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齒突蟾

鎖定
西藏齒突蟾(學名:Scutiger boulengeri)是角蟾科、齒突蟾屬兩棲動物。雄蟾體長48-59毫米,雌蟾體長56-68毫米。脛長為體長的38%左右,足比脛長。體形較窄扁。頭長略小於頭寬,約為體長的1/3;頭較扁平。吻端圓。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頰部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小於上跟瞼寬。眼較適中。顳褶較厚而隆起。上頜有短齒突或無,上頜骨與方軛骨相距遠。舌長梨形,後端遊離。無犁骨齒。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細長。關節下瘤不顯著。內蹠突窄長,無外蹠突。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皮膚粗糙,頭部較光滑;雄蟾背部滿布大小刺疣。雄蟾胸腺一對,胸側腋腺略小,均滿布細密黑刺;雌蟾腋腺大而無刺。雄蟾上臂基部腹面有小黑刺團,腹部密佈扁平圓疣。生活時整個背面灰橄欖色;雌蟾三角形斑較為顯著。吻稜及顳褶下方色較深,體側疣粒色淺;四肢背面無橫紋或很不顯著。咽喉和胸部米黃色,腹部色咯淺。瞳孔縱置,周圍金黃色,有棕色小點。
西藏齒突蟾生活於海拔3300-5100米高山或高原的小山溪、泉水石灘地或古冰川湖邊。成蟾以陸棲為主,僅繁殖期進入流溪內,主要捕食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分佈於中國、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青海、甘肅、西藏、四川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Scutiger boulengeri
別    名
癩瓜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變凹型亞目
角蟾科
齒突蟾屬
西藏齒突蟾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edriaga,1898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中文名
西藏齒突蟾
外文名
Xizang AIpine Toad

西藏齒突蟾形態特徵

  • 成體
西藏齒突蟾
西藏齒突蟾(10張)
雄蟾體長48-59毫米,雌蟾體長56-68毫米。脛長為體長的38%左右,足比脛長。體形較窄扁。頭長略小於頭寬,約為體長的1/3;頭較扁平。吻端圓。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頰部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小於上跟瞼寬。眼較適中。顳褶較厚而隆起,斜向肩部。無鼓膜。上頜有短齒突或無,上頜骨與方軛骨相距遠。舌長梨形,後端遊離,多無缺刻,少數有淺缺刻。無犁骨齒。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細長。關節下瘤不顯著。內蹠突窄長,無外蹠突。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球狀;趾端球狀。趾側緣膜寬。指式:3>4>2>1。第—趾外側蹼達趾端,第二趾外側具2/3蹼,第三趾外側及第五趾內側趾蹼達1/2或略超過,第四趾1/3至1/2蹼;雌蛙蹼略小。無關節下瘤。蹠、趾腹面無疣。
皮膚粗糙,頭部較光滑;雄蟾背部滿布大小刺疣,一般背中部的較大,上、下頜緣和上眼瞼、顳褶及其下方小黑刺分散;四肢背面刺疣較小,而上臂刺疣較大,肛周圍有較大的扁平疣;雌蟾各部疣粒無刺。雄蟾胸腺一對,胸側腋腺略小,均滿布細密黑刺;雌蟾腋腺大而無刺。雄蟾上臂基部腹面有小黑刺團,腹部密佈扁平圓疣,疣上有黑刺,當中一顆刺大;雌蟾一般腹部及肛後有疣粒。掌、蹠腹面光滑;無股後腺。生活時整個背面灰橄欖色,一般兩眼間有一褐色三角形斑,有的達肩部即消失,有的延伸到背中部與背疣部位之褐色斑相混雜;雌蟾三角形斑較為顯著。吻稜及顳褶下方色較深,體側疣粒色淺;四肢背面無橫紋或很不顯著。咽喉和胸部米黃色,腹部色咯淺。瞳孔縱置,周圍金黃色,有棕色小點。液浸標本背面深灰色,眼間深色三角形斑仍可看到;疣上因滿布黑刺粒而為黑色;咽喉、胸部及四肢腹面淺肉色,腹部淺灰色。 [1]  [4] 
雄性內側3指婚刺細密,胸部有刺團兩對,其上刺細密;腹部刺疣多呈羣。 [4] 
卵徑3毫米,動物極紫灰色,植物極乳白色。 [4] 
第37-40期蝌蚪全長60毫米,頭體長24毫米左右,尾長為頭體長的146%;尾肌較發達,尾鰭較低,上尾鰭起於第一肌節後方,尾末端鈍圓;體背面灰橄欖色,尾部色淺,有深色雲斑;唇齒式多為Ⅰ:5+5(或6+6)/5+5(或6+6):Ⅰ;唇緣窄,唇乳突僅在上唇中央缺1-2個,口角部有副突,其上有角質齒。 [4] 

西藏齒突蟾生活習性

西藏齒突蟾生活於海拔3300-5100米高山或高原的小山溪、泉水石灘地或古冰川湖邊。成蟾以陸棲為主,僅繁殖期進入流溪內,主要捕食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蝌蚪多在大小流溪的緩流處石下,底棲,白天分散隱於石下,少數在水的中層遊動。 [1] 

西藏齒突蟾分佈範圍

分佈:分佈於中國、尼泊爾。 [3]  在中國分佈於青海(循化、尖化、同仁、澤庫河南同德久治、班瑪、玉樹稱多囊謙治多曲麻萊等縣)、甘肅(卓尼、榆中、平涼)、西藏(東部和南部)、四川(甘孜、阿壩)等地。 [1]  [5] 
存在不確定:不丹、印度。

西藏齒突蟾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6-8月,配對時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雌蟾產卵380粒左右,卵羣多見於小溪近源處石底面,呈團狀或環狀。 [1] 

西藏齒突蟾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西藏齒突蟾主要價值

西藏齒突蟾能大量捕食鞘翅目、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有害昆蟲及其幼蟲,對消滅高原牧草害蟲起一定作用。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