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視崖

鎖定
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中文名
視崖
外文名
Visual Cliff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發展心理學

視崖理論假設

如果你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説,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視崖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能造成視覺上的視崖,而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懸崖存在。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在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

視崖研究方法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
請注意,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

視崖結果與討論

在研究中 9 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 27 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 3名嬰兒極為猶豫的爬過視崖的邊緣。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為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無疑問的。
這些研究結果能證明人類知覺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習得的的嗎?明顯不能!這是因為這項研究中所有嬰兒至少已經有了 6個月的生活經歷,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能通過嘗試和錯誤而學會了知覺深度。然而 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不具備自主運動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試驗。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種動物作為實驗參照的原因。眾所周知,大部分非人類的動物獲得自主運動的能力比人類嬰兒要早得多。動物測試的結果很有趣——不同種類動物知覺深度能力的發展與他們的生存需要有關。
例如,小鳥出殼後就必須馬上開始自己覓食。當研究者把出生不足 24 小時的小雞放在視崖上接受測試時,它們從不會犯跌下深淵的錯誤。
小山羊和小綿羊在出生後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從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們對視崖的反映和小雞一樣準確而可預測,一次錯誤也沒有。當研究者把一隻出生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的一側玻璃板上時,它變的驚恐呆滯,表現出防禦性姿態。隨後,如果把它推向淺的一側,它變得輕鬆自在,並跳上看似堅實的表面。
而對於小老鼠則是另一回事了。它們對淺灘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偏好。吉布森和沃克認為:小老鼠對視覺的依賴性不大。實際上,它們的視覺系統不夠發達。它們在夜間活動,因而它們靠嗅覺尋找食物,在黑暗中運動時靠鼻子上堅硬的觸鬚感知物體。所以當一隻小老鼠被放在中間地帶時,它不被視崖所欺騙,因為它不是用視覺來決定走哪條路的。對小老鼠的觸鬚而言,深測和淺測的玻璃在感覺上沒有區別,所以小老鼠離開中間地帶走向深測的幾率與淺測相同。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們所有的觀察結果和進化論完全一致。也就是説,所有種類的動物,如果它們要生存,就必須在能夠獨立行動時發展感知深度能力。對人類來説,這種能力到6 個月左右才會出現;但是對於雞、羊來説,這種能力幾乎是一以出生(一天之內)就出現了;而對於老鼠、貓和狗來説,大約在 4周時出現這種能力。因此作者得出結論: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因為,如果通過嘗試錯誤而獲得這種能力,可能會帶來過多潛在的、致命的危險。
那麼,如果説我們在生理上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為什麼仍會有那麼多兒童摔跤呢?吉布森和沃克解釋説,這是因為嬰兒的深度知覺能力比他們的行動技能成熟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