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

鎖定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是德國詩人、作家亨利希·海涅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寫出紡織工人們對德意志國家制度的憤恨,並從“上帝”“國王”“祖國”三個方面具體展開紡織工人們“織進去的三重詛咒”,塑造了辛勤勞動、滿腔悲憤但已徹底覺醒、具有強烈階級意識與高昂戰鬥情緒的紡織工人羣像。
該詩構思新穎,立意巧妙,運用了民歌中反覆詠唱的手法,表現了工人們想要埋葬舊世界、舊制度的高昂的戰鬥激情,被譽為“德國的馬賽曲”。 [1] 
作品名稱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
外文名
Die schlesischen Weber
作    者
亨利希·海涅
作品出處
《前進報》
文學體裁
詩歌
創作時間
1844年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作品原文

Sie sitzen am Webstuhl und fletschen die Zähne:
Deutschland, wir weben dein Leichentuch,
Wir weben hinein den dreifachen Fluch -
Wir weben, wir weben!
Ein Fluch dem Gotte, zu dem wir gebeten
In Winterskälte und Hungersnöten;
Wir haben vergebens gehofft und geharrt,
Er hat uns geäfft und gefoppt und genarrt -
Wir weben, wir weben!
Ein Fluch dem König, dem König der Reichen,
Den unser Elend nicht konnte erweichen,
Der den letzten Groschen von uns erpreßt
Und uns wie Hunde erschießen läßt -
Wir weben, wir weben!
Ein Fluch dem falschen Vaterlande,
Wo nur gedeihen Schmach und Schande,
Wo jede Blume früh geknickt,
Wo Fäulnis und Moder den Wurm erquickt -
Wir weben, wir weben!
Das Schiffchen fliegt, der Webstuhl kracht,
Wir weben emsig Tag und Nacht -
Altdeutschland, wir weben dein Leichentuch -
wir weben hinein den dreifachen Fluch -
Wir weben, wir weben! [2]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中文譯文

憂鬱的眼裏沒有眼淚,
他們坐在織機旁,咬牙切齒:
“德意志,我們在織你的屍布,
我們織進去三重的詛咒——
我們織,我們織!
“一重詛咒給那個上帝,
飢寒交迫時我們向他求祈;
我們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對我們只是愚弄和欺騙——
我們織,我們織!
“一重詛咒給闊人們的國王,
我們的苦難不能感動他的心腸,
他榨取我們的最後一個錢幣,
還把我們象狗一樣槍斃——
我們織,我們織!
“一重詛咒給虛假的祖國,
這裏只繁榮着恥辱和罪惡,
這裏花朵未開就遭到摧折,
腐屍和糞土養着蛆蟲生活——
我們織,我們織!
梭子在飛,織機在響,
我們織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們在織你的屍布,
我們織進去三重的詛咒
我們織,我們織! [1]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創作背景

西里西亞當時屬於德國(現為波蘭領土),紡織工業發達,但機械操作水平很低。19世紀40年代初期,英國紡織工業用機器進行生產,產品大量傾銷歐洲大陸。德國企業主為了和英國資本家競爭,大量削減工人本就不高的工資,引起了工人們的憤怒。1844年6月4日,西里西亞紡織中心波德斯瓦爾道鎮的紡織工人,唱着自己編寫的《織工歌》,揭露資本家的罪惡,不料,竟遭到毒打和拘捕。被激怒的工人們搗毀了廠主的住宅和廠房,燒掉票據,爆發了反對資本家和封建勢力雙重壓迫的起義,遭到反動派的血腥鎮壓。為了聲援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革命鬥爭,海涅立即寫下了這首詩,發表於1844年7月由馬克思編輯的《前進報》上。 [1]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作品鑑賞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主題思想

詩歌通過織布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辛勤勞動、滿腔悲憤但已徹底覺醒、具有強烈階級意識與高昂戰鬥情緒的紡織工人羣像。工人們已意識到自己是在為老德意志織屍布,即為徹底埋葬舊制度做着有力的準備。全詩共五節,大約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節,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紡織工人們對德意志國家制度的憤恨,並開宗明義地點出“織進去三重的詛咒”。這裏的紡織工人不再是逆來順受、麻木不仁的消極受難者,而是具有獨立意識和戰鬥精神的勞動者。他們憂鬱但沒有眼淚,心胸裏燃燒着因受剝削、受欺壓而燃起的滿腔怒火,對舊世界切齒痛恨,以至感到自己不是在進行一般的勞動,而是在為德意志織屍布,並且織進去了滿腔的憤恨和三重詛咒。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第四詩節,從三個方面具體展開三重詛咒。長期以來,德國統治者以“上帝”“國王”“祖國”這些“神聖”概念來欺騙、愚弄人民,這首詩正是針對這三者發出詛咒,並揭露其反動實質。恩格斯曾把這首詩譯成英語,寄給《新道德世界》雜誌,並寫了如下推薦詞:“我只指出一點,那就是這首歌暗中針對着1813年普魯士人的戰鬥叫囂:‘國王與祖國與上帝同在!'這種叫囂從那時起就是保皇黨人心愛的口號。”第二節寫的是第一重詛咒,矛頭直指上帝。千百年來,歐洲統治階級總是將基督教作為麻痹人民的精神鴉片。基督教宣傳上帝是世界萬事萬物的創造者,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犯了大罪,人類的後代因此天生有罪(即“原罪”)。為贖免“原始的罪惡”,人類在這世上必須虔誠地信仰上帝,禁絕一切慾望,以寬恕仁愛待人,以求得上帝的恩賜,擺脱人世的痛苦。詩歌揭露了統治者的欺騙和宗教的虛幻——工人們虔誠地信仰上帝,一再祈求上帝,卻絲毫沒有得到統治者的仁愛,現狀毫無改善,自己還是飢寒交迫。工人們明確意識到,上帝對他們“只是愚弄和欺騙”,他們詛咒上帝,力求砸碎這一精神枷鎖,自己拯救自己。這已隱隱有後來《國際歌》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人類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的思想。
第三節寫第二重詛咒,鋒芒對準作為德意志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國王國王,一國之王,按理説,他關心的應該是全體子民,然而,在階級社會里,一切都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工人們發現,他只是闊人們的國王,他不但不關心貧窮人民的苦難,反而榨取他們“最後的一個錢幣”,還把他們“像狗一樣槍斃”,這就揭穿了國王及其統治機構的反人民的實質。
第四節寫第三重詛咒,揭穿“祖國”的欺騙性。祖國,是先人們披荊斬棘地開拓、流血流汗地奮鬥的成果,也是後人們生長並接受其文化乳汁哺育的棲息地。人們普遍熱愛祖國,就像熱愛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家。統治者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心理,把自己打扮成祖國的代表或化身,在自己與祖國之間畫等號,在不知不覺中以政治、功利的“國家”替換了文化、情感的“祖國”。他們拼命宣揚愛國主義,讓人民全心全意地熱愛祖國,為祖國(實際上是為統治者)奉獻一切——物質、情感、才智乃至生命。而他們卻心安理得地高高在上、尸位素餐,甚至拉幫結派、爭權奪利、貪贓枉法、以權謀私。工人們深刻地認識到這只是“虛假的祖國”“只繁榮着恥辱和罪惡”。在這裏,花朵還沒開放就被摧折,統治者的蛆蟲生活全靠“腐屍和糞土”來供養。因此,他們詛咒這個“祖國”早日壽終正寢,裹上屍布。
第三部分是第五節,呼應開頭,再次描繪勞動場面,進一步深化工人們想要埋葬舊世界、舊制度的高昂的戰鬥激情。 [1]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藝術特色

該詩的藝術特點有三:第一,構思新穎,立意巧妙。這首詩本是詩人為聲援西里西亞工人起義而寫,但沒有一字寫到起義或起義的被鎮壓,也未直接讚頌起義工人,而是巧妙地攝取了紡織工人一邊織布一邊詛咒這一既連接着過去又包含着現在的勞動瞬間來寫工人精神上的覺醒,並且把工人所織的布視為編織着三重詛咒的、用來埋葬德意志的“屍布”,從而徹底否定了統治者賴以支撐的上帝、國王、祖國。相較於直寫起義更為新穎、巧妙,也更為深刻,更具戰鬥的鼓動性。第二,以人物造型(如第一節通過“憂鬱的”眼睛“沒有眼淚”“坐在織機旁”咬牙切齒等塑造工人形象)、心理分析(如第二節工人意識到上帝的愚弄和欺騙)、場面描繪(如第五節“梭子在飛,織機在響”的日夜紡織場面)、人物直接敍述等手法塑造了已經覺醒且充滿戰鬥激情的工人羣像。第三,出色地運用了民歌中反覆詠唱的手法,每一節都以“我們織!我們織!”結尾,使詩歌前呼後應、形式整齊、鏗鏘有力。 [1]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外界評價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的德文原文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詩歌之一,這首詩暗中針對着1813年普魯士人的戰鬥叫囂:“國王和祖國與上帝同在!”。 [3]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作者簡介

亨利希·海涅(1797—1856) ,德國詩人,生於杜塞爾多夫的猶太商人家庭。1819年在波恩大學學法律。1821年至1830年至德國各地、波蘭、英國、意大利旅行。法國1830年革命爆發後,他來到巴黎。1843年認識馬克思,受到影響。晚年癱瘓,在巴黎逝世。重要作品有《哈爾茨山遊記》(1824)、《歌集》(1827)、《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 )、《羅曼採羅》(1851)。海涅批判德國乃至歐洲的社會現實,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諷刺辛辣,譬喻機智,喜愛民間傳説。 [4] 
參考資料
  • 1.    曾思藝著,世界名詩鑑賞,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01,第143-147頁
  • 2.    Alfred Max Uhlmann.Heinrich Heine: Sein Leben in Bilden: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64:48
  •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590
  • 4.    鄭克魯編選,外國文學作品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08,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