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龕石窟造像

鎖定
西龕石窟造像在四川巴中縣城西兩公里之西華山中。西華山,古名鳳谷山。地處城守鄉一村。現存造像59龕,1900餘軀,分佈在西龕寺、流懷池和龍日寺三地。三處造像,混為一體,組成了雕龕玲瓏、規模宏大的石窟羣。
中文名
西龕石窟造像
地理位置
四川巴中市巴州區 [1] 
著名景點
“釋迦牟尼佛”
著名景點
“彌勒佛”
“阿彌陀佛”等
始    於
隋代

目錄

西龕石窟造像起源

西龕石窟,始於隋代,多為唐代作品。第10號窟之右壁有“開元三元”(公元715年)的題記。第16號窟有“檢得大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造前件古像。永平三年院主僧傅芝記”的題記,還有乾符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題記等。

西龕石窟造像組成

西龕石窟系佛教造像藝術。其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龍神八部”、“千佛本身故事”、“西方淨土變”等。第16號系隋代窟。窟高310、寬210、深240釐米。現存造像57軀,屋形窟。正壁主尊佛像已風化。二弟子侍立兩則,並雕有鏤空的菩提樹。正壁及兩側壁有菩薩及護法神像二十餘尊。內龕楣上刻有七佛及6尊伎樂天。外龕楣雕有忍冬、獅等紋飾的六幅富麗多彩的圖案。龕柱上有高浮雕的龍。窟外有二天王、二力士,力士身着長裙,腰細肩寬,獨具一格。在窟頂有四個飛天,有的手託供物,有的手彈琵琶,身著飄帶飛舞,形象優美動人。第35號為“西方淨土變”窟。初唐作品。主尊阿彌陀佛已風化。窟之正壁有四處高浮雕的樓台殿閣,並且欄杆相接,六個天女倚着欄杆眺望,八個伎樂天神十分得意的吹奏樂器,構成了氣象萬千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實際上是人間帝王貴族生活的再現和昇華。尤為珍貴的是有斗拱雕刻的樓台殿閣,它是南北朝至唐代建築的實物再現。
西龕石窟藝術,刀法洗煉,多彩多姿。菩薩,天神像衣飾華麗,裝飾圖案工整巧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