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

鎖定
克羅地亞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ames in Sibenik),克羅地亞的6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具有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不僅對克羅地亞,而是對歐洲的民族、宗教、國家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中文名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
外文名
Cathedral of St James in Sibenik
地理位置
克羅地亞西貝尼克
建造時間
1431-1535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世界文化遺產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St James in Šibenik
入選時間:2000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
地理位置:N43 44 10.644 E15 53 25.368
遺產編號:963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遺產描述

聖詹姆斯大教堂 聖詹姆斯大教堂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位於克羅地亞希貝尼克-克寧縣的達爾馬提亞海岸。聖詹姆斯大教堂的結構特點使其成為一個獨特和卓越的建築,成功地混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形式。聖詹姆斯大教堂處於北意大利、達爾馬提亞,以及托斯卡納三個不同區域的文化交匯處,在15和16世紀之間取得相當豐碩的影響成果。這些交流創造了獨特和傑出的解決方案,在建構大教堂拱頂和圓頂技術和結構的問題上。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是一個證明從哥特風格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建築的獨特證據。
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因其哥特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的完美融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 西貝尼克聖詹姆斯大教堂的結構特徵使其成為一座獨特而傑出的建築,其中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已經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遴選依據標準(ii): 聖詹姆斯大教堂是15世紀和16世紀意大利北部的達爾馬提亞和托斯卡納三個文化不同的地區之間相互影響交流的豐碩成果。這些交匯處為解決建造大教堂拱頂和穹頂的技術以及結構問題提供了獨特和出色的解決方案。
遴選依據標準(iv):西貝尼克聖詹姆斯大教堂是從哥特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建築過渡的獨特見證。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遺產委員會評價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5張)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1431年至1535年)位於達爾馬提亞海岸(Dalmatian coast),見證了15和16世紀意大利北部、達爾馬提亞與托斯卡納之間建築藝術領域的大規模交流。弗蘭切斯科迪·賈科莫(Francesco di Giacomo)、佐治鳩斯·馬賽·達爾馬提庫斯(Georgius Mathei Dalmaticus)和尼科絡·帝·喬萬尼·菲奧倫提諾(Niccolò di GiovanniFiorentino)三位建築師相繼負責大教堂的建設工作。他們發明了一種結構,完全由岩石構成,並採用了獨特的建築技巧修建大教堂的拱頂和圓頂。大教堂的形式和裝飾要素,例如由71個形態各異的男人、女人、孩子臉裝飾的教堂中眉,展現了哥特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的成功融合。 [1-2]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遺產介紹

希貝尼克是希貝尼克-克寧縣的首府,同時也是東南歐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位於克羅地亞希貝尼克-克寧縣的達爾馬提亞海岸,整個建築完全由岩石構成,並使用了獨特拱頂工程和圓頂技巧。同時,它的形式和裝飾要素,例如教堂中眉是由71個形態各異的男人、女人、孩子的臉裝飾,展現了哥特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最完美的融合。 [3]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地理位置

教堂的裝飾 教堂的裝飾
位於達爾馬提亞海岸,達爾馬提亞海岸在克羅地亞東南部和南斯拉夫南部沿海,北起伊斯的里亞半島,南至德林灣,綿延700多公里,沿海石灰岩構成的山脊,露出海面,成為狹長的半島和島嶼。它見證了15、16世紀北意大利與托斯卡納(Tuscany)之間紀念碑藝術領域內的大規模藝術交流。整個建築完全由岩石構成,並使用了獨特拱頂工程和圓頂技巧。同時,它的形式和裝飾要素,例如教堂中眉是由71個形態各異的男人、女人、孩子的臉裝飾,展現了哥特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的成功融合。

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建築特色

克羅地亞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具有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不僅對克羅地亞,而是對歐洲的民族、宗教、國家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從1431年到1536年的時間裏,一代代的建築師們用石料完整的設計建造了這個包含有哥特式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的教堂。教堂的圓頂在1991年被塞爾維亞武裝的炮彈攻擊後受損,經過修復後已恢復至原貌。西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見證了15、16世紀北意大利與托斯卡納之間紀念碑藝術領域內的大規模藝術交流。整個建築完全由岩石構成,並使用了獨特拱頂工程和圓頂技巧。同時,它的形式和裝飾要素,例如教堂中眉是由71個形態各異的男人、女人、孩子的臉裝飾,展現了哥特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的成功融合。哥特式藝術,又譯作哥德式藝術,為一種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 至14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 成為國際哥特風格,直至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該風格在18世紀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復興”(Gothic Revival)運動推崇中世紀的陰暗情調;文藝復興藝術即文藝復興時期致力於對古代文化的摹仿的藝術形式。就像表示文化思想史上各個時期的許多常見的名稱一樣,文藝復興這個概念也只是大致點明瞭這一時期的本質,因為它本來並不涉及古代文化的復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