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瓜立枯病

鎖定
西瓜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西瓜的病害。從剛出土的幼苗到後期的大苗均可發病,但主要發生在育苗中期。幼苗出土後,染病則在根部莖基部出現黃褐色長條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病斑凹陷逐漸環繞幼苗,縊縮成蜂腰狀,病苗很快萎蔫、枯死,但病株不易倒伏呈枯狀。 [2-3] 
西瓜立枯病是西瓜苗期常發的病害之一,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直播、育苗均可發病。該病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連日陰雨並有寒流,發病較多。 [3-4] 
西瓜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嚴格選用無病菌新土配營養土育苗;實行輪作,適期播種,加強田間管理,出苗後及時剔除病苗等。此外,發病後還可以採取化學防治或生物防治。 [2] 
中文名
西瓜立枯病
別    名
死苗病
病    原
立枯絲核菌
為害作物
西瓜
為害部位
幼苗

西瓜立枯病病原特徵

病原 病原
西瓜立枯病病原為立枯絲核菌(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有隔膜,初期無色,老熟時淺褐色至黃褐色,分枝處成直角,基部稍縊縮。病菌生長後期,由老熟菌絲交織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質地疏鬆,表面粗糙。有性階段為瓜亡革菌(學名: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不常見,僅在酷暑高温條件下產生。擔子無色,單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頂生2—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產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為(6—9)微米×(5—7)微米。該病原除為害西瓜外,還可為害甜瓜等160多種植物。 [1] 
圖注:1.粗短菌絲及聚傘狀排列的擔子;2.擔子;3.擔子孢子。

西瓜立枯病症狀識別

西瓜立枯病多發生在秧苗的中、後期。西瓜種子未出土前受害,造成爛種。剛出土的幼苗受害,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正常,當病斑繞莖一週時,病部凹陷,莖基部乾枯縊縮,幼苗倒伏死亡。中期以後的幼苗,因莖部已木質化,莖基部雖然發病,病苗仍直立不倒,故名立枯病。在濕度大的條件下,被害部位長出白色黴層,稍大病苗的病部產生蛛網狀淡褐色黴層。 [1] 
西瓜立枯病

西瓜立枯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殘體上越冬,腐生性較強,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混有病殘體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絲體和菌核,均可成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通過雨水、流水、沾有帶菌土壤的農具以及帶菌的堆肥傳播,從幼苗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1] 

西瓜立枯病流行規律

西瓜立枯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耕作栽培技術、土壤、種子質量等密切相關。瓜種播種入土壤中後,若遇低温多雨,特別是遇寒流,常誘發爛根。瓜種籽粒飽滿,則生活力強,播種後出苗迅速,整齊而苗壯,不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發病輕,反之,則發病重。多年連作的瓜田,或再施入未腐熟的廄肥,土壤中病菌積累多,瓜苗發病率高,病害重;播種期過早或過深,均使出苗延遲,病菌易於侵染,引起發病;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黏重,通氣性差,瓜長勢弱,發病嚴重;覆蓋地膜者,濕度過大時可加重西瓜立枯病。 [2] 

西瓜立枯病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嚴格選用無病菌新土配營養土育苗。苗牀土壤處理可用40%五氯硝基苯和50%福美雙按1:1混和,或用40%拌種雙,每平方米用藥8克,與細土混勻施人苗牀。實行輪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減輕發病。秋耕冬灌,瓜田秋季深翻25—30釐米,將表土病菌和病殘體翻人土壤深層腐爛分解。適期播種,一般以5釐米地温穩定在12—15℃時開始播種為宜。加強田間管理,出苗後及時剔除病苗。 [2] 
  2. 種子處理:藥劑拌種,用藥量為幹種子重的0.2—0.3%。常用農藥有拌種雙、敵克松、苗病淨、利克菌等拌種劑。 [2] 
  3. 生物防治:應用康氏木黴防治立枯病有一定效果。 [2] 
  4.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72.2%霜黴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8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 [2] 
參考資料
  • 1.    張管曲等.西瓜 甜瓜病蟲害識別與無公害防治.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1-12
  • 2.    孫穎,王向陽.植物保護技術手冊.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7.05:178-179
  • 3.    李慶孝.西瓜甜瓜病蟲草鼠防治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07:23
  • 4.    王久興等.蔬菜病蟲害診治原色圖譜 瓜類分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