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王母信俗

鎖定
西王母信俗,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傳統民俗,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平涼市涇川縣 [2] 
中文名
西王母信俗
類    別
民俗
保護單位
平涼市涇川縣
級    別
國家級

西王母信俗歷史淵源

涇川西王母祭祀儀式,自宋開寶元年(968)農曆三月二十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廟舉行第一屆起,至今已傳承了1039屆。現遺存下來的宋代翰林大學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宮頌》碑,俗稱“陶谷碑”,詳盡記載了西王母古部族歷史及其盛大的祭祀活動。 涇川是西王母的發祥聖地。西王母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與伏羲、女媧、黃帝、炎帝等居於同等重要地位。千百年來,涇川回山成為西王母后裔朝覲的聖地,回山下遺存的虎齒豹尾,半人半獸的摩崖浮雕,王母圖騰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西王母祭祀儀式是當地人民羣眾在漫長的農耕生活及其習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娛人為主的文化空間。它以西王母文化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工藝、技能、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是極具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西王母信俗活動流程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西王母祭祀日,涇川人幾乎是傾城出動,好些信眾在凌晨三時許就去祖廟搶燒頭香。早上7時許,各鄉鎮的羣眾如同潮水般地從四路八岔湧向祖廟焚香化表,或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保平安,或禱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那些來自陝西、寧夏、河南、寶雞、慶陽、西峯、長武、寧縣、鎮原等省、市、縣的信眾、更不惜路途遙遠,攜帶各種祭品,也趕來參與祭祀。山上山下、萬頭攢動、人山人海、道路為之阻塞,最鼎盛時,人數竟達數萬之多。 祭祀活動按道場,朝覲、祭壇、和採聖水四個程序進行,來自西安等地的大法師,攜帶各種法器,身着法衣,登赴祭壇,高唱道號,讀湧經文,呈現出吉祥、長壽、團圓、祈福、穰安的和諧氛圍。

西王母信俗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涇川縣文化館獲得“西王母信俗”保護單位資格 [1] 

西王母信俗社會影響

西王母祭祀儀式以它生動鮮明的個性和獨特形式,在體現和傳承傳統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近十年來,有80多批100多個西王母朝聖團前來涇川參於祭祀活動,並捐資與涇川人共建王母宮。一年一度的西王母祭祀儀式,頗受海內外宗教人士、專家學者、以及美國、英國、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民俗研究者的關注。西王母祭祀成為和諧團圓的象徵。成為心繫兩岸,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21世紀即將來臨的前夕,來自全國14個省市(包括台灣)及美國、英國的70多位享譽海內外的民俗學家,教授、專家、學者、追根溯源,雲集在西王母故里,開創性的舉行了首屆莊嚴隆重具有空前絕後歷史意義的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對西王母祭祀儀式從史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以及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和學科,進行了多側面、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與會者一致認為西王母文化已達到了一種與世界對話的高度。會議做出了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申報西王母祭祀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戰略決策。 2002年中央電視台中華民俗系列專題組拍攝了西王母祭祀儀式,時長10分鐘,社會反響極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