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險大塘

鎖定
西險大塘系東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於杭州之西,堤塘險要,為杭城及杭嘉湖的西部屏障,東與錢塘江堤塘相對,故稱西險大塘 [4] 
西險大塘依東苕溪右岸而建,始於餘杭南湖分洪閘,終於德清大閘,全長44.6公里 [3] 
中文名
西險大塘
全    長
44.6公里
起    點
餘杭南湖分洪閘
終    點
德清大閘

西險大塘歷史沿革

西險大塘為餘杭歷代重要水利工程,自東漢熹平二年餘杭縣令陳渾築東苕溪南岸大塘以來,歷朝歷代都頗為重視。到了明代,堤塘整治技術逐漸改進,然限於條件,西險大塘仍經常出現險情和坍塘圮閘,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明永樂元年(1403)至清光緒八年(1882)發生的14次:
明永樂年間,化灣閘圮;正統十年,化灣塘閘圮;景泰七年,瓶窯塘圮;成化七年,化灣塘決;萬曆三十六年,化灣閘圮,南湖塘溢決;萬曆三十七年,南湖諸堤皆決。清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閘圮;乾隆四十年,大雲灣塘大潰;嘉慶十六年,羊山塘坍陷;道光三年,唐家渡塘沖塌;道光八年,壓沙塘,大雲灣塘坍潰;道光二十九年,大雲灣塘,化灣塘,安溪陡門大崩;道光三十年,爛泥灣塘,化灣塘,羊山塘,龍崗塘,下陵林塘,唐家渡塘,安溪陡門衝坍;光緒八年,化灣塘,羊山塘,龍崗塘衝圮。
西險大塘屢塌又屢修,綿延幾千年,可總是縛不住東苕溪洪水這條孽龍。只有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真正迎來了它大規模整修加固的黃金時代
1949年~1983年整修加固。
1949年7月餘杭縣人民政府剛剛成立,就對西險大塘進行拋石、打樁、修補。此後,對大塘年年進行歲修。1963年特大洪水來襲,瓶窯水位達8.63米,超過歷史最高水位,為預防更大的洪水出現,省水利電力廳提出大塘堤頂高程按最高洪水位超高一米,要求達到餘杭11.58米,瓶窯9.62米,勞家陡門7.82米,堤頂寬4米,邊坡1:2-1:2.5,內坡平台寬3-5米,高於田面l米的要求,當年冬至次年春全縣發動2萬多人上塘,連歷來沒有大塘培修加固任務的臨平區也發260人支援維修與大塘連接處之南湖堤塘。
1983年~1995年一期加固工程。
1983年6~7月洪水,瓶窯水位達到歷史最高的8.5米,西險大塘發生滑坡6處,堤腳坍方18處,堤頂裂縫3處,滲漏18處,大小漏洞95處,大澗陡門、烏麻陡門出現險情。洪水過後組織搶修,到年底完成背水坡腳石渣平台3600米,堤腳砌石6308米,導滲溝609米,共完成土方4.67萬立方米,石方0.68萬立方米,填築石渣4.6萬噸。1984年“6·13”洪水,瓶窯水位達8.97米,部分地段發生滑坡、坍方、滲漏,而上年修築的坡腳石碴平台效果良好。為確保度汛安全,省水利廳撥搶險經費95萬元,餘杭縣組織搶險加固,完成填築石渣6.35萬立方米,漿砌塊石1.27萬立方米,土方10.61萬立方米。1984年洪水後,省水利廳提出實施西險大塘一期加固工程,防洪標準20年一遇。確定沿塘主要代表點20年一遇洪水位。
1995年~2001年二期加固工程。
省市政府根據國家治理太湖的總體規劃,又要求按百年一遇洪水標準對西險大塘進行全線加高加固和防滲處理、退堤還溪的二期工程建設。至2005年底第二期加固工程完工,並於2007年8月通過了由省水利廳主持的竣工驗收。西險大塘經一期、二期加固加高,並於2005年7月至11月全線澆築瀝青混凝土路面,用作防汛公路。西險大塘二期工程完工後,整個東苕溪內部防洪體系得到完善,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攔、滯、御、導、排的防洪體系,但堤防結構單薄,存在的滲漏、滑坡等風險隱患並沒有根除 [4-5] 
西線大塘沿岸風光

西險大塘建設規劃

2022年8月31日,杭城西北部,東苕溪右岸,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施工現場,杭州市重大水利工程現場調度推進會暨東苕溪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開工活動在此舉行。西險大塘作為拱衞杭城乃至杭嘉湖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其達標加固工程計劃將防洪標準由原設計的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 [1] 
2022年9月,東苕溪防洪後續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開工,項目位於杭州市西北部,東苕溪右岸。主要針對西險大塘堤防結構單薄,存在的滲漏、滑坡等風險隱患問題,採取堤身拼寬、全線防滲、固基增穩等措施,達標加固西險大塘杭州段、中橋塘等堤防共52.9公里,同時新建南湖樞紐1座,改建沿線配套閘站7座等。建設工期2022-2024年。
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提升區域防控能力,提高城市安全係數。同時,工程將統籌兼顧沿線原有水源保護區、蓄滯洪區、橋樑交通等的交叉功能,打通生態通道、增強景觀體驗、延續地域文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