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見智見仁

鎖定
見智見仁(jiàn zhì jiàn rén),是漢語中的一則成語,出自《周易·繫辭上》。 [1-2] 
這則成語意指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其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等。 [1]  [3] 
中文名
見智見仁
拼    音
jiàn zhì jiàn rén
近義詞
眾説紛紜
反義詞
所見略同
出    處
《周易》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

見智見仁成語出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見智見仁”,也作“見仁見智”。 [1-2] 

見智見仁成語故事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帶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古兇。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在《周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説:“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 [4] 

見智見仁成語寓意

莎士比亞説: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立場不同、角度相異,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也必然會有所不同。差異的存在是導致分歧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在看待問題,還是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都不能強迫他人去接受你的觀點、用你認為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樣只會導致矛盾的進一步加深,甚至會爆發更嚴重的衝突。相反,人們應該學會接受差異與不同,不要一味地苛求別人遵從自己的意願,而是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多傾聽他人的想法。也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想法的侷限性,從而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 [4] 

見智見仁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見智見仁”指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則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定語等。 [2-3] 
運用示例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卷六:“《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智見仁,理原一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