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街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鎮下轄村)

鎖定
西街村始建於周朝,地處濟南市萊蕪區中部,口鎮政府駐地。東與南街、北街相鄰,西與太平、 陶莊相接,南與南街接壤,北與北街、下水河村交界。總面積13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08公頃。
中文名
西街村
外文名
West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濟南市萊蕪區
面    積
131 公頃
人口數量
2665人
耕地面積
108公頃

西街村基本概況

全村有880户,2665人。有韓、李、魏、申、楊、宋、靳、趙、張、邵、席、耿、景、許、陳、劉、謝、亓、鄭、邱、潘、黃、顏、朱、康、方、孫、夏、呂等40多姓,均為漢族,其中韓姓最多。
全村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主要經濟作物有生薑、大蒜。

西街村地理位置

該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萊(萊蕪)明(明水)、姚(姚莊)口(口鎮)兩條省級幹線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駐有百年老字號順香齋肉製品廠等十多家市、區屬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西街村經濟概況

1986年以來,大力發展村辦企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2000年底,全村共發展村辦企業經濟實體24處,固定資產達到了3000萬元,流動資金4000萬元,從業人員1300餘人。村辦企業、經濟實體完成產值6200萬元,實現利税800萬元,上交國家税金200多萬元。全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人均純收入4005元。一、二、三產業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7.4∶40∶42.6, 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000萬元,全村純收入1068萬元,農村經濟收入名列全市榜首,是全市經濟強村之一。

西街村所授榮譽

連續15年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連續8年被市委授予“萊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7年5月,被萊蕪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居)示範點”稱號。1997年6月, 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8年10月,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西街村大事記

1946年春,成立中共西街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楊西俊任書記。
1948年11月,韓布文、楊西俊、耿俊興、亓連富帶領35人下江南支前,支援渡江戰役
1955年春,建立4個初級社。
1967年5月,建磚瓦窯1處,為全村第一個副業項目。1969年春建起了一處小工廠,主要為羣眾生產生活服務,1974年改為“五七工廠”,1976年改為“水泥機械廠”。
1983年初,村辦水泥機械廠承包給個人生產經營。
1983年10月,投資15萬元,建成佔地800平方米的教學樓。
1986年2月, 全村黨員羣眾聯名寫信從鎮建築隊請回楊全。
成擔任支部書記,成立了新一屆黨支部。
1986年3月,組建西街村建築隊。共有職工800人,楊全成任隊長,第一年獲純利37萬元。西街村依靠建築隊起家。
1987年,建起興華農機配件廠。
1988年,生產出了專利產品“2BJM”系列小麥精密播種機。
1989年,建成福利肉食加工廠一處。
1990年,新建水泥機械廠一處,佔地14000多平方米。
1991年4月,成立萊蕪市全成實業公司,楊全成任公司總經理。
1991年,全成實業公司成立汽車運輸隊。
1991年,興華鞋廠建成投產,年產布鞋100多萬雙。
1993年春,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佔地0.8公頃的通用機械廠,生產減速機、磚瓦機械等。
1993年,成立了萊蕪市路橋工程公司。
1994年5月,建成1100平方米綜合服務樓,開設了商貿、餐飲等服務項目。
1995年4月,村支部書記、全成實業公司總經理楊全成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1995年5月, 萊蕪市第一個村級黨委--中共萊蕪市全成實業公司委員會成立,楊全成任黨委書記,楊海忠、韓繼亭任黨委副書記,許景忠、劉慶海、楊兆順、許同祿任委員。
1995年8月,開始建居民樓14棟,定為第一生活區,有108户村民喜遷新居。
1995年,投資30多萬元,建成木器廠,生產高檔豪華傢俱。
1996年6月3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視察西街村。
1996年,建加油站1處。
1997年1月20日,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鳳基視察西街村。
1997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視察西街村。
1997年5月8日,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韓喜凱視察西街村。
1997年5月18日, 投資650萬元,建成了混凝土外加劑廠,生產FDN系列高效減水劑。
1997年1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張全景同志到西街村視察。
1998年5月,投資50萬元,新建純淨水廠1處,生產“恩波泉”飲用純淨水。
1998年10月,拆除民房200餘間,硬化長500米、寬20米的南北大街一條。
1998年10月,開始建居民二區。計劃建樓28棟,已建居民樓17棟,有90户村民搬進新居。
1998年11月,村黨委書記楊全成,被評為第四屆“中華大地之光新聞人物”,到人民大會堂出席表彰大會,受到中央首長親切接見。
1999年11月,村委會辦公大樓建成使用。建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大院1處。
2000年12月,全成鑄造廠建成投產,年產生鐵10000噸。

西街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150公斤。1955年,全村辦起了4個初級社,1956年, 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5年春,成立了農科所,科技隊,培育優良品種,改革耕種方式,指導農民種田,使糧食畝產突破了千斤大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單產719公斤,比1978年增產113公斤。
為進一步抓好農業生產,該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入手,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1986年以來,村裏先後投資100多萬元,打機井40眼,壘砌渠道4200米,新建變壓室4座,架設輸電線路20000米,修6~10米寬的生產路6條5000米,其中水泥硬化180 0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打下了基礎。2000年,種植生薑、大蒜等經濟作物41.33公頃, 與市林業局合作,建起了佔地10公頃的名優果樹品種苗木培育中心一處。2000年,糧食單產1055公斤,總產達到1741噸,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6萬公斤,實現農業產值35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1967年春, 當時建起磚瓦窯1處,1969年春又建起小農具廠1處。 1986年,新的支部班子成立後,支部一班人積極發展村辦企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引導羣眾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後建起了建築隊、興華農機配件廠、肉食加工廠、貿易貨棧、布鞋廠、路橋工程公司、通用機械廠、加油站、木器廠、供應處、混凝土外加劑廠、 純淨水廠、鐵廠等24處經濟實體。1991年4月,經上級批准,組建了萊蕪市全成實業公司。
在抓好村辦集體企業的同時,村裏提供服務,鼓勵支持村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建起了佔地16.66公頃的工貿個體私營園和長300米的商業一條街,形成了機械加工、稀土合金、木器加工、養殖、飲食服務等一系列經濟羣體,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
第三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村裏只有粉坊、豆腐坊、饅頭坊、縫紉組、理髮店等服務網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加快了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西街村地處萊蕪八大集鎮之一口鎮駐地的有利條件,把街道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鼓勵村民建樓經商,辦起幼兒園、旅館、飯店、維修等新興第三產業。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0人,實現總產值11500萬元,創利税2300萬元。
特色產業
1998年與市林業局聯合建起了佔地10公頃的新、優、特、稀苗木培育基地。

西街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該村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佔35%,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9年,對村小學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83年10月,投資15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教學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先後有228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26名,大專160名。1995年投資200萬元,建起了文化大院,配備了各項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嗩吶、腰鼓、旱船、獅子、龍燈等傳統樂隊及文藝演唱隊、籃球隊,並多次參加全市文藝演出,多次獲獎。多年來,該村不斷加大對文化科技事業的投入,先後派100多人到清華大學、 中國農機院、山東建材學院、萊蕪鋼鐵總廠等院校、科研部門和大企業培訓學習,有1人獲得高級職稱,8人獲得中級職稱,80人獲初級職稱。其中一人1991年5月獲“泰安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3年9月榮獲“國家星火獎二等銀質獎”。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48公斤,人均純收入27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720元。 1982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4005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5000元。近半數村民已住上小康樓,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670輛,其中個人擁有660輛,各種摩托車500輛,程控電話520餘部,手機150部,彩色電視機800台。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草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20世紀80年代後,大多數村民利用鋼筋混凝土為主建房。1995年為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村裏先後投資1200萬元, 建起了兩個居民小區,有258户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居民樓。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 先後開通村內5條大街2000米,全部實現了硬化、美化、綠化。1999年投資100萬元在姚口路旁建起了高標準的村委辦公大樓。為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1991年在姚口路旁建起了個體私營園區,1997年建起了西霞路商業一條街,並全部實現了“三通”(通水、通電、通路)。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90年代初村民用上自來水,並免交吃水費用。鼓勵村民拆舊房住樓房,每户統一補助8000元。1998年以來,村裏實現九減免,三提五統、打場電費、基建工、義務工、吃水費、生產費用、各類集資等均由集體負擔。村裏建起了公共浴池,村民免費洗澡。村衞生室達到了甲等一級標準,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西街村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
1932年,韓章甫、宋光吉在曲阜師範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是該村最早的中共黨員。 1940年2月,日軍侵佔四鎮,全村處在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6年春,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楊西俊任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抗日戰爭時期,全村17名青年參軍參戰;解放戰爭時期,有43名青年參軍,有35人遠赴江南支援渡江戰役,其中有21人為國捐軀。1950年中共地方組織全部公開,全村共有黨員21名。 1995年5月成立中共西街村黨委,楊全成任黨委書記。多年來,黨委重視自身建設,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先後被授予萊蕪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萊城區“先進基層黨組織”、萊蕪市“文明單位”、萊城區“文明單位” 、 萊城區“基層組織建設紅旗村” 稱號,1997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0年村黨委轄機關、老幹部、路橋工程公司、興華農機配件廠、水泥機械廠、通用機械廠、外加劑廠及農業8個黨支部,24個黨小組。全村共有黨員13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9月, 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西街村公所,趙繼澤任村長。之後,村農救會等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羣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5年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春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王現法任社長。1961年春恢復西街大隊,下設10個生產小隊,耿俊興任大隊長,同年7月10個生產小隊劃分為20個生產小隊。1968年9月成立西街大隊革命委員會,王現法任主任。1984年7月建立西街村民委員會,設委員6人,韓繼亭任主任,下設20個村民小組。 2000年村民委員會有7人組成。楊海忠任主任,許景忠、劉慶海任副主任,楊兆順、許同祿、朱司香、楊永亮為委員。民兵連長、青年書記宋旭,治保主任李玉傑,調解主任楊兆順,婦女主任朱司香。

西街村著名人物

楊全成 生於1945年3月, 初中文化,高級經濟師。196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3月至1966年2月在部隊服役, 獲三次嘉獎。1966年3月至1975年9月任西街村第十八生產隊隊長。 1975年9月至1984年5月任西街村黨支部副書記、大隊長。1984年6月至1985年12月任口鎮建築隊黨支部書記、隊長。1986年2月至1995年4月任口鎮西街村黨支部書記。1991年4月任萊蕪市全成實業公司總經理。1995年5月任西街村黨委書記、 萊蕪市全成實業公司總經理。1997年3月至1998年12月任口鎮人民政府副鎮長。1998年2月,當選為萊蕪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98年5月,當選為中共萊城區第十屆委員會候補委員。1999年1月起任口鎮黨委副書記。
楊全成同志嚴於律己,忠於職守,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帶領羣眾發展村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了共同富裕。他先後被授予“泰安市優秀共產黨員”“泰安市鄉鎮企業家”“泰安市勞動模範”“萊蕪市優秀共產黨員”“萊蕪市優秀黨支部書記”“萊蕪市鄉鎮企業家”“萊蕪市勞動模範”“萊城區十佳企業家”“萊城區勞動模範”“萊城區十佳黨支部書記” “萊城區優秀黨委書記”等榮譽稱號。1991年5月獲泰安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3年9月30日榮獲國家星火獎二等銀質獎。1995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97年10月被評為“山東省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經理)”。1997年11月被評為“中華大地之光新聞人物” 。2000年8月被評為“萊蕪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工作者”。2001年6月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