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皮

(戲曲腔調)

鎖定
西皮是戲曲腔調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
中文名
西皮
類    別
戲曲腔調
基本解釋
用胡琴伴奏的戲曲聲腔之一
來    源
明末清初
原    形
秦腔
拼    音
xī pí

西皮釋義

詞目:西皮
拼音:xī pí
基本解釋
[xipi,one of the two chief types of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用胡琴伴奏的戲曲聲腔之一
詳細解釋
1.
黃陂調。戲曲腔調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於表達歡樂、激越、奔放的感情。 明 清 之際,秦腔由西東傳,結合 湖北 民間曲調演變而成西皮。 湖北 方言稱唱為“皮”,西皮即由西傳東的唱腔;或謂西皮脱胎於秦腔的“皮子”,故名。
2.
漆器的異稱。 宋曾三異 《因話錄》謂髹器稱西皮者,乃西方馬韉因馬鐙磨擦,有凹處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為之。 明 都穆聽雨紀談》對此説有所辨正,以為髹器當作“犀毗”。毗者臍也。犀牛臍旁多文,坐卧磨礪,色甚光明。西域人割取以為腰帶飾。髹器仿為之,遂襲其名。但據近人研究,謂自 宋 代以後,人們開始用“犀毗”借喻黑色髹器,當時又稱“犀皮”或“西皮”。一説,黑色雕漆多半由 中國 西部傳來,故稱“西皮”。

西皮概況

西皮是京劇的主要聲腔之一。西皮的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導板、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回龍、快三眼、娃娃調、反西皮等等。

西皮特徵

關於西皮二六板式名稱的來源一種説法是:西皮二六板式由過門而命名,因為這個板式的過門旋律是十二板的長度,十二是由兩個六組成,故稱為“二六”。另有一種説法是這個板式的節奏不快不慢,屬二流節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京劇劇照 京劇劇照
先介紹帶十二板過門的旦角二六唱段。 《別姬》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這段二六就是帶大過門的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它沒有高腔,音域較低,從演唱角度講,這種板式的演唱比較輕鬆省力。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上、下句的落音,在保持原板上句落“6”,下句落“5”的前提下,也有所發展變化。比如《別姬》一劇中的西皮二六,第一句“勸君王”這個上句的落音不是原板常見的落音“6”,而是落在了高音“1”上,從句頭的“勸”字、和“聽”字的中低音區,旋律是向上行進,變化成落高音“1”的,旦角二六的這種唱腔很多見。其他的幾個上句都保留了和西皮原板相同的、上句落“6”的特點。旦角二六的下句落音,和原板一樣是“5”和“1”。
西皮二六板式的起唱形式有三種:上面介紹過十二板的起唱形式,用得最多的是“碰板”的起唱形式,既只用一拍時值的“小墊頭”就起唱腔。第三種起唱形式是從其它板式轉接而來。
西皮慢板是在西皮原板的基礎上,用延伸、加花 、擴展手法而形成的板式。與其相反,西皮二六則是用濃縮、簡化、加速的手法,演變出的一個板式。西皮二六這個板式的特點是:和原板一樣也是2/4的節拍、一板一眼的形式。從總體上看,二六的節奏雖屬中速節奏,但比西皮原板緊湊,字多腔少,要快於原板。
西皮二六改變了原板唱腔“眼起板落”的格式規律。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規律是:第一句不是從眼上起唱,而是“板上起唱”,下面其餘的各句才是從眼上起唱,西皮二六板式緊縮了唱腔,演化成了西皮二六板式“唱腔落眼“的基本形態。
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旋律比原板簡化,有“字多腔少”的特色。保持了西皮原板的上、下句基本落音,在劇中常用於敍述、説理、景物描寫和抒發比較快慰、得意的感情。
《斬黃袍》 “孤王酒醉在桃花宮”是一段節奏較慢的老生西皮二六,一板一眼,中速的節奏,上下句落音與原板上句落“2”,下句落“1” 完全相同。第一句“孤王酒醉”是從板上起唱的,面後的各句都是從眼上起唱。每句唱腔的尾音都落在眼上。句與句子之間沒有大過門,只用小墊頭連接下一句唱腔。如果説一段十句唱詞的西皮原板唱段,約用五分鐘時間演唱,而同樣長的唱段若用西皮二六板式演唱,約三分鐘即可完成,因為西皮二六板式的顯著特點是沒有大過門,沒有大拖腔,唱腔簡化,節奏緊湊。
京劇海報 京劇海報
老生行當的西皮二六板式,有“二六” 與“快二六”之分,只有老生的“快二六”才保持了西皮原板“眼上起唱”的規律,因為快二六是1/4拍子的,它把“眼上起唱”緊縮為“過板起唱”。《定軍山》 “在黃羅寶賬領將令”、 《文昭關》 “伍員在頭上換儒巾”都是西皮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 《文昭關》 “伍員在頭上換儒巾”這段唱腔是老生西皮快二六。快二六的速度已近似於西皮流水板,故快二六不用2/4節拍,而用1/4節拍記譜,快二六唱腔更為簡化、通暢,成了有板無眼的唱腔。在“奪頭”末鑼後即開唱、屬於過板起唱的形式,連一拍時值的小墊頭都省略掉,是中快速的節奏。
老生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與前面欣賞過的,《斬黃袍》一劇中的二六唱段相比較,節奏明顯不同,快二六比二六幾乎是快了一倍。儘管速度加快,但是從唱腔的結構,小過門,開唱鑼經等諸方面,十分明顯的看出仍是二六的板式特點。

西皮技巧

西皮在常見劇目中,有 《四郎探母》 ,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車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齣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分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 《逍遙津》 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簾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一但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如果您還想知道類似的名稱,可以簡單舉幾個例子。首先,西皮與二黃最顯著的區別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現明快亮麗,二黃主要表現低沉悲婉,在此無法説明,只能告訴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開唱,打板收音,二黃則是[板起板落],開唱與收音都在打板上。這是板式上的一點重要區別。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釋其他的名稱了。
西皮以節奏來劃分,可以分為“西皮導板”,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在此不重複。
然後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師要用一定的節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為一個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這三眼按次序分為“頭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開唱在第二次敲鼓開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 《空城計》 ,本是卧龍崗散淡的人,青衣《坐宮》,猜一猜駙馬爺袖內機關等。)
然後是“西皮原板”,是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開唱就在眼上。但唯獨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開唱仍要找中眼,這一點要特別注意。(例:老生《失街亭》,兩國交峯龍虎鬥,青衣《鳳還巢》,本應該隨母親鎬京僻難等。)
京劇海報 京劇海報
然後是“西皮流水”,因為節奏加快,所以在打擊中省略了“眼”,只留下“板”。但這並不是沒有眼,眼就在兩次響板的中間,要憑演唱者自己體會。(例:老生《三家店》,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蘇三離了洪洞縣等。)還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鍘美案》中淨行的“駙馬爺進前看端祥”。
在原板與流水板中間,有一種板式叫“西皮二六”,節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幾乎一樣),但也是有板無眼。常見的有《空城計》中“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的老生戲,還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涼高聲罵”的青衣戲。
在這些正規板式間,還有過渡用的“西皮搖板”和“西皮散板”。搖板的過門與流水與快板類似,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裏個龍”,但唱腔有所不同,如 《坐宮》 中楊延輝的“我本是楊四郎把名姓改換”幾句就是搖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聲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還有“反西皮”,不過使用較少,一般也只有搖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這個女人不尋常”就是反西皮搖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閲門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這些,但少見的如“西皮小導板”“西皮回龍”,就在《見母》一折中楊延輝的“老孃親請上受兒拜”中全用到了。導板結束後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龍接了下句,方便後面的演唱。因為京劇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則,如果沒有則要用鑼鼓經中的“掃頭”墊底。但如果打了掃頭就表示結束,所以還有唱段就會用到“回龍”。“回龍”、“散板”容易和“導板”相混淆,所以初學者應該要注意。因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類唱腔就先介紹到這裏。
二黃唱腔與西皮類似,也分“導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搖板”、“散板”和“回龍”等,用法也幾乎相同。但因為二黃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沒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黃會把“回龍”作為起板,叫“二黃碰板”,還有“二黃跺板”。但二黃的回龍同西皮有所分別,有時會有一大段,叫做“回龍腔”,不同於“回龍板”只唱最後一個字。二黃也有“回龍板”,要注意區分。
還有,像“南梆子”(西皮類),“四平調”(二黃類),“反二黃”(反二黃類,板式幾乎與正二黃一樣齊全),“漢調二黃”(二黃類),“高撥子”(反二黃類,主要由“導板”、“跺板”、“原板”、“搖板”和“散板”構成)都是京劇的板式。

西皮與二黃區別

西皮”和“二黃”本是兩種不同的聲腔,如果從調式、調性、旋律結構、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不免有些過於繁難,而使初學者感覺過於複雜,難得要領,產生畏難情緒。那麼,如何既簡便又清楚地區分出“西皮”與“二黃”呢?簡而言之,不妨從京胡定弦入手。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爾後逐漸深入,再從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樣,你就會感到辨別它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裏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sol~re)弦,即裏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s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西皮腔”脱胎於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説源於江西的宜黃腔;一説源於徽調。無論它源於宜黃腔還是徽調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瞭解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屬性和京胡定弦後,在欣賞與演唱過程中,你就不難抓住容易區分二者的另一個特點--過門兒。以〔原板〕的起首過門兒(也就是演員準備開唱前的前奏)為例,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法開起,在過門兒結束處,“西皮”過門兒總是歸到“1、6”這兩個音上,而且用一個起於“dol”音又止於“la”音的箭頭連線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下滑的落音,然後演員起唱;而“二黃”過門兒的結束又總是另外一種形式,即歸到“565 561”這幾個音上,三、四兩個“sol”音用一條連線連接起來,隨之進入唱腔。
京劇劇照 京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