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資巖寺

鎖定
西資巖寺位於晉江市金井鎮巖峯村卓望山下,又名大佛寺,始建於隋代,宋代時曾進行重修,是一座融佛、道、儒三家文化內涵的寺廟。 [1] 
中文名
西資巖寺
建立時間
1148年
地    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
金井鎮卓望山上

西資巖寺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雄寶殿由當地菲律賓華僑蔡本油出資重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大佛像右巖壁有重修寺宇的摩崖石刻。 [1] 

西資巖寺建築格局

西資巖寺位於晉江市金井鎮巖峯村卓望山下,卓望山位於半島之上,三面環海,西面為圍頭灣,東、南兩面為東海,東南向是金門島。西資巖寺建於山腳的小山坡上,坐北朝南,背枕山巒,南面為開闊地帶,再往南即為大海。
西資巖寺採用中軸線佈局,平面呈“同”字形,南北軸線上依次為雙石塔、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東側為放生池、香積堂、僧舍等,西側為蔡公祠、土地公宮,山門在廣場西面。其中,天王殿與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廡廊,共同形成一進四合院,大雄寶殿東側山坡上還有朱子祠、玄武殿、閻王殿等儒道廟宇。 [1] 

西資巖寺景點簡介

前殿三通門,中門題匾“西資古地”四個楷字,是清光緒舉人蔡谷仁的手筆; 大門內立一神龕,正面供彌勒佛,背後供韋馱菩薩。兩廡供四大天王,西廡豎立三座歷代重修石碑,東廡嵌有清道光年間重修碑石。
西資巖寺大殿殿頂高達11米,重檐之間裝着3米高的百葉格扇,使殿堂分外軒朗宏敞。殿前立着一對瓜楞形花崗石柱,柱上浮雕蟠龍戲珠。
寺中依山崖雕 如來、觀音、勢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寬1.62米,姿態微俯,造型神妙。
大佛寺東高阜處,又有朱子祠、玄武殿、閻王殿一列觀廟。身置其中,使人深刻體會到山崖高處古人鐫刻的“泉南勝概”的意境。
石佛菩薩造像
西資巖寺最具文物價值的為大殿石窟內三尊晚唐時期的石佛菩薩造像,是利用一塊天然岩石雕鑿而成的,為福建最早的大型站立雕像。據傳,唐代時船舶進入圍頭港時,人們見卓望山上佛光閃耀,於是便在崖壁上開鑿聖像。
大石佛正中間為高4.5米、寬1.62米的阿彌陀佛立像。佛身背靠崖壁,身後刻以素面圓形背光,身體略微向前傾,頭頂螺髻,額頭有吉祥痣,雙眼微微俯視,兩耳垂到肩膀。身着寬袖袈裟,衣紋流暢柔和,曲線優美,極具裝飾之美感,頗具唐代“吳帶當風”之飄逸風格。右胸袒露,左手平胸託舉一朵精緻小蓮花,袒露右手的手掌向外,赤足立於多層蓮座之上。
阿彌陀佛左手邊為高4米的觀音造像,身後刻以素面圓形背光,頭頂着高髻,雙目微啓,微露笑容,耳垂帶花飾,右手下垂以拇指、無名指和小指夾着花瓶,左手結手印於胸前。胸前飾瓔珞,身穿天衣,飄帶繞身,線條遒勁。
阿彌陀佛右邊為大勢至菩薩造像,身後刻以素面圓形背光,神情莊嚴華貴,左手拈訣下垂,右手上舉施説法印,身着敞胸天衣,胸飾瓔珞,裙帶飄垂而下。
阿彌陀佛足下蓮台較高,觀音與大勢至菩薩蓮台較低,蓮台下浮雕海潮紋。大佛兩側有高2.86米的石雕護法金剛像,雕於宋代,但見他們橫眉鼓眼,隆鼻闊口,披盔戴甲,大肚鼓氣,神清威武。
西資巖寺石窟一佛二菩薩造像明顯具有我國唐代佛教造像特徵,如頭部形成螺旋形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面部豐滿圓潤,五官秀美,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兩耳下垂至肩膀,兩臂圓而光滑,飽滿而潤澤,菩薩手持淨瓶,通體服飾華美,衣紋流暢飄逸,身材比例勻稱,體態飽滿豐腴,散發着莊嚴安詳、雍容華貴的氣息,極具親和力。 [1] 
摩崖石刻
石佛兩側石柱楹聯書“過南海遊普陀,頂禮三尊彷彿此間氣象;笠故鄉瞻卓望,心香一瓣歸來重整規模”“六百餘載蕭寺,重興畫棟雕樑府遲卓山霞彩;四十二章象教,復振火珠貝葉映來東海日光”。由於福建大型古代佛教石窟造像極少,因此這組石像特別珍貴。 [1] 

西資巖寺文物保護

2013年,西資巖寺大雄寶殿內遺存的三尊唐代石雕“西方三聖”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