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臚鎮

鎖定
西臚鎮,隸屬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地處榕江西南岸,潮陽區東北部,東部瀕臨榕江下游及出口處的牛田洋,東南至南部毗鄰河溪、和平、銅盂鎮,西北部與谷饒、關埠二鎮接壤,東北部隔榕江與揭陽市相望。 [4]  行政區域總面積為109.82平方千米。 [5]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臚鎮有人口160526人 [3] 
西臚鎮古屬奉恩鄉。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西臚地域境內已有竹山嶺(今竹嶺村)、龍波(今波美居委)、白水塘(今泉塘村)和龍仔(今海田村)等村落。1983年12月,改稱西臚區。1986年11月,改為西臚鎮。 [4]  截至2021年10月,西臚鎮轄4個社區、23個行政村。 [6] 
2011年,西臚鎮工商税收3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長19.1%。 [4]  2019年,西臚鎮有工業企業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5] 
中文名
西臚鎮
行政區劃代碼
44051310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
地理位置
潮陽區東北部
面    積
109.82 km²
下轄地區
4個社區、2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西一社區鎮興路
電話區號
0754
郵政編碼
515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古雪巖,梅峯寺
車牌代碼
粵D
人    口
16052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西臚鎮歷史沿革

西臚鎮古屬奉恩鄉。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西臚地域境內已有竹山嶺(今竹嶺村)、龍波(今波美居委)、白水塘(今泉塘村)和龍仔(今海田村)等村落。
洪武十四年(1381年),西臚地城屬竹山都。
西臚初名西蘆,創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因地處榕江口西岸,近處海灘蘆葦叢生,故名。後因村落東背牛田洋,西朝小北山,水流隨地勢傾斜由西及東,分左右人境,繞村而過,改稱西瀘。又由於地肥物阜,屬魚米之鄉,又改稱為西臚至今。
民國十年(1921年),西臚屬第八區。
1952年,屬第十七區。
1956年,分西臚、波美2大鄉。
1958年,合併西臚、波美、桑田,華陽四鄉,成立幸福公社。
1959年,桑田,華陽分出,原來的西臚、波美二大鄉合一,改為西臚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西臚區。
1986年11月,改為西臚鎮。 [4] 
俯瞰圖 俯瞰圖

西臚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西臚鎮轄西一、西二、竹林、波美4個居民委員會,泉塘、陂頭、東潮、竹嶺、海田、後埔、烏石、青山、洋文、店後、興平、埔尾、龍西、東鳳、西鳳、南鳳、內輋、龍溪、裏溪、尖山、外輋、巖前、烏巖23個村民委員會。 [4] 
截至2021年10月,西臚鎮轄4個社區、23個行政村。 [6] 
西臚鎮區劃詳情
西一社區
波美社區
烏石村
南鳳村
東潮村
店後村
埔尾村
裏溪村
巖前村
西二社區
海田村
東鳳村
泉塘村
竹嶺村
興平村
內輋村
尖山村
烏巖村
竹林社區
後埔村
西鳳村
陂頭村
洋文村
青山村
龍溪村
外輋村
龍西村

西臚鎮地理環境

西臚鎮位置境域

西臚鎮地處榕江西南岸,潮陽區東北部,東部瀕臨榕江下游及出口處的牛田洋,東南至南部毗鄰河溪、和平、銅盂鎮,西北部與谷饒、關埠二鎮接壤,東北部隔榕江與揭陽市相望。 [4]  行政區域總面積為109.82平方千米。 [5] 

西臚鎮地形地貌

西臚鎮處於榕江下游平原,東北面榕江環繞。 [4] 
西臚鎮地圖

西臚鎮人口

2011年末,西臚鎮轄區總人口1735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26人,農業人口165778人。 [4] 
截至2019年末,西臚鎮户籍人口203000人。 [5]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臚鎮有人口160526人 [3] 

西臚鎮經濟

西臚鎮綜述

2011年,西臚鎮工商税收3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長19.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億元,比上年增長39.6%。 [4] 
2017年,西臚鎮完成農業產值6.905億元,佔年任務100%;工業產值1.455億元,佔年任務100%;固定資產投資額9.67億元,佔年任務100%;完成本級工商税收788萬元,佔年任務119%。 [2] 
2019年,西臚鎮有工業企業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1個。 [5] 

西臚鎮農業

西臚鎮農業耕地面積3.23萬畝,山林面積6.81萬畝。以農業為主,是潮陽區乃至汕頭市的農業大鎮。初步形成“沿海萬畝海淡水產品養殖、平原萬畝優質稻和蔬菜、山區和半山區高值水果”等三大特色農業經濟帶,建成西臚烏酥楊梅、姜薯等省級標準生產基地,形成西臚烏酥楊梅、海淡水產品、竹筍、蓮藕、姜薯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拳頭產品。烏酥楊梅有“嶺南佳果"的美稱,2011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海淡水產品主要有對草蝦膏蟹、尖頭、鹹水草魚、羅非魚(非洲鯽魚)等,品質上乘,其中草蝦主要銷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經濟價值較高。糧食種植面積6.52萬畝,總產量約3.29萬噸;海淡水養殖8504畝,產量7150噸,水果種植面積2.37萬畝,年產量1.8萬噸。2011年,農業總產值4.91億元,比上年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長19.1%。 [4] 

西臚鎮工業

2011年,工業企業14家,主要從事生產經營塑料製品、五金製品、油氣貯存銷售、紅木傢俬、土木工程等。工業總產值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4] 

西臚鎮交通運輸

2011年末,西臚鎮27個村(社區)已經基本實現村村有硬底化幹道通往鎮區,總長54千米,部分道路實現亮化並配套綠化,初步形成四通八達交通網絡。 [4] 

西臚鎮社會事業

西臚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西臚鎮建有西鳳公園、西鳳生態公園、西二宮前公園、西二繼鳳公園和後埔公園5個鄉村文化公園,竹林、南鳳、興平等7個村公共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有西鳳書畫協會、象棋協會,部分村還組建音樂隊、少年腰鼓隊、儀仗隊、英歌隊,逢重大節假日都組織各種羣眾性文化活動。 [4] 

西臚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西臚鎮有2所高中和12所初中,小學26所,在校中小學生3.23萬人,教職員工1500人。西臚鎮籌集資金6390萬元,新建、改建、擴建校舍14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 [4] 

西臚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西臚鎮有衞生院1所,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為一級甲等衞生院,建有一幢三層門診住院綜合樓,設置牀位50張,總投資1600多萬元。各村(社區)均設有醫療站,共32所,衞生醫療人員136人。 [4] 

西臚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西臚鎮電話用户近2萬户,寬帶用户300多户。 [4] 

西臚鎮歷史文化

西臚鎮抗敵記

抗日戰爭時期,即1943年(民國32年)8月13日至1944年(民國33年)5月16日的兩年多時間裏,廣東省潮陽縣西臚鄉人民,配合當地抗日殺敵自衞大隊和國民黨駐軍9連,先後幾次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殲敵數百名,繳獲各種武器槍支、軍旗等戰利品一大批,粉碎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 [1] 

西臚鎮人物故事

西臚鎮的民謠有:“西臚古今名人多,故事一講幾大籮,故事豈能當飯吃,肚子飢餓沒奈何。”這裏滋生出《鐵面按察》、《虎山烽火》、《蘇六娘》、《碧血錢坑》、《楊健生》、《莊山》等故事,並被編成潮劇、話劇在潮汕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廣泛流傳,西臚古鎮也被譽為“故事之鄉”。
《蘇六娘》
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廣西按察使、法學家郭浩任滿,不回福建莆田縣祖家,攜眷到潮陽定居,與大兒子郭琳居西臚泉塘村,郭浩在任期間,秉公執法的事蹟在廣西被編成桂劇。郭浩到潮陽定居後,好多傳奇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並被編成《鐵面按察》搬上舞台。明代,西臚村青年郭繼春與揭陽縣呂浦村表妹蘇六娘互相愛慕,反抗封建婚姻,蘇六娘被沉江而死,屍體飄至榕江下游,被漁民撈起,安葬於榕江邊白嶼小埔上,蘇六孃的墳墓,20世紀60年代初在學大寨平整耕地時被毀去。郭繼春與蘇六娘相愛的故事,也廣泛流傳,並被編為潮劇《蘇六娘》,還製成電影戲劇片搬上銀幕。
《碧血錢坑》
西臚人陳琴生(公元1886至公元1919年),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者之一,據《潮陽縣誌》記載:“陳琴生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先後擔任孫先生秘書、粵軍參謀長、第四軍軍長等要職,民國八年(1919年),在揭陽縣錢坑寨(今屬揭西縣)銷燬鴉片時被暗算身亡,年僅34歲。”陳琴生犧牲後,他的故事廣為流傳,家喻户曉,新中國建國前被編成話劇《碧血錢坑》。
《虎山烽火》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駐在河溪鄉的中隊由中隊長永芳敖幸率領,進犯西臚,西臚民眾羣起而攻之,在虎山與日寇激戰,全殲包括永芳敖幸在內的日軍49人,成了轟動潮汕的一次抗日大捷。西臚民眾鬥日寇的故事在潮汕各地被廣為傳頌,並被編成語劇《虎山烽火》。
《楊健生》
1969年7月28日,西臚受到強颱風海潮襲擊,公社革委會主任楊健生奮不顧身,帶領羣眾抗風搶險,光榮犧牲,年僅39歲。楊健生犧牲後,被省革委會授予“革命烈士”稱號,楊健生在西臚的許多感人故事被傳為佳話,並被編成潮劇《楊健生》,在粵東地區廣為傳播。
《莊山》
莊山(1757至1775年),字鳴國,潮陽西臚東鳳村人。6歲進私塾,業師陳雄恩。莊山聰穎敏學,業師曾於塾中出聯對:“豬食豬母菜”,眾弟子正思索時,莊山對出:“雞啄雞冠花”。業師又出對“雲水清沙”,莊山輒對上“月朗星稀”,業師覺得莊山是個可造就人才,授以庾信鮑照等名家經典著作,莊山皆領悟,詩詞歌賦無所不通,7歲時他就作詩《送業師之鳳城應試》:
繾綣平明送業師,簪花預卜插冠時。銅錢萬選留青象,碧樹千叢望楚枝。7歲童子作出此詩,人皆贊其才華橫溢而稱其為神童。9歲時,莊山的父親因“非罪差”而被官府羈押,莊山即作詩一首呈潮州知府曾公,要求放出父親。曾公不信小小童子能作此詩,即召莊山來府衙,當面要莊山背出所作詩,莊山即背誦如流。曾公又疑此詩是他人代作,即現場測試,先出“李白”要求答對,莊山即對上“楊朱”。曾公又出上聯“蓮出污泥清高清潔稱君子”,莊山脱口而對:“松生峻嶺豐葉豐枝封大公。”曾公大喜,即令人放出莊山父親,且收莊山為義子。莊山12歲列弟子員,其年知府曾公向上憲推薦其入童子科,候召試
莊山寫得一手好小楷,“毫筆落紙細若鏤金,工能本錦。”他能詩詞歌賦,《鳳山文獻錄》輯存他《鳳山十二景詩並序》、《石井巖八景》詩、《春日登高》、《重九登高》、《偶成》、《無題》、《韓江泛舟》、《白蓮》、《淡菊》、《木芙蓉》、《梅花村》詩,又有《夜月》詩30首,現錄其《十五夜月》詩:流輝美色地鋪霜,水漫無瀾田野光。皎皎形態清明朗,素娥捧鏡出梳妝。
除上面提及的呈詩聯對救父外,莊山經深入蒐集,在乾隆四十年編輯成《鳳山文獻錄》,收入自元代至其時的鳳山鄉里郭、張、莊、李、陳諸姓中文人所作詩文一百多篇,且有作者簡介,為整理保護鄉土文化作出貢獻。
莊山在18歲時英年早逝。

西臚鎮文物古蹟

紹聰祖祠
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紹聰祖祠位於西臚鎮東鳳村(俗稱鳳山莊),始建於公元1929年,祠堂位於鳳山上鳳東側,坐東北向西南,佔地6000多平方米,有寬埕(小廣場)、池塘;主座佔地近900平方米,為三進兩天井雙火巷的標準潮汕雙背劍古民居建築物。紹聰祖祠的光榮史始於1943年之夏。當時,潮汕地區大部淪陷,日寇的鐵蹄迫近西臚。國難當頭,東鳳村人莊漢梁挺身而出。這位30多歲的漢子年青時跟隨過彭湃鬧革命,一身正氣和勇氣,並且有一定的戰鬥經驗。莊漢梁動員鄉紳賣掉公田換來2挺機槍和一批步槍、彈藥,召集本鄉壯丁56名,於1943年8月10日成立“鳳山莊抗日殺敵自衞中隊”,自任中隊長。自衞中隊的隊部及隊員駐地就設在紹聰祖祠。紹聰祖祠的門前寬埕(小廣場)就是軍事訓練基地。自衞隊員經過嚴格的訓練,個個成為“神槍手”和“飛行軍”。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紹聰祖祠進行修繕;2010年入選汕頭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文物管理處牌匾 文物管理處牌匾

西臚鎮風景名勝

西臚鎮綜述

西臚鎮名勝古蹟有鳳山古寨、波美圩、黃詹墓、石馬宮墓、蕭洵墓、蔡貞姑墓、蘇六娘墓、梅峯寺、長美巖、古雪巖以及潮汕民俗館、西鳳生態公園等。 [4] 

西臚鎮人文景觀

西臚鎮有始建於唐代的梅峯寺和無水橋,建於宋代的長美巖寺,建於元代的古雪巖寺,建於明代的黃氏宗祠,這些古建築,集石刻、木雕、嵌瓷、泥塑等民間工藝,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獨特建築風貌。各處古建築還留下了一批歷代名人學者的古詩文,其中元代詩人陳牧隱有《題鳳山古寨》一詩,詩曰:“保障當年建義旗,鳳山磐石繞陽溪。英雄戰壘今何在?萬古鴉聲對落暉。”明代御史、學者陳大器有《烏巖洞》題詠:“拄杖梯雲烏道斜,石巖深處有僧家。靈根不秘千年跡,留取夭桃一樹花。”有一片古樹林,百年以上的古樹逾千株,其中有植於宋建炎年間的槐蔭樹,植於元代的梅樹,植於清道光年間的鐵樹。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名儒、潮州知府黃詹墓,明代御史、學者陳大器墓。
景觀 景觀

西臚鎮古雪巖

古雪巖位於潮陽區波美村,古時巖中鐘鼓相聞,梵唄悠揚,香火甚旺。但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滄桑,遭火燒兵燹之禍。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黃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圍殲山賊,抗日時期圍殲日寇,解放後的土改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迨至“文革”時期,在極左思潮衝擊下,宅更為遭殃,被夷為平地,文物損失慘重。
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如今殿宇輝煌,亭閣挺秀,蒔花遍地,寺道廣闊,佛像莊嚴,五百羅漢(各高30餘公分,泥塑)形態各異,風格奇特。還將着手籌建玉佛殿、佛教藝術館。

西臚鎮梅峯寺

梅峯寺位於廣東省潮陽市西臚鎮烏巖村後,故又稱烏巖寺。
據《潮陽縣誌》記載∶「唐大曆初年,福建人陳寶通在西巖寺削髮為僧,拜惠照和尚為師,自號大顛和尚,後在烏巖村創建梅峯寺。」 又據《潮州先賢錄傳》一書記載∶「梅峯寺建於唐代中後期(公元七八九~八二四年),因滿山默林而得名。」可見,梅峯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我們沿着彎曲蜿蜒的環山公路,驅車來到寺前時,頓覺心曠神怡,寺院四周,羣峯如黛,怪石嶙峋,清風陣陣,果香撲鼻,景色清幽秀麗。
寺院由天然石洞配置人工建築巧妙構成。前面的大雄寶殿為人工建築,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分前後兩廳,兩邊有廂房,建築古樸大方,大雄寶殿歷經一千多年的烽煙戰火,幾經摧殘,歷代都曾維修,至仍保留唐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後面,有「開天佛祖堂」,這裏是一天然石洞,奇趣的是,進洞的門由二支直立石柱、上面一片大石構成,酷似人工構建,但仔細一看,石柱與山石相連,上面的大石也系天然形成,由大門進佛堂,兩塊岩石交叉蓋頂,岩石交接處有一大孔,透過陽光,似一天然露天小院,小院後面的石洞為「開天佛祖堂」,供奉「開天佛祖」塑像,佛祖塑像慈祥逼真,栩栩如生。佛祖堂「牆壁」和「屋頂」皆為天然岩石,石壁上有唐代碑記石刻,可惜因年代久遠,好多石刻文字模糊不清。 梅峯寺有浮雕石刻老母像、佛手印、無水橋、清泉飛渡、地下隧道、織布洞等勝景,石刻老母像刻工精巧,足見潮州地區唐代石雕藝術已十分高超,「佛手印」在石壁上,壁上天生一個人手手印,民間傳説是大顛和尚為試其功力,用手擊石而印下的,清泉飛渡在寺傍山坡,坡前泉水順着怪石飛流而下,蔚成奇觀,地下隧道系天然巖洞,長約二千餘米,可直通山坡背面的內村。
梅峯寺前有一大山坑,山坑上有一無水橋,山坑下面全是怪石自然鋪成。無水橋建於唐代,明嘉靖年間的《潮陽縣誌》記載∶「唐大顛曾居梅峯寺,築石樑架兩山之間,高數丈,稱無水橋。」無水橋在潮汕古建築中不但年代久遠,且因奇特建築聞名海內外。橋為南北走向,全由石塊砌成,分為二孔二墩,橋墩四方形,由方石塊砌成,橋面為十五塊石板鋪砌,石板各長五.五三米,寬○.五六米,橋高十九.三米,建築嚴謹堅固,歷千餘年而巍然不動。而更奇特的是,「無水橋」下的山坑,千餘年來未見滴水,縱使暴雨傾盆,附近山洪暴發,無水橋下的深坑仍然只見坑底怪石,未見水流,此一奇特現象,曾引起有關專家學者關注,據考證,山坑怪石下尚有深坑暗流,山坡泉水從地下暗流流去,暗流深達十餘米,故山洪再大,洪水也不會湧到上面。民間傳説,元末明初,道人何野雲(俗稱蝨母仙)曾從無水橋下怪石縫隙處向石下暗流釣魚,常有銀鱗金鯉上鈎。傳説並不可信,但無水橋坑底無水,地下有暗流早在明代已有傳聞。
梅峯寺千年來曾留下了好多名人學士的身影和足跡。明代御史、學者陳大器曾到此處遊覽並賦詩,留有「柱杖梯雲鳥道斜,石巖深處有僧家」的名句。

西臚鎮地方特產

西臚烏酥楊梅 西臚烏酥楊梅
楊梅是楊梅科楊梅屬常綠喬木果樹。其優稀品種烏酥核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末年內輋(潮汕譯音,原字為上中下結構,由“山大車”組成)村農民鄭董株野生楊梅單株選育嫁接繁殖的。烏酥核楊梅屬遲熟種,高產、優質,較運,適應出口,果粒圈套,每公斤60多粒,果實深紫紅色,核小酥化、肉厚質脆、汁多味甜。可食部分佔90%以上,可溶性因形物13%左右,每100克果肉含糖12-15克、有機酸0.5-1.8克,還含有鐵、維生素C鞣酸等,果仁含油40%,適應鮮食。
烏酥核楊梅適應性廣,驚蟄後開花,芒種後採收,熟期一致,成熟期耐濕性強,在多雨的情況下不致大量落果,但花期怕嚴寒雨霧,需肥是較多,產量不穩定,壽命短。
西臚山區果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根據楊梅的生長髮育特性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通過培植;植後三年,選在驚蟄前後的晴朗天氣無東北風日子進行嫁接;加強嫁接後栽培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增施鉀肥等科學用肥法、精細的土壤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措施取得豐收。西臚果農掌握了栽培楊梅的可行技術,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