第五代 [6] 
來孫:玄孫之子,從自身算起的第六代 [7] 
晜孫:第五世孫。 [8] 
仍孫:從自身下數到第八世孫稱仍孫。 [9] 
雲孫:從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孫。 [10] 
耳孫:《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耳孫者﹐玄孫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遠﹐但耳聞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孫﹐曾孫也。"又引晉灼曰:"耳孫﹐玄孫之曾孫也。"顏師古注:"耳孫﹐諸説不同。據《平紀》及《諸侯王表》﹐説梁孝王玄孫之耳孫。耳音仍……據《爾雅》:'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昆孫之子為仍孫。'從己而數﹐是為八葉﹐則與晉説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按﹐《類篇.耳部》:"昆孫之子為耳孫。" [11] 

親屬稱謂合稱

1、由單稱合成的:如父母、父子、母女、兄妹夫婦堂兄弟姐妹 [13]  、伯叔父母、再從姊妹
2、不能拆分的合稱:如雙親伉儷爺兒們、倆口子 [13] 
3、既可單稱,也用於合稱或關係稱:如親家連襟妯娌 [13] 

親屬稱謂另附

  • 1.家族長輩稱謂
(説明:前為稱謂——後為自稱,下同)
曾祖輩
曾祖父——曾孫男/曾孫女
曾祖母——曾孫男/曾孫女
曾祖公(丈夫的曾祖父)——曾孫媳婦
曾祖婆(丈夫的曾祖母)——曾孫媳婦
曾祖丈人(妻子的曾祖父)——曾孫女婿
曾祖丈母(妻子的曾祖母)——曾孫女婿
曾外祖父——外曾孫男/外曾孫女
曾外祖母——外曾孫男/外曾孫女
曾外祖公(丈夫的曾外祖父)——外曾孫媳婦
曾外祖婆(丈夫的曾外祖母)——外曾孫媳婦
曾外祖丈人(妻子的曾外祖父)——外曾孫女婿
曾外祖丈母(妻子的曾外祖母)——外曾孫女婿
外曾祖父——曾外孫男/曾外孫女
外曾祖母——曾外孫男/曾外孫女
外曾祖公(丈夫的外曾祖父)——曾外孫媳婦
外曾祖婆(丈夫的外曾祖母)——曾外孫媳婦
外曾祖丈人(妻子的外曾祖父)——曾外孫女婿
外曾祖丈母(妻子的外曾祖母)——曾外孫女婿
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孫男/外曾外孫女
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孫男/外曾外孫女
外曾外祖公(丈夫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孫媳婦
外曾外祖婆(丈夫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孫媳婦
外曾外祖丈人(妻子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孫女婿
外曾外祖丈母(妻子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孫女婿
祖輩
伯祖父母(父親的伯父母)——侄孫男/侄孫女
伯祖公婆(公公的伯父母)——侄孫男婦
伯祖岳父母(丈人的伯父母)——侄孫女婿
叔祖父母(父親的叔父母)——侄孫男/侄孫女
叔祖公婆(公公的叔父母)——侄孫男婦
叔祖岳父母(丈人的叔父母)——侄孫女婿
姑祖父母(父親的姑父母)——侄孫男/侄孫女
姑祖公婆(公公的姑父母)——侄孫男婦
姑祖岳父母(丈人的姑父母)——侄孫女婿
舅祖父母(父親的舅父母)——甥孫男/甥孫女
舅祖公婆(公公的舅父母)——甥孫男婦
舅祖岳父母(丈人的舅父母)——甥孫女婿
姨祖父母(父親的姨父母)——甥孫男/甥孫女
姨祖公婆(公公的姨父母)——甥孫男婦
姨祖岳父母(丈人的姨父母)——甥孫女婿
伯外祖父母(母親的伯父母)——侄外孫男/侄外孫女
伯外祖公婆(婆婆的伯父母)——侄外孫男婦
伯外祖岳父母(丈母的伯父母)——侄外孫女婿
叔外祖父母(母親的叔父母)——侄外孫男/侄外孫女
叔外祖公婆(婆婆的叔父母)——侄外孫男婦
叔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叔父母)——侄外孫女婿
姑外祖父母(母親的姑父母)——侄外孫男/侄外孫女
姑外祖公婆(婆婆的姑父母)——侄外孫男婦
姑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姑父母)——侄外孫女婿
舅外祖父母(母親的舅父母)——甥外孫男/甥外孫女
舅外祖公婆(婆婆的舅父母)——甥外孫男婦
舅外祖岳父母(丈母的舅父母)——甥外孫女婿
姨外祖父母(母親的姨父母)——甥外孫男/甥外孫女
姨外祖公婆(婆婆的姨父母)——甥外孫男婦
姨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姨父母)——甥外孫女婿
父輩
公公、婆婆(丈夫的父親、母親)——兒媳婦
丈人、丈母(妻子的父親、母親)——女婿
伯父母——侄男/侄女
伯公婆(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婦
伯岳父母(妻子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父母——侄男/侄女
叔公婆(丈夫的叔父母)——侄媳婦
叔岳父母(妻子的叔父母)——侄女婿
姑父母——侄男/侄女
姑公婆(丈夫的姑父母)——侄媳婦
姑岳父母(妻子的姑父母)——侄女婿
舅父母——甥男/甥女
舅公婆(丈夫的舅父母)——甥媳婦
舅岳父母(妻子的舅父母)——甥女婿
姨父母——甥男/甥女
姨公婆(丈夫的姨父母)——甥媳婦
姨岳父母(妻子的姨父母)——甥女婿
  • 3.家族平輩稱謂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愛人)——夫弟、夫妹
弟婦(胞弟的愛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婦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婦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婦(丈夫的弟媳)——嫂
愛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荊、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從兄、姐(伯、叔的女兒)——從弟、妹
從弟、妹(伯、叔的女兒)——從兄、姐
夫從兄(丈夫的從兄)——從弟婦
從兄嫂(丈夫的從嫂)——從弟婦
從弟(丈夫的從弟)——從兄嫂
從弟婦(丈夫的從弟媳)——從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婦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婦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輩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輩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內弟、內弟婦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內兄、內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女婿)——表內弟、表妹
內兄、嫂(妻子的哥、嫂)——內兄、嫂
內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從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 4.親戚互稱
老太姻翁、姆(親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婦
太姻翁(親家的父親)——姻侄、姻侄婦
太姻姆(親家的母親)——姻侄、姻侄婦
姻伯翁、叔翁(親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親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親家)——姻弟
姻姆(親家姆)——姻室
姻兄(親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親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親家的從、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親家的堂、侄兒)——姻家伯、姻愚叔
姻甥(親家的堂、甥兒)——姻家舅、姻愚舅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親屬稱謂演變發展

漢語的親屬稱謂在甲骨文裏就有,先秦時期已相當完備且系統化。在以後的長期使用中,由於種種原因,親屬稱謂發生了變化。作為詞彙系統的一部分,親屬稱謂與一般詞彙的詞義演變具有共性,同時也有其個性。歸納起來,漢語親屬稱謂的詞義演變大致包括稱謂系統的改變、詞形或詞義的消失、詞義的擴大或縮小、詞義的轉移、一般詞彙取得親屬稱謂義等幾種。 [15] 
首先是原有的部分稱謂已不再使用。比如古代用來稱呼祖父、祖母的“王父、王母”“大父、大母”以及稱呼父親和祖父的“翁”、稱呼長幼妾或妯娌的“姒、娣”以及“姒婦娣婦”等現在不用了。其次是產生了新稱謂,比如“爺、爹、哥、姐”等稱謂在漢代以前的文獻中尚未發現,而其重疊形式“爺爺、爹爹、哥哥、姐姐”等則更晚。 [15] 
中國古代常用稱謂詞沿革表1
三世祖
祖輩
父輩
同輩
族祖父·族祖
族子
從祖祖父·從祖→伯祖父·伯祖
從伯·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族子→再從子
從叔·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從父兄弟→堂兄弟
自己
子·→兒子·息子
弟子→侄子
從父兄弟→堂兄弟
從子→堂侄
從祖祖父·從祖→叔祖父·叔祖
從伯·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族子→再從子
從叔·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族子→再從子
注:該表為“敍稱”稱謂詞。“面稱”稱謂詞可能會含混、含蓄點,對親屬的稱呼會有所不同,此處暫不作分析討論。
注:①族兄弟可分為族兄族弟,其他同理。“(XX)”中的“XX”表示註釋內容。“→”後面的稱謂表示在此之後的同義稱謂。唐宋時有“從父兄弟—從兄弟”“從祖兄弟—再從兄弟”這樣的變化,故那時從兄弟有指代從父兄弟的情況。從父兄弟後世又有叔伯兄弟的稱法。
中國古代常用稱謂詞沿革表2
從子(從父子)→堂侄
再從孫→堂侄孫
自己
·→兒子·息子
弟子→侄子
從孫→侄孫
從子→堂侄
再從孫→堂侄孫
注:該表為“敍稱”稱謂詞。“面稱”稱謂詞可能會含混、含蓄點,對親屬的稱呼會有所不同,在此不作分析討論。
注:“堂侄孫”,在朝鮮文中也對應“再從孫”一詞。
現代家庭關係表
曾祖輩
祖輩
父母輩
平輩
小輩
孫輩
太爺爺
(太奶奶)
叔爺爺(叔奶奶)
堂)伯叔(大娘、嬸)
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堂侄、堂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堂)姑(姑父)
(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表侄、表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姑奶奶(姑爺爺)
表)伯叔姑(大娘、嬸、姑父)
爺爺
姑(姑父)
父親
哥哥(嫂子)
侄子,侄女(侄媳婦,侄女婿)
侄孫,侄孫女,侄外孫,侄外孫女(侄孫媳婦,侄孫女婿,侄外孫媳婦,侄外孫女婿)
太爺爺
(太奶奶)
奶奶
弟弟(弟妹)
伯叔(大娘、嬸)
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堂侄、堂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舅爺、姨奶(舅奶、姨爺)
表、姨表)伯叔姑(大娘、嬸、姑父)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表/姨表-侄/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妻)岳父(岳母)
自己
兒子(兒媳)
孫子、孫女(孫媳婦,孫女婿)
(夫)公公(婆婆)
女兒(女婿)
外孫、外孫女(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太姥爺
(太姥姥)
叔姥爺、姑姥姥(叔姥姥、姑姥爺)
堂、表)舅姨(舅媽、姨爸)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表/姨表-侄/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姥爺
舅姨(舅媽、姨爸)
母親
姐姐(姐夫)
外甥,外甥女(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甥孫、甥孫女(甥孫媳婦,甥孫女婿)
太姥爺
(太姥姥)
姥姥
妹妹(妹夫)
舅姥爺、姨姥(舅姥姥、姨姥爺)
表、姨表)舅姨(舅媽、姨爸)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婦,侄女婿,外甥媳婦,外甥女婿)
表/姨表-侄/甥)孫,孫女,外孫,外孫女(孫媳婦,孫女婿,外孫媳婦,外孫女婿)

親屬稱謂資料索引

1、專門篇章:爾雅·釋親》、漢《釋名·釋親屬》、魏《廣雅·釋親》、明《駢雅·釋名稱》、通雅·稱謂》。 [1]  [4] 
2、類書:《太平御覽》卷五一一至卷五二一的宗親部、高承編《事物紀原》的“帝王后妃部” [4]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 [13] 
3、文人雜記:《顏氏家訓》風操篇、朱熹《儀禮通傳經解》、錢大昕恆言錄·卷三·親屬稱謂類》 [4] 陳鱣《恆言廣證》、趙翼陔餘叢考》。
4、期刊論文:孫煒《«紅樓夢»的親屬稱謂》(1990年) [4]  、黃敏《魏晉南北朝親屬稱謂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國海濤《«世説新語»親屬稱謂詞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何秋菊《«説文»親屬稱謂研究》(湖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12]  、《試説漢語親屬稱謂的詞義演變》、馬麗《東漢魏晉南北朝親屬稱謂研究》。
5、研究文獻:陳原《社會語言學》探討配偶稱謂、林美容《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 [4]  、胡士雲《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嚴修《親屬稱謂漫談》。
6、辭書圖表:梁章鉅 鄭珍分撰《稱謂錄 親屬記》、鮑海濤/王安節編《親屬稱呼辭典》(1988) [3]  [4]  、伊藤長胤《釋親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社會學彩插。
相關。文人雜記:劉知幾《史通》稱謂篇、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一三稱謂篇。論文:邢慎寶《魏晉南北朝石刻稱謂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文獻:馬麗 《«三國志»稱謂詞研究》、王定翔《民間稱謂》、牛志平/姚兆女《唐人稱謂》。辭書:梅家駒等編《同義詞詞林》(親人·眷屬部分) [13] 周象明《稱謂考辨》 [4] 王火/王學元編《漢語稱謂詞典》(1988)、蔡希芹編《中國稱謂辭典》(1994)、吉常宏主編《漢語稱謂大詞典》(2001,354萬字) [3]  [14] 
參考資料
  • 1.    胡士雲.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
  • 2.    吳飛:從喪服制度看“差序格局” ——對一個經典概念的再反思  .觀察者網[引用日期2014-04-08]
  • 3.    姚權貴.漢語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及其詞彙分析[J].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7,(1)
  • 4.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中華書局,2008:1-6,109
  • 5.    曾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6.    玄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7.    來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8.    晜孫的解釋|晜孫的意思|漢典“晜孫”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1-08-29]
  • 9.    仍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10.    雲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11.    耳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9]
  • 12.    魯春林.明--民國時期方誌所見親屬稱謂詞整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87
  • 13.    王安節,鮑海濤.漢語親屬稱謂分類説略[J].松遼學刊,1990,(2)
  • 14.    馬麗.稱謂詞研究與稱謂辭典——以《漢語稱謂大詞典》為例[J].浙江學刊,2012,(2)
  • 15.    廖小曼,甘於恩.漢語親屬稱謂問題與嶺南語言資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