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點地梅

(中藥)

鎖定
西藏點地梅,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點地梅屬西藏點地梅Androsace mariae Kanitz的全草。分佈於甘肅南部、內蒙古(賀蘭山)、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牙痛。蒙藥治浮腫,水腫,腎熱,骨蒸癆熱,發症,關節疼痛。
中文名
西藏點地梅
拉丁學名
Androsace mariae Kanitz
別    名
寶日一嘎迪格
尕的(臧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報春花目
報春花科
報春花族
點地梅屬
高山組
西藏點地梅
分佈區域
甘肅南部、內蒙古(賀蘭山)、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
採集時間
春、夏
用    量
9-15g。水煎服。蒙藥多入丸散劑

西藏點地梅入藥部位

全草。

西藏點地梅性味

味苦、辛,性寒。

西藏點地梅歸經

入腎經。

西藏點地梅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西藏點地梅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牙痛。蒙藥治浮腫,水腫,腎熱,骨蒸癆熱,發症,關節疼痛。

西藏點地梅用法用量

9-15g。水煎服。蒙藥多入丸散劑。

西藏點地梅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洗淨泥土,曬乾。

西藏點地梅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質,具少數支根。根出條短,葉叢疊生其上,形成密叢;有時根出條伸長,葉叢間有明顯的間距,成為疏叢。蓮座狀葉叢直徑1-3(4)釐米;葉兩型,外層葉舌形或匙形,長3-5毫米,寬1-1.5毫米,先端鋭尖,兩面無毛至被疏柔毛,邊緣具白色緣毛;內層葉匙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7-15毫米,先端鋭尖或近圓形而具驟尖頭,基部漸狹,兩面無毛至密被白色多細胞柔毛,具無柄腺體,邊緣軟骨質,具緣毛。花葶單一,高2-8釐米,被白色開展的多細胞毛和短柄腺體;傘形花序2-7(10)花;苞片披針形至線形,長3-4毫米,與花梗、花萼同被白色多細胞毛;花梗在花期稍長於苞片,長5-7毫米,花後伸長,果期長可達18毫米;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分裂達中部,裂片卵狀三角形;花冠粉紅色,直徑5-7毫米,裂片楔狀倒卵形,先端略呈波狀。蒴果稍長於宿存花萼。花期6月。

西藏點地梅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800-40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和砂石地上。分佈於甘肅南部、內蒙古(賀蘭山)、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

西藏點地梅藥理作用

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

西藏點地梅藥材性狀

全草呈不規則的團塊狀。主根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暗褐色,有多數枝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莖常集成較疏或密的蓮座叢,基部有宿存老葉,鱗片狀,重疊覆蓋於分枝上,暗褐色,頂端為束生新葉,多斷裂或破碎,完整者呈矩圓形,匙形或倒披針形;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易碎。氣微,味淡。

西藏點地梅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能利尿、消腫。用於水腫,腎炎,淋病。”
[1-4]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朱亞民主編.《內蒙古植物藥志 第2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