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番事蹟

鎖定
《西番事蹟》一卷,存目,明三邊總督、太原王瓊撰。討土魯番後作此書,收入袁褧輯《金聲玉振集》,今北京、上海、南京等館藏明嘉靖中吳郡袁氏嘉趣堂刊本。 [1]  完成時間在嘉靖七年到十年間,記述明朝之前中原各政權對西北羌族等民族採取的措施,之後又論述了明初以來明廷與西北民族的關係。 [2] 
書    名
西番事蹟
作    者
王瓊
類    別
子部兵家類

西番事蹟內容簡介

嘉靖年間,西北邊疆危機深化,明廷卻不能拿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正所謂:“戰詘議守,守詘議貢,貢詘而複議戰,竭天下之力以奉之無寧歲,備左而失右,此款則彼攻。無他,虜情失也。”因此,明人已不單單滿足於一時一事的記述,而是開始注重瞭解西北邊疆少數民族歷史與現狀等更為細緻的內容 [3]  。王瓊對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邊患屢興不止的問題有着較為深刻的認識,在他看來,北狄、西戎為中原王朝之邊患的歷史由來已久。“蓋北狄之與西戎為關中患,自古然矣……唐連吐蕃直入長安,宋失熙河並於西夏,為禍大矣。“ [4]  《西番事蹟》就產生於這一背景之下。
本書是王瓊在嘉靖朝初年總制陝甘二邊軍務時的著作。西番本書中當指羌族,主要分佈在甘肅、青海的洮州(今甘肅臨潭以西)、河州(今甘肅臨夏)、岷州(今甘肅岷縣)、西寧等地。全書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序言,第二部分簡述自西漢以來中原王朝對羌民族採取的策略,第三部分論述明朝與羌民族的關係。第一部分的序言為明人王九思在嘉靖九年( 1530)所作,稱讚王瓊降服吐魯番的功績,肯定他忠君為國的節氣。第二部分概述西周以來中原王朝在應對羌民族的策略,包括周太王躲避狄人去邠居岐、申侯逼遷西周、漢朝趙充國安撫西羌、東漢設護羌校尉、宋王韶平宕洮疊三州等歷史掌故,例如對西漢將軍趙充國降服羌族的背景分析道:
“趙充國處叛羌雖以招降為主,然當時內郡兵屯邊者至六萬餘人,充國所領亦萬騎,未嘗不用兵也。充國能降羌,雖因屯田以困之,然繕鄉亭、浚溝渠、便弓弩、飭鬥具,未嘗弛武備也。湟中即今西寧衞地,彼時止先零、䍐開二種為梗,而武威、張掖、酒泉皆漢所有,故酒泉太守辛武賢等皆合兵擊之,故能使羌虜降服,而屯田自便。”
認為西漢趙充國之所以能夠降服羌人,有眾多原因,首先漢代在邊疆的駐兵眾多,並常修武備,且當時漢代控制武威、張掖、酒泉等地,面臨的僅有先零、䍐開等民族的騷擾,因此能夠降服叛亂。而對於明朝在西北面臨的狀況及應採取的舉措,王瓊分析道:
“今北虜盤踞西海,瓦剌環繞北山,西域吐魯番勢漸強盛,吞滅族番。河西兵寡糧乏,全藉屯田自養,而築城堡、遠斥堠、慎備守之事,未能遽舉。一線之路,兩面受敵,邏卒遇害,行人被擄者,無月無之。為今之計,若非復民納本之舊規,以足軍食,撫卹士著之軍卒, 以振軍威,而欲獲利屯田,坐困強虜,不可得也。” [5] 
第三部分簡述了明朝對該區域的治理區劃,並詳細陳説了自己親自指揮的平定西番戰事的經過和事後封賞。內容與《明史·》可相印證,作為補充。
西番形勢圖 西番形勢圖
嘉靖八年,洮、岷“番賊”潛林竊出搶劫路人及當地百姓的牲畜,明軍將領追剿,而多被殺害,“番賊”出境,將官因有禁例,不敢出境追剿,王瓊瞭解後,則命繼續追剿,遂官軍襲至賊巢予以剿殺。不久後,洮、岷守備官去任,新官未到,又適逢固原等處官兵調往花馬池防禦,於是“番賊”又趁虛而入,潛入臨、鞏等地,攻掠塞堡,搶殺人蓄。對此,王瓊與鎮巡官會議曰:“番夷反行大著,用兵實不可已;族類善惡未分,招撫尤所當先。然非臨以大兵,則懷疑觀望者,撫之未必即從;不即搗其巢穴,則怙終不悛者,兵退必又復出。”遂先遣遊擊將軍彭椷伏兵伺擊,鎮守都督劉文則會同洮、岷官軍分佈要衞,相機撫剿。二月初十王瓊自固原發兵,二十日官軍到達洮、岷,之後,王瓊先分遣撫夷指揮宋武等深夜到各番族中曉諭禍福利害,令其降服。遂洮、岷東路木舍等三十一族,西路答祿失等一十三族,岷州西寧溝等一十五族,皆到軍門聽受諭旨,稽首稱服,接受招撫。惟有洮州東路若籠族、西路板爾等一十一族,岷州剌即等五族,依據險要地勢而不聽撫化,遂於三月初九王瓊命將官分路進兵,穿林攀崖,十一日,直抵巢穴,斬首一百二十級。後官軍進入著落寺,大牆垣等十族接受招撫,惟板爾一族拒絕招撫,遂於二十一日,將兵大舉進攻,斬首二百三十九級,從此,洮、岷一帶番族未敢行劫掠之徑。王瓊採取先撫後剿,剿撫互用的方式處置部分西北番族的劫掠行徑,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由此西北邊地漸趨安穩。 [2] 
文末對明廷治理西北邊境民族的方針做出結論:
“為今之計,睢於洮、岷、河、蘭之地,繕城堡,遠斥堠,廣儲蓄,令諸守帥嚴謹備禦。伺海賊強盛,連和西番,有內侵之勢,剛請請總鎮發精兵,駐臨洮、鞏昌要害之地以拒之,斯為良策矣。” 王瓊通過總結歷代防禦西北的經驗教訓,提出今後明廷西北防禦的重心,即派遣重兵在臨洮、鞏昌等地駐守,以防禦外敵寇掠。 [5] 

西番事蹟出版情況

《西番事蹟》今存版本不少,最早見於明代嘉靖二十九年至二十年(1550-1551)袁褧所輯的《金聲玉振集》,即吳郡袁氏嘉趣堂刻本。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所收入的《西番事蹟》,亦據吳郡袁氏嘉趣堂刻本影印。1991年單錦珩輯校《王瓊集》,收入《西番事蹟》,亦據吳郡袁氏嘉趣堂刻本。1994年上海書店出版《叢書集成續編》據《叢書集成初編》,再次收入《西番事蹟》。1997年山東齊魯書社亦據《叢書集成初編》本影印出版了《西番事蹟》。 [5] 

西番事蹟作者簡介

王瓊金榜題名圖 王瓊金榜題名圖
王瓊(1459—1532年),字德華,號晉溪,太原人。明朝中期名臣。明成化十六年舉人。成化二十年中進士,時年26歲。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前後仕宦48年。曾任工部員外郎、河南布政使司左參政、户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間的五年中,因執掌兵部,立有殊勳,連進“三孤”(少保、少傅、少師)、“三輔”(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嘉靖十年(1531),回京再任吏部尚書,次年病逝。獲贈太師,諡號“恭襄”。著有《西番事蹟》《北邊事蹟》等書傳於世。他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稱讚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三年,以敏練著稱;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亂,任人唯賢;三是總制西北邊防,功在邊陲,利在國家。因此歷史上稱他和于謙、張居正為“明代三重臣”。 [6] 

西番事蹟四庫提要

《西番事蹟》·一卷(户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王瓊撰。瓊總督三邊時,出兵討土魯番,撫定其部族,而誅其不順命者。因為此書,歷敍漢先零宋岷洮諸羌叛服之事,而以當時用兵始末附之。其論王安石遣王韶西征事,許其能詰兵戎以強宋室,而斥史臣以安石為開邊生事之非。蓋亦有見於明世邊備之不修而為是言歟?前有王九思序,稱關中士大夫作為詩歌以紀其盛,題曰《元老靖遷》,屬九思序之,而書中實無詩歌。序與書頗不相應,疑刊書者誤取他序以冠此冊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