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的孩子

鎖定
《西藏的孩子》是鷹薩·羅布次仁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11年6月 [8] 
該書講述了一名來自西藏偏遠地區的孩子到北京讀書11年的心路歷程,試圖以真實的故事深入挖掘西藏內地學生在求學中的種種境遇,反映西藏學子在面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而在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成長的經歷 [7] 
2012年,該書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 “駿馬獎” [7] 
作品名稱
西藏的孩子
作    者
鷹薩·羅布次仁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長篇報告文學
首版時間
2011年6月
字    數
286000

西藏的孩子內容簡介

該書以在北京西藏中學求學的學生們的成長經歷為背景展開,講述他們的離別、思念,感受到的親情、鄉情、友情、愛情、師生情,體驗到的不同文化交融,以及期間發生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這段重要的人生成長經歷內化為他們的個性、品格,影響着他們往後的工作、心態,甚至價值判斷 [4] 

西藏的孩子作品目錄

楔子
第一章 阿媽,我要去上學
第二章 遠方的教室
第三章 四年後的重逢
第四章 “通知一個播送”
第五章 我們這幫“黑色”
結束語
後記 [9] 

西藏的孩子創作背景

1991年,作者考上內地西藏班,第一次遠離山南故鄉;第一次坐飛機,飛過千山萬水,就讀北京西藏中學。在大學臨畢業前的一年時間,作者夏天光着膀子在熱氣騰騰的宿舍裏,秋天在詩意盎然的核桃林間,冬天在寒氣襲人的自習室裏,春天在晴空萬里的樓頂天台上,從最初的白底藍線的信箋紙上,到後來在一台二手市場淘來的1G硬盤的筆記本電腦上,一邊笑着,一邊哭着,在深深的思考中,最終寫就了一本反映內地西藏班學子成長曆程的《西藏的孩子》 [2-3] 

西藏的孩子作品鑑賞

西藏的孩子主題思想

該作品全景式地展示了西藏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解放後,國家投入大量物力、財力建成了自幼兒園到大學的現代教育體系,內地西藏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教育改變了藏區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他們關於世界的認識和看法。
該作品記錄了一代人或者説一批人的少年成長史。西藏內地班自創辦至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有無數內地西藏班走出來的優秀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造福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有無數的少年即將走上這樣的一條求學成長之路。這一成長曆程的書寫,不僅是作者個人的,也是一批人和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對他個人,對母校北京西藏中學,以及各省市其他內地西藏中學、內地西藏班都有重要意義。
該作是以作者為代表的,在內地西藏班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在民族文化交融和語言交流上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瞭解西藏風俗人文的重要媒介。內地西藏班在創建之初遭受的種種質疑在這裏都被消解了,人們擔心這種教育制度不持久,培養出的孩子不倫不類,忽視西藏民族文化的傳承。作者在《西藏的孩子》中的記述消除了種種困惑,西藏的風俗人情、大自然的風光隨處可見,尊重民族生活習慣、傳承宣揚民族文化、民族節日,民族特色的節目編排,系統地學習民族語言,包括鷹薩·羅布次仁在《西藏的孩子》中的語言表達,都可以看到藏族語言文化的傳承。 [4] 

西藏的孩子藝術特色

  • 情感的質樸和真誠
《西藏的孩子》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情感的質樸和真誠。無論是家國情懷還是個人情感,作品始終以一種樸素的筆調書寫,沒有那種煽情的、或者響亮的口號式的辭藻的堆砌下刻意而為的強烈。這部個人成長史、一批人的成長史的核心是情,是真摯的,樸素的情的訴説。他寫親情、愛情、同窗情、師生情、鄉情,都是自然流淌的真實感觸。寫跟在母親後面大嚷要去上學,拽着母親的袍襟央求,打滾、哭鬧,母親的“不答理”“什麼都不説,坐在了她的織布機上”“不吭聲”的糾結、擔憂的愛。寫母親為了解決她心頭的頭等大事——睡覺問題,帶領姐弟三人趕製“筆巴”的細膩的愛。寫父親非常嚴厲地瞪着眼睛,以至於讓作者在很長時間以來覺得阿爸不喜歡作者,卻會在作者週末回來時一改懶惰和愛吃糌粑的習慣,為愛吃米飯的他烙餅、蒸米飯、燉犛牛肉、煮土豆、炒菜的深厚的愛。寫放棄去縣城完小上學的機會,在暴風雨夜晚的山谷中將僅有的一件雨衣讓給作者,頂着風雨,飛快有力前行的哥哥的敢於承擔。寫哥哥和父親因為哥哥的將來未及時溝通而產生“矛盾”的深沉的愛。阿爸扎西、索朗舅舅的關懷、敦促,鄉里人的熱情和尊重,老師的關愛和幫助,對教官訓練時不敢有絲毫懈怠的敬重,私下卻嬉戲打鬧的深厚情感。和紅髮卡之間,朦朧卻温暖了他許久的戀情。同學相互關心愛護,一起經歷沉重的學習壓力,也會因為潑茶水而要為宿舍打一週茶水的“抗拒”和打架而凝結的兄弟情。這一切在作者成長過程中沉澱、積累下來的情感,有惆悵、憂傷,有温暖、喜悦,但終究凝結成作者生命裏真摯、真誠、真實的情感體驗。
在作品的後半部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作者思考問題的範圍和深度有顯著的變化,作者寫到了六個人在餐桌邊聽聞鄧小平去世的事情,在上大學時,經歷的因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和遊行的經歷,他説:“我承認,當噩耗傳進我的耳朵時,我沒有太大的反映,反思之後我感到的是自己的無知和麻木,我為此悲哀,也為此迷茫,因為這樣的學生不只我一個大學生。”以及作者“我們這代人,生於和平的年代,國家民族經歷的所有驚心動魄和血肉聲明的犧牲,和我們只是在歷史課本上相見。作為大學生不懂得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歷史是可悲的,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些動盪歲月的人是怎麼也不可能真正懂得歷史”的思考,在這樣的家國情懷的書寫上,作者始終堅持着樸素的情感和真實的表達,沒有歌功頌德或者氣動山河的豪言壯語,依然是真實、平靜地敍述自己的真實情感體驗。情感的質樸真誠還表現在文中大量的細節描寫上。
大量的細節描寫使文章的感情充沛、細膩,感人至深。離家到北京快半年,第一次和家裏通電話,小羅布的侷促、母親流淚,父親的沉默、哽咽,構成的不成對話的通話,以及之後坐在教室裏翻弄書本,心裏空蕩蕩的感覺,寫出了小羅布和家人那種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説起的相思和牽掛。作者幾次離開拉薩貢嘎國際機場赴北京讀書時的不同場景,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理解、相思、牽掛和作者不斷地成長和內心的豐富。 [4] 
  • 語言樸素清淨,敍事風格符合人物特色
語言樸素清淨,敍事風格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特徵,是《西藏的孩子》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情感的真與語言的純淨樸素結合在一起,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清淨的美感。“我看到一隻金色的‘多吉綴巴’飛過我家的天窗,就在剎那間,頭上的天窗閃過金黃,庭院裏瞬間灑下一道道折皺了的陽光。”“洗淨的手從酥油罐裏取出小塊酥油放在掌心,用嘴哈一下熱氣,快速地揉搓之後抹在臉上。看看雙手洗得白淨,好像手的骨骼框架也好看了……”類似的例子俯拾即是,讀者得以看到一位藏族作家用漢語創作時所滲透的一種清淨莊嚴之感。
此外,作品的敍事語言從不同階段來看也有不同。作者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自八歲在縣城求學,到十二歲到北京之後十一年的成長曆程。其敍述語言毫無突兀之感,即作者的敍述語言和他看到世界、經歷生活的步調是一致的。扯着母親袍襟,哭鬧着要去上學的孩童,到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到浴室洗澡那種懵懂無知、帶着些許侷促無措的青澀之感,到後來,隨着成長經歷的豐富,在經歷一些事情時,不時地迸發出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親人們的一些語言和行為間滲透的深情。作者在京求學四年,初中畢業回到家鄉時,感慨“心到了家鄉,如果身子沒到,心無法真正回到家鄉。”“回家,是親人重逢,是心的迴歸。”
作者四年的重逢後實現的心理的成長和轉變,讀者得以在文章言語間體會到,語言和情感上有一種協調之感。閲讀整部作品,讀者是隨着作者一起在成長的,視角和視域也是隨着作者的語言變化而轉變的,感受到的不是過來人的姿態回顧往事的睿智,也不是年少者故作成熟的灑脱,只是在平靜地敍説成長,敍説成長的故事。 [4] 
  • 鮮明的鏡頭感和畫面感
鮮明的鏡頭感和畫面感是《西藏的孩子》又一藝術特色。或許是作者深諳攝影藝術的緣故,文章敍述流暢,但不時會出現一些很具畫面感和鏡頭感的場景。這些場景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在情感上自然地就產生了一種延宕的效果。有助於讀者體會作者的情感。在縣裏上高小時,阿爸從縣幹部食堂買了飯票,交給在完小讀書的一位親戚的女孩。於是,有一段時期,每天早飯時間,在縣完小的大門口就會出現一個飢腸轆轆的孩子在等他的早飯。陽光照射在學校大門的院牆上,温暖,也有些刺眼。遠處的小路上可以看見一股股蒸氣升騰,和着更遠處的縣機關各家的炊煙,是一幅精美的畫面,畫面中間那盒機關食堂的飯菜向他走來。這一場景的描述,隻字未提父親的關懷,作者的急切,以及聯繫着他們之間的深沉的愛和理解,讀者卻得以在這升騰在清冷早晨的煙火中體會到親人之間的那種熱切的愛。“青煙嫋嫋,整整一天,帳篷裏的篝火幾乎不滅,燒水煮茶,熱奶作曲拉。帳篷外,青山間,青煙裊裊上升,直接化作天上的雲。篝火不滅,青煙不斷,天空和草場藉着這煙柱連在一起。”寥寥幾筆,將藏區牧民的生活場景勾畫出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4] 

西藏的孩子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12年,該書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 “駿馬獎” [6] 
2013年,該書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秀圖書 [14] 
2013年,該書獲第七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14] 
2013年2月5日,該書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 [1] 
2013年12月27日,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第二屆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 [5] 
2014年5月16日,該書入選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參評目錄 [12] 
  • 作品研討
2011年11月,由藏族作家鷹薩·羅布次仁創作的《西藏的孩子》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0] 

西藏的孩子作品評價

評論家白燁:“像喜馬拉雅山上捧出的一捧雪一樣純淨” [10] 
評論家李炳銀:《西藏的孩子》是走出大山、走出西藏的孩子的成長敍述,這種敍述既屬於羅布次仁自己,同時也代表了西藏的發展走向和趨勢 [13] 

西藏的孩子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西藏的孩子》
2011年6月
978-7-5302-1085-7 [9] 

西藏的孩子作者簡介

鷹薩·羅布次仁,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曲松縣人,藏族。八歲離家去縣城寄宿讀書;十二歲到北京就讀內地西藏班;1998年考上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大學畢業,先後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經濟信息聯絡處、西藏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七局工作鍛鍊,現供職於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文化產業處。曾參與和組織多場大型演出、代理眾多藏族藝人的演藝事務。曾在新華社北京分社、北京日報社等媒體實習工作並曾擔任《西藏日報》《中國西藏信息中心》特約記者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