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蘇門答臘省

鎖定
西蘇門答臘省(印尼語:Sumatera Barat;英語:west sumatra)是印度尼西亞一級行政區。位於蘇門答臘島西部中段,西濱印度洋,包括明打威羣島
面積49,778平方公里,人口5,098,790,首府巴東
中文名
西蘇門答臘省
外文名
west sumatra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印度尼西亞
地理位置
蘇門答臘島西部中段
面    積
49,778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
12縣7市
政府駐地
巴東
人口數量
5,098,790(2014)
方    言
米南加保語、明打威語
主要民族
米南加保族(88%)

西蘇門答臘省地理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位於蘇門答臘島西部中段,西濱印度洋,包括西部印度洋上的明打威羣島。大部分地區為山地,即米南加保高原,屬於巴里桑山系中段。西部沿海地區是狹長的平原,首府巴東位於其上。
巴里桑山系縱貫南北,多火山、熔岩高原、山間盆地與地塹湖,峽谷深邃。最高峯葛林芝火山3805米,為蘇門答臘島第一高峯。

西蘇門答臘省行政區域

武吉丁宜市的大鐘,建於1926年 武吉丁宜市的大鐘,建於1926年
含12縣7市,首府巴東市。西蘇門答臘省(不含明打威羣島),大致與歷史上的米南加保王國相對應。
米南加保地區的傳統基層自治單位為內加爾(Nagari),一個內加爾由4個母系氏族組成。1979年取消內加爾建制,625個內加爾被分成3544個村。2001年恢復內加爾建制。

西蘇門答臘省簡史

米南加保王國 (1347–1833)
帕德里戰爭 (1803-1837)
一些宗教界人氏受沙特瓦哈比派影響,要求廢除建立在母系傳統基礎上的與伊斯蘭教不符的傳統習俗,並實行嚴格的伊斯教法,他們被稱為帕德里派。帕德里派與想保留傳統文化的傳統貴族階層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帕德里派攻佔了在帕加爾魯榮的王宮,多數王室成員遇難。傳統派向荷蘭人求助,荷蘭人利用此機會,控制了米南加保地區。王室成員在內戰中支持荷蘭,戰後起兵反荷試圖恢復舊時統治,被荷蘭鎮壓。
帕德里戰爭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義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戰爭期間,由於帕德里派的影響,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強。後來,米南加保人內部達成妥協:保留傳統文化,同時做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所謂的"tradition founded upon Islamic law, Islamic law founded upon the Qur'an"。
二戰時曾被日本佔領,印尼獨立後成為印尼一部分。

西蘇門答臘省經濟

礦藏有煤、金和銀。農業產水稻、甘蔗、煙草、咖啡、茶等。工業主要集中於巴東和武吉丁宜,以水泥、紡織、皮革、橡膠、食品、木材與金屬加工為主。

西蘇門答臘省人口民族

明打威羣島 明打威羣島
人口5,098,790(2014),是蘇門答臘島人口第二多的省,僅次於北蘇門答臘省。米南加保高原土地肥沃,利於水稻種植,傳統上是蘇門答臘島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米南加保人是當地的土著民族(不含明打威羣島),而明打威羣島上的土著是明打威人。也有華人、尼亞斯人、爪哇人巴塔克人等外來民族。米南加保人佔總人口的88%,明打威人1%,其他11%。

西蘇門答臘省語言

日常主要使用米南加保語,分幾種方言。米南加保語與馬來語非常接近。靠近北蘇門答臘省的地區也有人使用巴塔克語。明打威羣島使用明打威語,它與米南加保語差異較大,而是與巴塔克語、尼亞斯語等接近。
印尼語是能被廣泛理解的第二語言,學校教育使用印尼語,也用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

西蘇門答臘省文化習俗

世界上最大母系氏族社會
米南加保人人口800多萬,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傳統的民族,同時也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在婚姻上實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傳承,財產由女性成員繼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員掌握,女性在這方面也有一定影響力。
米南加保的來歷
米南加保人傳統牛角帽 米南加保人傳統牛角帽
“米南加保”這一名字有着特別的含義。在當地語言裏,“米南(Minang)”意為“勝利”,而“加保(kabau)”則意為“水牛”。據傳,在古代,米南加保人與鄰族發生領土糾紛,眾人建議雙方各挑一頭水牛,讓它們相互搏鬥,哪個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個民族就算輸了。為了獲勝,鄰族的首領挑選了一頭身強力壯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則選了一頭小水牛,並在小牛的犄角上綁上刀片。兩牛上場對陣時,小牛仔見到母牛,直奔過去找奶吃。母牛毫無防備,被小牛犄角上鋒利的刀刃戳進了肚子,當即倒地而亡。這樣,小水牛為米南加保族贏得了勝利。從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傳至今。米南加保人戴牛角帽,住牛角屋,體現着上古的那段傳説。
花人部落
明打威人 明打威人
明打威部落約6萬人,生活在蘇門答臘的西南部沿海的明打威羣島。他們酷愛愛紋身,人們稱之為“花人”。由於這裏自然環境閉塞,花人們一直保留着他們紋身的習慣。紋身師用棕櫚樹汁和木炭等煮成染料,然後用針在被紋身的人身上刺成各種花紋圖案,再染上色汁,這樣刺在身上的花紋就終身保留下來。這種紋身是在莊重古樸的儀式下進行的,不是一次完成,每一個人一生要進行幾次,一般從小孩子時起就進行,最後達到完成全身的紋花工作。他們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美化。因為他們基本上不穿衣服,只在腰下部圍些樹葉或扎一塊布條,所以身上的花紋所顯示的美,能使人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