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爪龍

鎖定
西爪龍是一種發現於北美洲的小型獸腳類恐龍,體長不足一米,屬於馳龍類中的小盜龍類。該屬下目前只有一種,即模式種伊氏西爪龍。大多數小盜龍類分佈在亞洲地區,西爪龍作為僅有的分佈在北美洲的小盜龍類極大的增加了古生物學家對於這一類羣古地理分佈範圍的認識。
中文名
西爪龍
拉丁名
Hesperonychus [3] 
模式種
伊麗莎白西爪龍(Hesperonychus elizabethae
分類位置
獸腳類,馳龍類,小盜龍類
產    地
加拿大,恐龍省立公園
時    代
晚白堊世晚期,坎潘期,距今約7650萬年
地    層
恐龍公園組(Dinosaur Park Formation)
命名人
尼可拉斯.洛倫茲和菲利普.柯瑞(Nicholas Longrich and Philip Currie)

西爪龍命名由來

西爪龍的屬名意為“西方的爪”。種名伊氏為了紀念伊麗莎白.尼可拉斯博士,她發現了正型標本。

西爪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西爪龍的標本很多,也比較瑣碎,很多恐龍公園組的零散的小型獸腳類材料都被歸入到了該屬 [1] 
正型標本:UALVP 48778一件不完整保存的腰帶,包括了腸骨和恥骨。
西爪龍可以依據以下的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腸骨恥骨柄的內側面有一個非常深的凹陷。恥骨的外側面具有一個結節,呈翼狀並向前翻卷。恥骨的外表面具有一個面的凹陷位於髖臼的下端。恥骨唇(pubic apron)偏轉至後方。恥骨坐骨突退化成一個較薄的骨板。恥骨遠端的聯合處從側面觀呈淚滴狀。恥骨的後翼被一道內側脊分為前突和後突兩個部分。
歸入標本:TMP 1989.116.65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一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66.19.22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一趾節骨。
歸入標本:UALVP 50049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一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92.36.31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二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83.67.7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二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91.50.143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二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88.50.34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95.92.9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91.50.105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88.36.68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80.16.1880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80.8.205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90.107.15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1979.10.6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TMP 2000.12.100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歸入標本:UALVP 50048為腳部第二趾的第三趾節骨。

西爪龍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基於大矩陣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西爪龍屬於馳龍類中的小盜龍類,也是北美洲唯一的一種小盜龍類 [2] 
西爪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西爪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西爪龍科學意義

西爪龍的發現極大的擴充了古生物學家對於小盜龍類的地質時代延限和空間分佈方面的認識。在西爪龍發現之前,小盜龍類的化石主要出自中國遼寧的熱河生物羣的九佛堂組,年代為早白堊世,而西爪龍是唯一一種晚白堊世的小盜龍類。這説明小盜龍類的地質時代延限遠比之前認識的更長。同時,除了西爪龍類以外的小盜龍類主要分佈在亞洲地區,只有西爪龍發現在北美洲。這也暗示了小盜龍類的地理分佈範圍其實比原來認為的要更廣。當然,西爪龍是否向小盜龍和長羽盜龍那樣具有發達的蹠骨羽和前肢的不對稱正羽就不得而知了。作為最晚出現的小盜龍類,西爪龍卻擁有與早白堊世小盜龍類相似的體型,這説明在演化的過程中,小盜龍類的體型基本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這一點與真馳龍類非常不同。真馳龍類在演化過程中出現過多次大型化事件,如恐爪龍,猶他盜龍和阿基里斯龍。
作為恐龍公園組體型最小的捕食者,西爪龍的發現極大的改善了古生物學家對於該地區動物羣組成的認識。恐龍公園組的肉食性恐龍的體型變化範圍包含了從小於2千克的西爪龍至數噸重的懼龍和蛇發女怪龍。這種極大的體型差異顯示了多種食肉動物的生態位分化以避免競爭相通的食物資源。
西爪龍的化石在恐龍公園組較為常見,有很多零散的腳部趾節骨都屬於這種恐龍。雖然西爪龍的體型在恐龍的範疇裏算是很小的,小於同屬於馳龍類的蜥鳥盜龍和馳龍,以及屬於傷齒龍類的傷齒龍,但是它比同時代的哺乳動物要大很多。與其同時期的哺乳動物最大也就600克左右。因此西爪龍可能以這些小型哺乳類為食。
恐龍公園組已經被髮掘了100多年,但是之前一直沒有找到類似於西爪龍這樣的小恐龍,這體現了在過去的發掘過程中,古生物學家更傾向於找大體型的恐龍標本,而忽視了小體型的恐龍。這種偏差無疑會對多樣性分析,古生態重建帶來重要影響 [1] 
參考資料
  • 1.    Longrich N R, Currie P J. A microraptorine (Dinosauri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13): 5002-5007.
  • 2.    Pei R, Pittman M, Goloboff P A, et al. Potential for powered flight neared by most close avialan relatives, but few crossed its thresholds[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0): 4033-4046. e8.
  • 3.    Hesperonychus  .Deepbone