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藏歌舞

鎖定
藏民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因而被稱為“歌舞的海洋”。這些都是藏族人民在幾千年來的勞動中相互交融、吸收和辛勤創造出來的歌舞藝術。自西藏和平解放50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精心保護和支持下,西藏歌舞藝術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而且伴隨着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西藏的文藝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中文名
西藏歌舞
外文名
Tibet song and dance
類    型
歌舞

西藏歌舞簡介

西藏歌舞 西藏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場時節,農民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經常舉行有趣的簧火晚會,人們通宵達旦,跳呀唱呀,沒有個完。在城鎮,只要天氣稍為暖和,人們便舉家而出,到林卡里邊喝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盡興而歸......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羣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西藏確實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説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西藏歌舞果諧與鍋莊

果諧與鍋莊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區的一種圓圈舞。一般,拉薩、山南、日喀則等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這種圓圈舞叫“果諧”;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雲南的藏區,稱其為“鍋莊”。
果諧與鍋莊,都是一種集體舞。跳時,大家手拉着手,臂連着臂,載歌載舞,頓地為節,分班唱和,並且發出“休休休”、“曲曲曲”的節奏聲。人們圍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從日落跳到夜晚,從午夜跳到天明。人們利用歌舞來消除勞動的疲累,來抒發自己熱愛家鄉、酷愛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來傾吐彼此之間的愛情。

西藏歌舞鼓舞與熱巴

鼓舞,藏語叫“卓”,是西藏山南一帶流行的一種動作粗獷、剛健,個人表演技巧高超的舞蹈。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間掛着大鼓,揮動鼓槌,又進又退,步伐敏捷,整齊有力。
在西藏林芝及四川、雲南藏族中,有一種鈴鼓舞,藏語稱為“熱巴”。男執銅鈴,女持手鼓,繞圈走動,翩翩起舞。這種舞,動作十分強烈。當舞到高潮時,男子就象雄鷹一般單腿跨轉,騰躍飛旋;女子一手執扁圓形鼓,一手拿槌,高舉頭項,轉翻身子歡舞。通常是一家人走南闖北,賣藝為生。
還有一種鼓舞雖然也屬集體舞形式,但是已經失去羣眾性了,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舞蹈,舞蹈者是寺廟組織的舞隊。這種舞是過去苯教時期巫舞的變種。笨教用搖鼓作聲,加上唸咒獨白,來酬神驅邪,普渡眾生。往往要戴面具,並且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舞蹈。

西藏歌舞堆諧與勒諧

“堆諧”本來也是一種秉節奏表演的農村集體舞蹈,也有粗獷樸素的特點。後來,經過藝人的加工提煉,變化成各種各樣的舞姿。有注重腳下功夫的踢踏舞,也有扣胸挾臂的浪漫舞姿。
“勒諧”是勞動的歌舞。在西藏,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進行剷土、打夯、垛麥等勞動時,邊唱邊配合手中的動作,似乎有點象勞動號子的味道,但口中的歌與手中的勞動工具,及腳腿的有節奏動作,配合得那樣協調,使得勞動成了邊歌邊舞的形式。在西藏,不僅上面説的那些較重的勞動有舞蹈動作,在農村的撒種、拔草、收割,以及牧區的甩“烏朵”、捻羊毛、紡線、擠奶、取酥油等勞動,也有歌舞。

西藏歌舞其 他

西藏的民間歌舞,浩如海洋。由於地區以及民族的差別,即使是同類舞蹈,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差別。往往鄉與鄉、村與村之間的舞蹈都不盡相同。在全民信教的西藏,舞蹈藝術與原始崇拜、部落戰爭不可分割。經過千萬年的演變,我們仍能從西藏民間歌舞帶有象形文字符號色彩的羣體排列、微妙的手勢、舞者的姿態等觀察到遠古人類對自然和神靈的無限敬畏,及文明發展的脈絡印記。諸如發源於珠峯腳下的洛諧,數十人的和聲效果似乎可以穿透一切傳達給神靈,而俯視變幻的舞蹈陣型,忽似彎月,忽似日出東山,妙不可言。如果置身蒼穹下雪山間欣賞堆諧、洛諧等民間歌舞,彷彿回到滄海始變桑田的遠古。目前對於西藏民間歌舞的研究尚且匱乏,絕大多數人對根植西藏特殊地理人文環境的民間歌舞的認知還僅僅侷限於表演藝術,而大大忽略了其文化內涵。尤為遺憾的是,再不抓緊時間進行搶救整理研究,便有被現代文明浪潮吞噬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