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遞村

鎖定
西遞村,安徽省黟縣西遞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黃山南麓、黟縣盆地南側, [1]  村域面積10.7平方千米。 [2]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代初期。 [3] 
西遞村整體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佈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西遞村文化底藴深厚,擁有徽州三雕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5] 
2000年,以西遞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  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2003年11月,西遞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8]  2011年5月5日,西遞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9]  2012年12月17日,西遞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10]  2020年8月26日,西遞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1]  2021年12月,入選聯合國首批“最佳旅遊鄉村”名單。 [26] 
中文名
西遞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安徽省黟縣西遞鎮
村域面積
10.7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北宋皇佑年間
主要產業
旅遊業、農業
主要景點
胡文光牌樓、敬愛堂、走馬樓、曠古齋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西遞村村落歷史

西遞村
西遞村(6張)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代初期。 [2] 
據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昌翼公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温)叛逆,逼迫遷都西安於河南洛陽,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遊於陝,受朝廷重託,秘密將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始祖。
北宋皇佑年間(又有元豐年間一説),胡昌翼第五代孫胡仕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地羣山環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於西遞,從此在西遞耕讀並舉,繁衍生息。
宋代,黟立四鄉二十里,西遞村屬新政鄉明德里。
西遞村 西遞村
明代,以裏為都,黟縣設四鄉十二都,鄉名未變。西遞村為新政鄉六都(稱西遞為裏六都),沿至清末。
明清時期,西遞村周邊有奢公坑、何村、上元學堂、社屋山、冬生塢、九都嶺(新娘房)、天燈柱、天燈老爺、清福庵、洪家塢、青雲庵、前山、高庵(鍾塢)等小村落。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西遞村胡學梓捐資將漁亭永濟橋(河西岸)、通濟橋為石橋(河東岸)相接為一橋。
民國時期,黟縣改為區鄉建制。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資料顯示,黟縣設3區1鎮8鄉,西遞村屬二區,西虹鄉管轄,下設保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區設1鎮5鄉,西遞村為東文鄉屬轄,下仍設保甲。
1949年6月,黟縣廢除保甲制,建立鄉人民政權,全縣設碧陽、漁亭、際村、東文、碧芙、武林6鄉(鎮),下轄行政村。後撤鄉設碧陽、漁亭、古築、際村4區。7月間,撤區復設6鄉。西遞村為東文鄉西遞行政村。
1950年,黟縣改設5個區,下設行政村,西遞村為二區西遞行政村。
西遞村 西遞村
1952年5月30日,黟縣調整行政區劃,西遞行政村改為西遞鄉。
1954年冬至1956年冬,農業合作化時期,西遞鄉成立有三聯、一心、五星、同力、同裕、新民、株林7個初級社。
1956年2月,黟縣撤區並鄉,西遞鄉與潭虞、葉源、靄峯三鄉合併,成立東源鄉。
1956年冬,西遞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西遞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生產隊、作業組。
西遞村 西遞村
1958年9月,西遞鄉撤鄉鎮改制,成立紅旗人民公社,西遞村為生產大隊。
1959年4月,黟縣併入祁門,公社未動,更名黟城人民公社。原東源鄉劃為東源管理區。
1983年9月29日,公社體制改革,實行黨、政、企分開,東源人民公社改東源鄉人民政府。
1983年至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恢復鄉鎮人民政府。東源人民公社改為東源鄉,西遞村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4年12月,由黟縣文物管理所主持維修的西遞刺史石坊工程竣工。
1986年4月,西遞村籌集資金45萬元,架通高低壓輸電線路80華里,實現村村通電。
1986年9月,西遞村成立西遞旅遊景點管理處。
1998年12月,東源鄉更名西遞鎮。現西遞行政村由西遞、株嶺下2個自然村組成,下轄1、2、3、4、5、6、大興、大立、大同9個村民小組。 [3] 
2016年,黟縣深化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開展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行動,實施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等8處國保古建築綜合修繕工程,啓動西遞古建築羣消防安防工程。 [12]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地理環境

西遞村位置境域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距黃山風景區40千米,地理座標為東經117°38′,北緯30°11′,村域面積110.7平方千米。 [2] 

西遞村地形地貌

西遞村坐落於黃山南麓,黟縣盆地南側,南北為山嶺所夾,地處丘陵間相對平坦處,整個村落東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 [1-2]  [13] 
西遞村古圖 西遞村古圖

西遞村土壤狀況

西遞村土壤分佈為中低山地大部分為黃壤,山地黃棕壤,土層較厚,石礫含量較高,透水透氣性能良好,肥力較高,有利於木、茶、桑和藥材生長;丘陵地帶多為紅壤和紫色土,質地粘重,酸性,肥力較差。 [1] 

西遞村氣候條件

西遞村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偏低;雲霧多、濕度大;夏多洪、秋易旱,冬季有低温寒潮。 [14]  年平均氣温15.8℃,年均降水量1686毫米,無霜期212—213天,光熱條件好。 [1] 

西遞村水文特徵

西遞村有三條溪水自東向西,至村中合為一條溪流流向西處。 [1]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植物資源

西遞村境內植物分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大門類。有喬、灌木樹種和地衣植物,有些屬國家二、三類珍稀樹木,如銀杏、杜仲等;優良用材林種有銀杏、杉木、柳杉、馬尾松、柏木、黃檀、樟、檫、青岡櫟、紫楠、紅楠、苦櫧、楓香及毛竹、短穗竹等;經濟林樹種有油桐、油茶、烏桕、山蒼籽、薄荷、留蘭香、獼猴桃、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藥用植物有桅子、積殼(實)、金銀花、梅花、半夏、貢菊花、黃山前胡、天門冬、杜仲、厚朴等。全村森林覆蓋率達77%。 [1] 

西遞村村落特色

西遞村選址理念

西遞村
西遞村(66張)
徽州村落對選址很重視,典型佈局是“枕山、環水、面屏”。西遞村“眾星皆拱北,諸水盡朝東,今東水西流,其地主富。” [13] 
西遞村坐落於黃山南麓,背靠羅峯山、石獅山,南面對案山南山塢,南北山在此迴環形成一處山坳。西遞村村內有三條溪水交匯,自北向南分別為金溪、前邊溪、後邊溪。 [1-2] 
《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載:“壬派五世祖道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爰攜堪輿家入西川境,便觀形勢,有虎阜前蹲,羅峯拱秀,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風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遷來其間”。 [13]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空間佈局

西遞村 西遞村
在佈局上,西遞村呈舟船形狀,鱗次櫛比的户户民居,如大船的一間間船艙,村頭的牌坊及大樹宛如桅杆與風帆,附近的農田、湖田簇擁着村莊,好似大船停泊在港灣。 [15]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除三條主街之外其他主要是南北向的小巷,巷道、溪流、建築佈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 [1]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建築特色

西遞村
西遞村(3張)
西遞村存有明清民居300餘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這些古民居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徽派建築典範, [16]  西遞村享有“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之譽。
西遞村古民居有着豐富的體型輪廓,樸素淡雅的建築色調。其外部體型輪廓比例和諧,一般都是青瓦、白牆,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給人以清新雋逸、淡雅明快的美感。“馬頭牆”(俗稱“封火牆”,原為防火需要)的設置是西遞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打破了一般牆面的單調,增加了建築的美感。
西遞村平面佈局規整,天井庭院緊湊通融,古民居平面多作內向方形佈局,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卧室,左右對稱。圍繞扁長形的天井構成三合院基本單元,基本單元一進一進地向縱深方向發展,形成二進堂、三進堂、四進堂甚至五進堂。後進高於前進,一堂高於一堂,有利於形成穿堂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天井是住宅羣體的生長點,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採光、通風之實用。由於屋面檐口都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為“四水歸堂”,是徽商“聚財氣”、“肥水不流外地”思想的建築外化。 [17] 
西遞村馬頭牆 西遞村馬頭牆

西遞村經濟社會

西遞村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西遞村户籍人口為1200人,常住人口為1360人,主要民族為漢。 [2] 

西遞村經濟

2017年,西遞村實現旅遊直接收入4870萬元,以“旅遊+”為主線,加速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對徽韻西遞、西遞田園風光修復等重點項目完成專項投資。 [18] 
2018年,西遞村依託電子商務的發展,成功申報省級“農村電商示範村”,利用“互聯網+旅遊”的模式,帶動農產品和工藝品銷售。 [19]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西遞村主要產業為旅遊業、農業,村集體年收入為7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8000元。 [2] 

西遞村鄉村旅遊

20世紀八十年代末,西遞村開始發展鄉村旅遊,以徽派傳統古建築和田園風光吸引了大量遊客。西遞村通過探索文化遺產在保護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從一個欠發達的村莊轉變為國內外知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26]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主要景點

西遞村綜述

西遞村中保存較完好明清民居為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主要景點有胡文光牌樓、追慕堂、篤誼庭、敬愛堂、走馬樓、曠古齋、瑞玉庭、篤敬堂、桃李園、西園、東園、惇仁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大夫第、迪吉堂等。 [1]  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胡文光牌樓

胡文光牌樓
胡文光牌樓(13張)
胡文光牌樓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俗稱“西遞牌樓”,座落於西遞鎮西遞村口處,建築佔地長15.75米,寬8.1米,面積為127.6平方米。為三間四柱五樓建築格式,是朝廷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績卓著而恩賜其在自己家鄉豎建。牌樓高12.3米、寬9.95米,用黟縣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長方形石墩,兩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裝飾,中間兩根前後雕有兩對倒匍石獅,為枋柱支腳,造型逼真。牌樓為鏤空浮雕,工藝精湛,神采各異,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圖”、“鹿鶴同春圖”、“虎豹呈威圖”、“五獅戲珠圖”、文臣武將、“八仙”,牌樓脊頭三對鰲魚觸鬚暈動,造型別致美觀。牌樓東西面匾額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 [1] 
胡文光牌樓 胡文光牌樓

西遞村追慕堂

追慕堂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為明經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 [1] 
追慕堂屋頂為飛檐翹角,八字型大門樓,檐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牆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製成,堂內有李世明的功臣畫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

西遞村篤誼庭

篤誼庭又稱枕石小築,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原為正三品通議大夫,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貫三之幼子,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鏞之婿胡元熙的故居。庭院大門為磚砌八字門樓,上嵌磚雕“紫氣東來”橫額,大門裏向門亭嵌有畫軸形石雕門額“枕石小築”四字。門亭兩側建有花瓶,綠葉形小門洞,分別嵌有“玉壺”、“鶯春”磚雕門額,內設當年主人供花木過冬的温室。 [1] 

西遞村敬愛堂

敬愛堂
敬愛堂(2張)
敬愛堂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面積1800多平方米。堂前置飛檐翹角門樓;中設祭祀大廳,上下庭間開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廡,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後為樓閣建築,樓下作為先人父母的享堂,樓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愛堂原為明經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愛堂”。 [1] 
敬愛堂祭祀大廳下庭的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映襯,承託規整的樑架。梁檁懸掛着“天恩重沐”、“上國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塊金字古匾,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懸掛着祖宗的畫像,上懸匾額“百代蒸嘗”。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師椅,兩邊縱列兩排羅漢椅、案,廳前還有一大几案,用於祭祀時放置祭品。上庭之後為樓式建築的供奉廳,供奉列祖宗神位。

西遞村走馬樓

走馬樓 走馬樓
走馬樓,又名凌雲閣,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明經胡氏二十四世祖、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官授正三品、通議大夫胡貫三為迎接三朝元老(清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宰相親家曹振鏞(歙縣雄村人)而趕建。 [1] 
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佈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蹟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綵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裏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16] 
走馬樓 走馬樓

西遞村曠古齋

曠古齋
曠古齋(3張)
曠古齋建於清康熙年間,房子原主人是位“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 [1] 
曠古齋是一座由庭院、花園和多單元房子組成的私家宅院。門樓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前樓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古徽州風格,正面板牆上方懸掛的是一塊隸書宇大匾“曠古齋”,匾額下是中堂畫,畫兩邊有兩副古對聯,其中一副是“孝悌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這是一幅改字聯,其中把“孝悌”寫為“孝弟”,更擴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豎出了頭,以示多讀詩書早日出人頭地之意。

西遞村瑞玉庭

瑞玉庭 瑞玉庭
瑞玉庭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房子原主人是位徽商,其佈局處處圍繞一個“商”字,以體現主人身份和追求。庭院門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塊元寶式的磚雕,刻有“富貴”二字,右牆上刻有“履道含和”四個大字;廳堂天井有“四水歸堂”之含意;天井四周雀替上的四季花鳥圖,廳堂太師壁兩側走廊過道上各有一個“商”字造型。廳堂的柱子上懸掛着“傳家之道”、“修身之道”和“經商之道”三副楹聯。此外在廳堂右廂房的板壁上還有祖宗家訓和治家格言。 [1] 

西遞村篤敬堂

篤敬堂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原為胡貫三之孫,胡如川之子胡積堂居住。廳堂上最為醒目的便是胡氏廿六世祖胡積堂的遺像,從他的頂戴(藍寶石頂)和補服(胸繡“孔雀”)識別,為正三品文官,遺容的兩邊堂柱上掛有一副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1] 

西遞村桃李園

桃李園建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是由一儒一商兩兄弟共同構思營造,三進二樓結構。前廳木雕鏤空的樓裙嵌着“福、祿、壽、喜”四個大字,作為接待貴賓外客;中廳內有徽派建築的獨特設計——“樓上井”,用於採光和通風之用;後廳左右兩側的板壁上各裝有六塊木雕屏門,全文漆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為古黟書法家黃元治手筆。 [1] 

西遞村西園

西園 西園
西園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四品官河南開封知府胡文照(號星閣)故居。大門是磚砌的八字門樓。院內住宅為三個三間單元的聯株建築,用磚雕漏窗隔成前中後三院,既為分開的獨體,又是相連的完整。二進庭院住宅大門兩側牆上各嵌有一個石雕漏窗,左邊“松石圖”,右邊“竹梅圖”,其構思之生動,雕刻之精湛,為西遞村三絕(磚、石、木雕)中的一絕——石雕。後進園門上有“種春圃”和“井花香處”兩塊石雕眉刻。 [1] 
西園庭院建築以漏窗借景傳情。進入園內,右側是三幢樓房一字擺開,它們由一個長方的庭院連為一個整體,中間用大的磚雕漏窗以及形態各異的門洞隔開,分為前園、中園、後園,園中栽種花卉,設有假山、魚池。

西遞村東園

東園 東園
東園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為胡文照的祖居,現為胡貫三的後裔居住。東園門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抬頭見“善”之諧音,左牆上嵌砌着“葉”形石漏窗,其意為主人要葉落歸根。對面有一題額眉刻,叫“百可園”。東園包括正廳、前廳、涼廳三進廳堂。正廳為厚光堂,用於接見貴客之用;前廳為接待親眷內賓,涼廳為書廳,既是主人書屋又是家庭塾堂。天井的牆壁上刻有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陳鴻壽所書行草“結自得趣”四個大字。 [1] 

西遞村惇仁堂

惇仁堂 惇仁堂
惇仁堂建於康熙末年,為明經胡氏二十三世祖胡應海、二十四世祖胡貫三父子兩代的故居。房屋呈五開間兩廂二樓結構,現為胡貫三嫡系三十世兒孫居住。廳堂兩側各有兩間卧房相通,古稱“聯珠房”;廳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稱“母”天井;兩側廂房也有一個類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稱“子”天井。這在西遞村眾多的古民居中獨有的。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胡貫三之玄孫媳婦黃杏仙女士在此房辦起了黟縣第一所女子學校——西遞崇德女校。 [1] 
惇仁堂,位於“大夫第”後弄,“敬愛堂”上首,濱臨前邊溪。後半部平頂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為頂,並高於後半部,以確保天井光線直接照射到廳堂的太師壁。“惇仁堂”匾額高懸太師壁上方,是清嘉慶年間自稱“菊叟”的汪承霈手書。廳堂上懸掛木刻楹聯兩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壽本乎仁,樂生於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

西遞村履福堂

履福堂建於清康熙年間(1684年),這是一座有幸福之家雅稱,前後背向三間三樓結構的古民居,此房原是胡積堂祖居。胡積堂,號琴生,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鑑賞家,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誥贈正三品,通儀大夫胡貫三之孫。履福堂是西遞村中一座典型的書香宅第,廳堂間陳掛着不少楹聯,有“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詩書朝夕,不問性天,慈孝後先,人倫樂地”等。後廳堂前掛有一木質掛扇,一邊刻着“清風徐來”四個大字,一邊刻着“凌雲”二字。後廳天井中砌有一米多高的大青石魚池,養魚觀賞,調節濕度,消防儲水。 [1] 

西遞村青雲軒

青雲軒 青雲軒
青雲軒建於清同治年間,是一便廳(又叫書廳)的單元建築,整個結構類似四合院,便廳居中,二樓結構,兩側平房,環繞一小庭院,院門臨巷設有門亭。小院中陳放着有億年以上的半塊海蚌化石。便廳的滿月形門框是用黟縣青石砌成的,面對庭院花圃可謂“花好月圓”。廳堂正中的地面上置一小園洞,上放石蓋,冬天掀蓋,洞氣送暖,酷暑掀蓋,涼風送爽。原來地下有洞道相通,在梅雨季節洗刷地面的髒水可以進洞流入陰溝,可謂是建築師獨出心裁的設計。 [1] 

西遞村膺福堂

膺福堂 膺福堂
膺福堂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經胡氏二十五世祖,誥封從二品,户部尚書胡如川(尚火曾)的故居。膺福堂高大貼牆門樓,飛檐翹角,方柱月梁,磚雕精美,顯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大門入內置有儀門,每當主人家婚嫁喜慶或有身分的達官貴賓光臨才啓門迎入。據説,七品官以下的一般人只能從儀門兩側的邊門出入。整個大廳寬敞高大,既堂皇又肅穆,由上下廳堂、三間房和左右兩廡兩間廂房組成的四合格局建築,檐柱斜撐雕成倒匐的獅子,天井兩邊的廂房全用木雕花翮扇連接樓上樓下房間。 [1] 

西遞村仰高堂

仰高堂建於明萬曆年間,此樓三層,據説明朝的房屋地皮税是按照房屋底層廳堂的佔地面積徵收,主人為了少納税金,故意縮小一樓廳堂,把大廳堂移至二樓。這種樓上廳的現象成了明代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三樓結構簡單,但開有排窗。 [1] 

西遞村尚德堂

尚德堂 尚德堂
尚德堂建於明天啓年間,樓為五間二層結構,一樓柱枋和雀替格式已有演變,於清初重建;二樓斗拱、瓜柱等部件均為明代建築。大門用整塊黟縣青石砌成八字門樓。“黟縣青”大理石為西遞村的特產,素有“產青石而如金”的傳説,村前的石宕山上,就有“天字號”、“地字號”、“人字號”和“金雞硐”四處大型的古代取石石硐。 [1] 

西遞村大夫第

大夫第
大夫第(3張)
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門上首嵌砌磚雕“大夫第”三字。正廳堂額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為木雕冰梅圖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樓上繞天井一週裝飾有“美人靠”雕欄,雀替為象徵權貴的倒爬獅。“大夫第”的左右序列有桂馥庭和觀景樓兩個建築單元。桂馥庭為三間兩樓結構,取木犀芬香,馥郁盈庭之意,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廳明亮高大,豎有大理石柱兩根,為西遞村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築中少有。觀景樓亦建於清道光年間,此樓可作觀景之用,樓檐懸掛寫有“山市”和“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額,觀景樓下方門額上,嵌有一塊“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題額。 [1] 

西遞村迪吉堂

迪吉堂又叫官廳,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連宅第為三進,四樓五間建築,乃明經胡氏丙培、應海、貫三祖孫三代的故居。胡貫三在此曾接待過三朝元老、宰相親家曹振鏞,故稱官廳。 [1] 
迪吉堂 迪吉堂

西遞村歷史文化

西遞村名字由來

西遞村舊稱西川,村內有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得名;又因村之西1.5千米處有古代驛站,故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得來。 [3]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歷史人物

胡昌翼
據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昌翼公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温)叛逆,逼迫遷都西安於河南洛陽,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遊於陝,受朝廷重託,秘密將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始祖。
胡貫三
字學梓,號敬亭,明經胡氏二十四世祖。生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歿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享年六十一歲,在武漢、九江、景德鎮等地號稱有“三十六典”、“七條半街”資產,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曾首捐重金助建碧陽書院,獨造歙縣“河西橋”,齊雲山腳“登封橋”以及黟縣永濟橋、靄罔橋等,並倡建“明經祠”,修建黟、歙、祁、休大路九處。據族譜記載,胡貫三“善舉用銀八萬兩”。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胡公仙逝十四年後,因生前積德行善,福及鄉黨而被追封為正三品,通議大夫。
胡積堂
字琴生,號迥塢山人,明經胡氏二十六世祖,尚曾之二子,貫三之孫。公為清朝中葉著名書畫、古玩收藏、鑑賞家,清封武選司郎中三品頂戴。在故鄉西遞曾造筆嘯軒,著《筆嘯軒書畫錄》《迥塢山人筆記》《致知一得錄》,刻《腐譚集》《胡雪眉詩鈔》,與兄胡積成重建水口之《凝瑞堂》,獨資建造黟縣節孝總坊。公生八子,三支無傳。長、文銓,二、文銑、三、文鏊,四、文鏡,五、文鋭,六、文鉞,七、文鎬,八、文鐈。故居“篤敬堂”,現仍懸掛胡積堂夫妻四人遺容。
黃杏仙
黃杏仙(1882年—1948年),出身大家閨秀。幼年隨父就讀於江西景德鎮,二十歲那年出嫁西遞村胡大衍為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辦起了黟縣第一所女校——西遞崇德女校,自任校長,徽州新式女校之始。所授教材除了《女兒經》《烈女傳》《女子尺牘》以外,還教珠算、書法、刺繡、編織等工藝,力求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入學學生由原來的二十餘人增至八十餘人。嗣後,西遞九所私塾學堂合併建立了“明經學校”,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校讀書,由胡靄溪任校長,胡蓉父任教務主任,黃杏仙女士被聘任為教員併兼任女生指導老師。
胡文光
字原中,明經胡氏十八世祖。生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舉人。任江西萬載縣知縣時,大膽革新,清除弊端,興文重教,抵禦外侵等方面功績突出,先後被擢升為膠州刺史,荊王府長史,官拜四品,中憲大夫。明萬曆年間,朝廷恩賜榮譽,在西遞村口建有大型青石碑牌樓一座。
表格資料來源: [3] 

西遞村文物古蹟

西遞村保存有歷代胡氏祖先的墓葬及墓碑,包括義祖胡諱三公清字鑑之墓、始祖明經胡公諱昌翼字宏遠號繹思齋之墓、十八世祖明經胡公諱文光公墓、樂輸建造公祠石碑(現存放西遞《明經園》右邊)、敦本祀會石碑(現存在西遞《明經園》左邊)、特修壬派家譜六年丙戌七月告成大祭後於九月十一日頒發所有領譜人名字石碑(現存放西旅公司購票處旁)、自贊石碑(現存放在西遞村《敬愛堂》)、義冢全文石碑、甜堀公白石碑。 [1] 

西遞村傳統民俗

族譜
族譜(3張)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在徽州,最為重大的祭祖活動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內進行的祭祀活動,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進行的祭祀活動,要求嚴格,為報本之禮,一般由族長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長主持,族長由族中年長輩高、兒孫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擔當。房祭由各房頭房長擔任主祭。西遞明經胡氏祠祀,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為各族祭祀,由族長擔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為房祭,由各房房長(即房頭老官)主祭。 [20] 

西遞村特色文化

徽商文化:徽州,古為新安郡,素有“無徽不成商”、“無商不成鎮”、“文獻之幫”、“商賈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一府六邑之古徽州(徽州府下屬婺源、祁門、黟縣、休寧、歙縣、績溪六個縣)從商者居多,時人稱之為“徽商”、“徽幫”,在中國經濟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0] 

西遞村非遺項目

西遞三絕
西遞三絕(7張)
西遞村有徽州三雕、徽派傳統民居建築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2項,徽州楹聯匾額徽州祠祭、徽州彩繪壁畫等省級非遺5項,其中徽州楹聯匾額、徽州三雕為特色非遺。 [4] 
  •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區流傳的木雕、磚雕和石雕三種工藝的統稱,均為古代徽州地區明清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古建築以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牌坊為主,無論建築部件還是家居設備都具有較強的地域風格。一般多在房子的月梁、額枋、斗拱等部位以木雕進行裝飾,而房內陳設的傢俱如牀、榻、椅、櫃、桌等的上面也都有精美的木雕。磚雕主要裝飾於民居的門樓、門罩等部位;石雕則主要用作祠堂的石欄板,民居門牆的礎石、漏窗及石牌坊的裝飾。
“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嚴密穩妥,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中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程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鑽等;木雕的製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等;石雕的製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等。
西遞村古老的民居,從屋外到屋裏,從地面到屋頂,集石、磚、木三雕為一體。石雕圖案包括樓台亭閣、人物戲文、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山水花草,松石竹梅,八寶夔龍等。木雕通常雕有八仙過海、獅子滾球、和合如意、山水園林,亭台樓閣、鳥獸魚蟲、人物戲文、寫意圖案。磚雕是明清以來西遞古建築藝術的組成部分,磚雕的圖案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五世同堂”、“郭子儀拜壽”、“周文王訪賢”、“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還有以動物或植物為主的圖案。 [20] 
  • 徽派傳統民居
徽州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主要類型,其傳統營造技藝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現,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同時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在營造中主要採用穿鬥式的結構方式。發展到宋代,穿鬥式與抬梁式融於一體,營造技藝有了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現了內設天井的平面佈局和三間五架的建築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營造技藝由此趨於穩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師徒間代代相承。
徽州建築工匠藉助鋸、鑿、尺、刀、板、錘、鏟等各式工具在傳統民居營造過程中彼此協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確的分工,如鐵、窯兩行工匠為房屋營造提供建築材料,磚、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體負責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築中的精華部分,彩畫藝術也在建築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 餘香石笛
餘香石笛 餘香石笛
西遞村的“餘香石笛”是樂器製作工藝和徽州石雕工藝的有機結合。“餘香石笛”既是實用樂器,也是石雕工藝的精品。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代名人大辭典》記載:清乾隆年間,黟縣人餘香從小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喜歡吹笛子和竹簫,後來用“黟縣青”雕琢石簫、石笛,音質比竹笛、竹簫更加清脆、悠揚。
2010年,“餘香石笛”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 
西遞村木雕 西遞村木雕
  • 徽州彩繪壁畫
徽州傳統彩繪壁畫藝術,是廣泛用於徽州古民居中的傳統繪畫裝飾藝術。由當地民間畫師使用當地產的礦物、植物染料繪製而成。徽州彩繪壁畫為徽州古民居建築增添了文化品味和藝術品味,是研究徽州繪畫藝術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徽州傳統彩繪壁畫主要分佈在古民居中的廳堂天花板、窗扇內外裙板、廂房天花、廂房內壁、閣樓門板以及花廳牆壁、櫥櫃之上。古民居外牆主要分佈在牆頭、門楣、窗楣和大門門板上。色彩以綠色、粉紅、藍色、黑色等為主。彩繪壁畫主要採取“工筆寫意”方式繪就。保留下來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間最多,此時恰好是徽商鼎盛時期。
彩繪壁畫表達的內容和題材主要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如《蘇武牧羊》《文王訪賢》《武王出關》《姜太公釣魚》《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歷史故事等。有表現徽州民俗方面的內容,如《漁樵耕讀》《百子鬧元宵》《忠孝節義》《二十孝圖》《春耕》《踩水車》等。有表現花鳥蟲魚等吉祥物,如《祥雲》《綵鳳》《牡丹》《麒麟送子》《蝙蝠》等。繪畫所用之礦物顏料,時隔百年以上,仍色彩豔麗。 [20] 
  • 徽州竹刻
竹刻 竹刻
徽州的竹刻藝術,是中國竹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竹刻香筒,顧名思義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筒壁四周雕鏤人物、花鳥、草蟲。竹刻筆筒,乃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裝飾韋齋,擱置案頭。竹刻臂擱,為書寫繪畫時枕腕擱臂的用具。 [20] 

西遞村方言

黟縣方言:共20個聲母、29個韻母,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五個聲調。其中聲母、聲調多與普通話接近;中古“泥母”和“來母”字區分清楚,沒有氏n、1混讀現象(“論”字唯一例外);古全濁塞音、塞擦音、擦音多變成清聲母。黟縣方言的韻母與吳語較為接近:《廣韻》鹹攝(“甘”、“敢”除外)、深攝、山攝、臻攝三等、曾攝、梗攝的古鼻音尾消失(“陰”、“盲”等少數字例外);鼻音韻尾只有一個,兒化音變收尾等。
黟縣方言中,“到”除作動詞使用外,還可以作介詞“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詞“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覺的程度,黟縣方言用“生”字,作用相當於普通話“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20] 

西遞村物產美食

西遞村綜述

西遞村的飲食屬於徽州菜系,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當地特色的美食主要有臘八粥、石頭餜徽州餜苞蘆餜苞蘆松、蟹殼黃燒餅、徽州蒸餃、炒螺螄、五城茶幹、油煎毛豆腐、油酥燒餅等。 [20] 

西遞村臘八粥

農曆臘八前將“臘八粥”的佐料準備好,一般以精白的大米為主,另摻以玉米、豆子、山芋、芋艿、瓜幹、菜乾、幹角豆等數十種乾鮮蔬果同煮而成,有的雅稱“白菜粥”、“百味粥”或“百寶粥”。按舊俗,“臘八粥”煮成後,先作為供品祭祖先,然後才閤家食用。 [20] 

西遞村石頭餜

石頭餜是西遞村的傳統麪食。石頭餜用五花肉丁和炒黃豆粉扮成餡心,用麪皮包上,收口捏緊,用木碾推擀成圓餅形狀,然後放在平鍋中炕烙,每個餅子上都放置一塊石頭(仍放一塊特製的磚頭)壓着,放石頭的目的是為了均勻的傳熱,以使餡心熟透,邊炕邊按動石頭(餅子不用翻身),促使內部油脂滲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開後香氣撲鼻,滋潤美味,如配湯食用更佳。餜是當地人的俗稱,製作中用石頭壓,故稱石頭餜,亦稱黃豆肉膜。 [20] 

西遞村苞蘆松

苞蘆松為西遞村的零食性小吃。用山區的苞蘆為山上種植的一種玉米,生長期約為140天,其味清甜,營養成分高。將玉米磨成細粉,經細粉蘿刷去皮層,和水攪拌煮成糊狀,冷卻凝固,再用特製的弓刨成薄片,然後將薄片置於竹匾上曬乾即成。食用時,將薄片投入滾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脹上浮,即可撈起。“苞蘆松”清香鬆脆,宜作茶食的佐餐食品。 [20] 

西遞村臘八豆腐

臘月,先把豆腐做成圓形,上部中間凹進一宕,放進食鹽適量,經太陽爆曬,鹽逐漸滲入,豆腐日漸變黃變硬,即成臘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鮮美爽口,西遞村人常以臘八豆腐遠寄旅外親人,以示不忘鄉情。 [20] 

西遞村榮譽稱號

西遞圖
西遞圖(18張)
2000年,西遞景區被安徽省綜治委、文明委、旅遊局評為省安全文明景區示範點。 [3] 
2000年,以西遞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 
2000年6月,西遞村被安徽省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3] 
2003年7月,西遞旅遊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3] 
2003年10月,西遞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8] 
2011年5月5日,西遞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9] 
2012年12月17日,西遞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10] 
2019年12月31日,西遞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23] 
2020年6月,西遞村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24] 
2020年8月26日,西遞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1] 
2021年12月,入選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名單。 [25] 
西遞村 西遞村

西遞村旅遊信息

西遞村交通

從黃山出發
西遞村
西遞村(17張)
從黃山市汽車站乘坐到黟縣的班車,到達黟縣後再乘班車至西遞村。
從宏村出發
從宏村到西遞有兩條路線:一條是乘宏村——屯溪的旅遊公交;另一條是在宏村的老村口(牛角)的位置乘宏村——黟縣的公交車,到達黟縣汽車站,在汽車站乘汽車到西遞村即可。
從屯溪出發
從屯溪出發到西遞村,不必到黟縣縣城即可下車,有指示牌前往西遞村,有公交、三輪車可乘坐;屯溪汽車站有旅1路遊巴士赴宏村的,途徑西遞村,從屯溪出發約一個小時到達西遞村。

西遞村導覽

西遞彩色導覽地圖 西遞彩色導覽地圖
線路一:走馬樓>胡文光刺史牌坊>應天齊藝術館>曠古齋>篤誼庭>迪吉堂>尚德堂>東園。
線路二:正門>走馬樓>胡文光刺史牌坊>應天齊藝術館>迪吉堂>篤誼庭>西園>桃李園。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